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2015-10-25 07:41丁淑侠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2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丁淑侠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丁淑侠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联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比较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尿激酶;脑梗死;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

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1]。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了64例脑梗死患者,效果理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男35例,女29例;平均年龄(60.5±6.2)岁;平均发病到就诊时间(3.3±0.7)h。对照组男37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4±6.8)岁;平均发病到就诊时间(3.4±0.8)h。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发病到就诊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抗凝、降低颅内压以及保护脑细胞药物等内科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发病6 h之内,静脉滴注尿激酶静脉溶栓100万U~200万U进行治疗,30 min内滴完,溶栓治疗24 h后,采用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对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

1.4疗效判定标准:①患者经过治疗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为痊愈;②患者经过治疗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为显著进步;③患者经过治疗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④患者经过治疗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8%之内为无变化;⑤患者经过治疗功能缺损评分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为恶化;⑥死亡。以痊愈+显著进步+进步计算总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痊愈20例(31.25%)、显著进步23例(35.94%)、进步18例(28.13%)、无效2例(3.13%),死亡1例(1.56%),总有效率为95.31%(61例);对照组痊愈14例(21.88%)、显著进步19例(29.69%)、进步21例(32.81%)、无效7例(10.94%),死亡3例(4.69%),总有效率为84.38%(54例);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别为(11.52±3.28)、(18.67±4.26),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4.18±5.24)、(24.20±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

组别 例数 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 血浆黏度观察组 64 治疗前 6.59±1.13 13.98±1.72 2.71±0.52治疗后 4.34±0.88 8.66±1.08 1.39±0.21对照组 64 治疗前 6.58±1.25 13.89±1.67 2.72±0.49治疗后 5.79±0.91 11.41±1.37 2.17±0.53

3 讨 论

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局部脑组织发生血液供应障碍,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继而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研究显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成为脑梗死的直接发病原因[2]。较高的血液黏稠度可以导致血流速度缓慢,最终形成血栓。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能够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变为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以达到溶栓的效果。采用尿激酶在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早期进行溶栓治疗能够使得阻塞的血管再通,缺血的局部脑组织得到再灌注,使得脑组织的损伤得到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脑梗死患者发病6 h内是采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3]。本次我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比较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1]申淑侠.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8):1085.

[2]刘红钊,张保朝.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59-160.

[3]苏支政,伍锦旋,王映伙.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和疗效判断[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6):37-38.

R743.3

B

1671-8194(2015)22-0170-01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