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术后尿潴留症

2015-10-25 07:41贺玉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2期
关键词:导尿管尿潴留膀胱

贺玉英

(山东德州市联合医院康复理疗科,山东 德州 253000)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术后尿潴留症

贺玉英

(山东德州市联合医院康复理疗科,山东 德州 253000)

目的探讨分析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实验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3年4月术后发生尿潴留及其他医院术后尿潴留来我院求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1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67例,采用针刺与穴位注射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50例,采用诱导排尿及按摩排尿方法。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术后尿潴留比诱导排尿及按摩排尿方法效果更好,使尿潴留患者的首次排尿时间明显提前,提高了治愈率,值得临床倡导、推广、研究。

术后;尿潴留;针刺;穴位注射;诱导排尿;按摩排尿

术后尿潴留是腹部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是指腹部手术患者由于麻醉、手术疼痛等原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膀胱逼尿肌麻痹收缩无力,尿道括约肌痉挛,影响膀胱和肾的气化作用而发生的尿潴留。即拔出导尿管6~8 h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不畅而致膀胱内尿液不能排出。

发生尿潴留时患者下腹疼痛难忍,既影响切口愈合又导致患者紧张焦虑,严重的术后尿潴留可导致膀胱过度膨胀和永久性逼尿肌的损伤,一般的诱导排尿方法起效较慢,效果不甚满意,需要导尿来帮助患者排尿。

术后尿潴留不仅影响术后的治疗和护理,而且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积极快速有效的解除尿潴留对促进术后的康复和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均有重要作用。西医治疗术后尿潴留是以导尿为方,等待神经和膀胱收缩功能的自然恢复。这样既增加了患者新的不适和痛苦,并且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所以对于术后尿潴留的患者来讲,安全、有效、快速及人性化的治疗是患者的迫切要求。目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术后尿潴留正是满足了患者的这一要求并取得很好疗效,我院对67例术后尿潴留患者进行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2月至2013年4月,随机选取我院术后发生尿潴留及其他医院术后尿潴留来我院求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1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7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51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47.5岁;对照组患者50例,男性14例,女性36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术后尿潴留的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外科学》制定。术后拔出导尿管6~8 h出现排尿困难,不能自行排尿;排尿不畅致膀胱内尿液不能排除。排除标准: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如老年性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膀胱或尿道结石,脑、脊髓及膀胱肿瘤,药物及外伤性截瘫所致的尿潴留患者。

1.3治疗方法:观察组接受针刺和穴位注射治疗。取穴: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血海、太渊、太溪。腹部穴位气海、关元、中极,局部常规消毒,医者手指消毒,用毫针浅刺0.5~1寸或用指针疗法,揉压深度以似有尿意为佳。足三里、血海、太渊、太溪均取两侧穴位,穴位局部及医者手指消毒,用毫针刺入1~1.5寸深,得气后用左手按压穴位下方,右手施以捻转、提插针法,使经气上行,操作结束起针时,气海、关元、足三里、太渊、太溪按压针孔,血海摇大针孔,治疗每天1次。穴位注射:起针后选单侧足三里、三阴交穴常规消毒,用5 mL口腔科注射器吸入喘定2.5 g,刺入穴位,产生胀感,回抽无血后将药物缓慢注入,每穴1 mL,治疗隔日一次,双侧穴位交替使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10 d为1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病情,患者感觉膀胱有尿意时撤出导尿管,观察疗效。

对照组:用诱导排尿及按摩排尿的方法。给予流水诱导,利用条件反射促使排尿,让患者取蹲位将盛有热水的水盆置于会阴部,利用水蒸汽刺激尿道周围的神经感受器,促使排尿。诱导失败者,可将手置于腹部膀胱膨隆处,轻轻按摩并用手掌置于患者膀胱底,向下排移按压,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病情,患者感觉膀胱有尿意时撤出导尿管,观察疗效。

表1 临床比较疗效

1.4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治愈:尿液可正常排出,临床症状消失,停止治疗后,仍能进行正常代谢,排出尿液。好转:经治疗后可自行排尿,但排尿后仍有部分尿液无法排出膀胱。无效:治疗后仍不能自行排尿,需留置导尿管。

1.5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应用临床医师统计学助手V4.0软件完成,进行t或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治疗结果: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9.6%、4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有效率分别为100%、6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见表1。

2.2不良反应: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因留置导尿管时间太长,35例患者有不良反应,反应发生率为70%。主要不良反应如下:患者自感疼痛不适,有2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感染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情烦躁。

3 讨 论

术后尿潴留在中医学称之为癃闭。尿潴留的主要病机是三焦气化功能失常,病变位置在膀胱,上焦肺脏不宣,中焦脾湿不化,膀胱气化失司,以致水道不得通利;或下焦肾气受损,命门火衰而膀胱气化无力,而发生癃闭。手术为一种损伤性医疗活动,在治疗过程中致气血亏虚;手术时损伤脉络而致气滞血瘀,故术后尿潴留患者多虚多瘀,易致三焦气化失常,膀胱气机受损,通调失职而成小便点滴或不通。治疗本证从本而治,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的总则,以通调膀胱气机为治法,使气血旺盛。膀胱气机畅通则小便自利。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具有通经活络,通调下焦气机的作用;中极为膀胱之募穴亦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其位近膀胱,其气与膀胱直接联系。有研究表明[2]:针刺术后尿潴留患者的中极、关元等穴,膀胱神经支配完整的患者,每次捻针时可使膀胱肌收缩,内压上升,故取此穴可利膀胱,理下焦;血海具有活血化瘀之效;气海、关元为温阳益气之要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具有健脾益胃,益气养血之功能。此三穴又为全身强壮保健之要穴。太溪为肾之原穴,可鼓舞肾气通利下焦;太渊为肺之原穴,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故诸穴相伍可通调三焦气机,恢复膀胱的气化功能而利小便。

穴位注射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穴位内注入药物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其将针刺穴位的作用、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刺激作用及时间效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极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穴位注射选用喘定宣肺利水,提壶揭盖而利小便。

本治疗方法是根据中医的整体观点,对疾病进行辨证选穴用药,使针刺治疗与穴位注射治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提前患者的首次排尿时间,及早解除患者的痛苦,减少了导尿的概率,避免感染的发生,更易为广大患者接受,值得提倡和推广。

[1]吴在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99.

[2]王肃,胡神笔.背腧穴穴位注射治疗术后尿潴留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3):33-34.

R256.53

B

1671-8194(2015)22-0187-02

猜你喜欢
导尿管尿潴留膀胱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膀胱镜的功与过
优质护理在预防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