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奉献只为科研
——记我国营养学家、茶与健康研究专家韩驰教授

2015-10-26 06:42许方霄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5期
关键词:儿子

◆本刊记者 许方霄

爱吃杏仁、核桃;韩剧必看;玩微信;遇到可以帮忙的事,总会拍着胸脯说“我来帮你”……您相信这些行为的发出者是一位年已八旬的老太太吗?而这位“潮老太”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韩驰教授。精神矍铄、性格开朗、为人直率是韩驰教授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随着交谈的逐渐深入,公正无私、心系科研、甘于奉献、真诚热心等内在品格在一件件令人感慨、感动的故事中清晰突显。

“官二代”的生活也很艰难

1935 年的中国尚处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就在这一年,韩驰出生了。看着可爱的女儿,身为共产党员的父亲沉思良久,考虑到自己长期奔波于革命事业,根本无暇照顾女儿,同时也为了能够使女儿得到最周全的照顾,韩驰的父亲忍痛将她寄养在外祖父家,小韩驰是由舅母抚养长大的。因此,虽然祖籍为山西,但韩驰自小就在北京生活、读书、工作。韩驰说,小时候就知道父亲是共产党员,但在家人的叮嘱下,她不敢和别人讲实话,一口咬定父亲是做生意的。一晃眼,新中国成立了,韩驰也快初中毕业了。国内稳定的局势并没有让韩驰回到父母身边,她只有在寒暑假期间才能回到太原,感受那份短暂而缺失已久的亲情。

韩驰的父亲是一位正部级干部,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太原市第一届市委书记、市长,可以这么说,韩驰是位名副其实的“官二代”。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这句话用在韩驰这位“官二代”的身上也很贴切。虽然有外祖父一家的照顾,但韩驰平时的生活、学习完全由自己打理。韩驰从小就是个心灵手巧的孩子,凡是她处理过的事总是井井有条,这让家人很欣慰,也让街坊邻居赞不绝口。

▲韩驰大学毕业后留影

▲韩驰在实验室

▲韩驰(左)与营养学家于若木(右)合影

韩驰爱运动,但身体却不太好。就在高三那年,由于身体原因,韩驰理应休学一年,但从韩驰的下一届开始,大学将变成5 年制,如果决定休学,也就意味着韩驰将延迟两年才能大学毕业。如果不休学,每天必须到医院治病的韩驰哪还有时间去上课?不上课还怎么参加高考?经过再三考虑,韩驰决定请同学帮忙,让他们做好每节课的笔记,然后再将笔记借回去自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对于韩驰来说,1953 年是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她正式走进大学校门,父亲也被调往北京工作。韩驰终于可以结束“离家漂泊”的生活了。1958年,就在韩驰沉浸在盼望已久的安静生活中还没缓过神儿来的时候,她的父亲“倒霉了”。韩驰说:“父亲性格直爽,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后来他被人整,而且被整得很厉害,很惨。”很快,韩驰的父亲就被发往河北省平山县,这一去就是近20 年,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我家以前有一台缝纫机,衣服都是我自己做,我儿子直到上了大学都没穿过皮鞋。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父亲仍信心十足,始终相信他的问题一定会得以解决,而我对共产党的信念也从未动摇过。”韩驰如此说道。

为了科研,牺牲健康,险失儿子

忙于工作的韩驰曾连续几年没有参加体检,结果在2013 年身体被检查出问题——红细胞、血色素均不正常。“正常人的红细胞最多也就5 万个,血色素一般都不会超过15g,而我的红细胞却高达7 万多个,血色素达到20g,这就意味着患脑栓或心栓的可能性极大,甚至会造成猝死。”

至于病因,韩驰认为极有可能和自己的工作经历有关。自工作以来,韩驰几乎一直在接触有害物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新疆去过第四次热核试验现场,70 年代做辐照食品和毒理研究,80 年代以后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加工食品的致癌、致突变性的研究。从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和日本发生核泄露事件就知道,核爆炸会对人体产生巨大伤害,更何况,韩驰还是在爆炸现场!辐照食品研究需要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照,其中实验组需要有2 个人来试吃那些被辐照过的食品。身为营养学专家,韩驰自然知道食用辐照食品可能会给人体带来风险,但身为共产党员,韩驰仍主动提出:“我可以作为其中一个试吃者。”

被问及将全部心思放在科研上,而忽略家人的时候,韩驰说,这应该算是那个时代科研工作者的共性。由于工作需要,韩驰的丈夫被调离北京,“只要一出差,就将孩子一个人扔在家”,这在韩驰家是常态,所幸同事都住在一个大院儿里,可以帮忙照顾着。某日,韩驰接到前往上海编书的通知,将儿子交与同事,叮嘱儿子几句后,韩驰便匆匆赶往上海。几天后,就在韩驰吃中午饭时,一位领导突然一脸严肃地朝她走来:“韩驰,你赶快吃,吃完找你有事。”看着领导留下的背影,韩驰心里琢磨着:我没有做错什么吧?草草吃完饭,韩驰来到领导那儿后,“北京地震了,你赶快打电话回去问问你儿子的情况吧。”听到这个消息,韩驰慌了神,连忙跑去打电话。得知在地震前儿子被从危房里抱出来,当前已被安置到安全的地方,韩驰这才放下心来。

1975 年河南驻马店发洪水,韩驰被委任前往灾区。谈起这件事,韩驰“现在还觉得后怕”。那次韩驰是带着儿子一块儿去的驻马店,由于环境恶劣——吃的食物都变色了,毫无防护手段——直接睡在地上,从驻马店回来后,韩驰的儿子就生病了。第二天一大早,韩驰就送儿子去了医院,当时大夫告诉她:“没事儿,只是感冒。”虽然不放心儿子,但从医院出来后,韩驰还是径直将儿子送回家,然后赶回实验室,待中午休息时,又带着儿子来到医院。听着大夫坚定的诊断,看着儿子的痛苦表情,韩驰说:“那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法儿了,就知道哭。但是班还得照上,实验也得照做。”晚上下班回家,眼见儿子的症状加重,韩驰不得不再次来到医院,并坚决地跟大夫说:“我认为他得的是中毒性痢疾,您给他输液吧。”“是你懂还是我懂?”大夫对韩驰“乱弹琴”的做法甚是生气。“要不然您给写下来,就说是家长要求输液的。”在韩驰的坚持下,儿子输了液。后来又经过仔细检查,确诊患的是中毒性痢疾。一位医生对韩驰说:“幸亏当时决定果断,否则您儿子就没了。”住院4 天后,韩驰带着儿子出了院。每每想起为了科研而忽略儿子,韩驰虽然心怀内疚,但却从无悔意,她说,作为科研工作者,一切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

她的原则在妹妹看来却是冷漠无情

也许是深受革命家庭的影响,韩驰的身上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正气。只要是有悖正义和道德,无论什么时候,对方是谁,韩驰都会挺身而出。“只要我认为所里、院里的决定是不对的,真敢去和他们争论。”韩驰说,她的做事原则就是公正。“虽然我这人嘴巴很厉害,但只要是我能为别人做的,我会为他们两肋插刀,毫无怨言。”

2014 年年初,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召开学术汇报会,就在所领导准备总结时,韩驰突然打断他:“你先别总结,我先讲两句。”在大家惊诧与领导尴尬的同时,韩驰疾言厉色地说:“我觉得你们进行的调查不能称为科研工作!城市比农村好,农村比贫困地区好,资助就比不资助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这还用调查吗?想方设法地将科研工作提上去、方法追赶上去,这才是科研工作者该做的!”

除了仗义、无私之外,韩驰更有一颗柔软的心。她们所里曾有一个学生骑着自行车外出,看到迎面开来的公交车,心里一时害怕,哆哆嗦嗦地就撞到公交车上了,一条年轻的生命瞬时陨落。韩驰了解到,这个学生来自贫困地区,家里共有7 个兄弟姐妹,只有这一个孩子读了研究生。“本来跟我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觉得挺可怜的,就决定帮他父母打官司。”与交警多次交流后,韩驰得知那辆公交车的车轱辘存在问题。得到这个重要信息,韩驰喜出望外。在充分准备之下,韩驰终于打赢了官司!此外,韩驰还组织了一次募捐,希望可以为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些许帮助。拿着得到的赔偿和募捐来的钱,那位学生的父亲老泪纵横,“扑通”一声跪在韩驰面前,口里不停地重复着“感谢”两个字。

但韩驰的坚持原则却也使家庭关系变得紧张,姐妹形同陌路。韩驰的姨侄女从日本回国后想做生意,韩驰的妹妹知道姐姐的人缘好、人脉广,于是母女俩就来找韩驰,希望她能托做生意的朋友帮忙,带着姨侄女一块儿合伙做生意。但韩驰深知这个姨侄女不是干事业的人,很有可能会干出损人利己之事。“不能因为家里人而害了朋友!”在妹妹看来,韩驰的拒绝就是冷漠无情,一件小事都不愿帮忙,于是一气之下就不再和韩驰来往。家人和同事们知道这件事后,觉得韩驰太傻:“你陪着吃个饭,不说话不就行了嘛。”“这个我不会!在那种情况下,我怎么可能不说话?”虽然如今姐妹反目,但韩驰至今仍不后悔当初的做法,并表示,“该帮的咱得帮,不能帮的坚决不能帮”。

严重的生理歧视让她“很受伤”

对于韩驰来说,身高问题是她心中一道抹不平的伤疤。多年来,这个伤疤一次又一次地被他人无情地揭开,有意无意的伤害就像一个警钟,时刻提醒韩驰自己是个“有缺陷”的人。

说起往事,表面的平静掩饰不了韩驰内心的澎湃,她用一波三折来形容自己的入学之路。因为韩驰拥有“红二代”的出身,而且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也很出色,所以在高考结束之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首先向她抛出橄榄枝,并表示有意愿让韩驰当学生会的主席。但在面谈之后,终究还是没能跨过身高这道坎。除此之外,因身高而丧失机会的遭遇韩驰还遇到很多。那个时代,和韩驰身份类似的干部子弟只要申请,就可以留苏。就在韩驰也热情高涨地写了封申请书送到相关部门后,却迟迟没有等到回音;每当有外宾来参观、访问,韩驰总会被要求到图书馆去躲避一会儿……

1986 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推荐韩驰到荷兰参加一个关于辐照食品的培训班。“按规定,我必须得先到卫生部去办相关手续才能出国。但是我不敢去,怕他们看到我的身高后就把我给刷掉了。”说到这儿,韩驰的语调似乎有点变化,有无奈,也有心痛。待情绪缓和些,韩驰才继续说下去。她说,因为自己迟迟没有去办手续,后来卫生部的相关负责人就给时任所长的陈孝曙打电话,问:“韩驰怎么没来办手续?这个人长得怪不怪?脑子怎么样?”在陈孝曙的大力赞赏下,卫生部这才给韩驰办了手续。

此外,韩驰还举了个例子,讲述国人对身高存在严重歧视。因为韩驰是中国烹饪学会美食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委、专家组专家,所以有一家电视台来找韩驰,邀请她前去参加一期有关营养的节目。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乐于助人的韩驰却也爽快地答应了。但当韩驰按约定的时间来到电视台后,却尴尬地发现电视台请了另外一个水平远不如自己的营养学工作者代替了自己的位置。“我知道,就是因为我个子矮。”

“在国外,只要我拿着箱子,外国人总会问需不需要帮忙。但中国却没有,甚至还要多看你几眼,说你几句。”有一次韩驰在公交车站等车,一个站在她旁边的男士一直盯着她,在一番打量之后,说:“这到底是大人还是小孩啊?”对于国内严重的生理歧视,韩驰说:“相较过去,虽然现在已经好很多了,但对生理的歧视还是没有消除。”

“误打误撞”享誉国际盛名

“在北医时,我很活跃,当过舞蹈团团长,参加诗歌朗诵。假如我个子高一点,我可能就去学外交了。”目前,韩驰已去过31 个国家,但她笑言,直到现在自己的外文还不是很好。“但是我的个性就是敢闯。”韩驰认为外国人英语说得好没什么了不起,“因为那是他们的第一语言,他们的第二语言也不行。”

说起第一次出国,韩驰记忆犹新,在讲述间,她似乎又回到几十年前参加辐照食品业务培训时的场景。在培训活动中,按计划韩驰需要做一个报告。为了提高韩驰的英语听说能力,研究室老主任金大勋借给她一个小录音机,里面有一段业务报告,韩驰就整天趴在录音机前听。“因为当时外国人对中国的计划生育很不理解,所以我就讲了关于计划生育的内容。”但因为“警察”和“政策”只差一个字母,韩驰顺口就将“政策”念成了“警察”。下面的听众满脸疑惑,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计划生育怎么还和警察扯上关系了?看到大家费解的表情,韩驰意识到可能是自己念错了词,便立即补充道:“My chinese very very beautiful,but English speak is very poor.” 在哄堂大笑之间,韩驰一口气完成这次演讲。在随后的实验中,韩驰凭借实验获得的标准曲线在各国的营养专家之间引起了轰动,更被安排前往荷兰国家研究所参观访问。

又一次,在参加一次国际交流的时候,韩驰在船上和一个英国人聊天,那个英国人问起韩驰的研究方向,韩驰回答:“Chinese tea, prevention cancer.”就这几个词,瞬间引起那个英国人的强烈兴趣。韩驰说,当时和那个英国人说了很多,但具体是什么,她已经记不清了,也不知道语法对不对。“但我就是敢说,不管对不对,那时候还真能猛说它一通。如果现在再让我说,我还真说不出来。”说完,韩驰哈哈地笑起来。也正是因为那次“胡言乱语”,后来英国开毒理会便邀请韩驰去当主席团的主席。一次次敢闯、敢说的个性,让韩驰在国际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同时也让世界为中国的科研水平感叹。

科研不应与利益产生关联

自1984 年开始从事茶与健康的研究,韩驰就全面、系统地从分子、细胞、动物、人体等不同水平探索茶的防癌效应,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其实,当初做茶研究对韩驰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一次,韩驰在与一个山西学生聊天时,听说山西有一种用柿子叶做的饮品,职业的敏感性促使她着手做了一组有关柿子叶的实验,实验证明,柿子叶中的亚硝胺一经阻断后就有防癌的可能性。看到这个结果,韩驰心里顿时产生一种莫名的激动:我国茶叶种植面积那么大,喝的人群那么多,应该更有研究的价值!经过多次动物试验,韩驰证实了多种茶以及成分能抑制动物食道癌、肺癌、肝癌、口腔癌和结肠癌癌前病变形成和肿瘤发生,也得出茶叶“对于化学性的致癌物,如亚硝胺等很有效果,而对于生物性的致癌物,比如病毒,是没有效果”的科学结论。基于在茶叶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韩驰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 次,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 次,北京科技进步三等奖1 次等众多奖项。

2003 年,整个中国都被SARS 的阴霾笼罩着。由于在茶叶研究上的造诣颇高,一位老教授提出,想和韩驰合作写一篇关于茶叶能预防SARS 的文章,韩驰听后断然拒绝。“这篇文章我不能写,首先我没有做过实验,其次,我也不信茶叶有预防SARS 的功效。”被韩驰很不给面子地拒绝后,这位老教授便独自一人完成了这篇文章。文章发表后,全国茶叶脱销,但韩驰说:“其实一点效果都没有。”

对于某专家在《养生堂》中所说的“吸烟人群喝绿茶防癌效果最好”的观点,韩驰只说了一句“胡说八道”。“我们做过绿茶、红茶、混合茶(茶多酚、茶色素的混合体)实验,其实绿茶的茶多酚还比不上其他几种。”一直主张“诸茶平等”的韩驰唯独不主张饮用普洱茶,她觉得普洱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很多场合,经常可以看到“茶厂老总在这儿讲,韩驰在那儿讲”的场景。可能正是由于韩驰的“不配合”,如今,云南地区有什么活动都不请韩驰前去参加。

韩驰说,她希望新一代科研工作者能贯彻“三严”标准——严谨、严肃、严格,并在“三严”的基础上能有所创造。“就像大庆工人一样,有条件要去干,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下去。”韩驰还劝诫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解决科研工作难题时,一定要走正道,“立足于自我提升,努力解决困惑,这才是一辈子的财富。”

人物小传

韩驰,1935 年11 月出生,祖籍山西,研究员、教授。1957 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卫生系,1961 年借调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理系任教,1986年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品毒理研究室主任。1989 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并被国务院批准“享受国家级知识分子特殊津贴”。2007 年9 月参加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11 届国际毒理学大会获得了国际毒理学联盟优秀中老年专家资助基金奖。先后获得国家科委、卫生部及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等颁发的科技成果奖十五项、优秀论文奖三项。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编著3 本。

猜你喜欢
儿子
到儿子家享清福
打儿子
儿子
儿子的一次告白
养儿子,一定要“拼妈”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儿子啊儿子
比儿子给我洗脚更开心的事
和儿子一起离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