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墓志铭——读肖黛的诗《一切与水有关》

2015-10-26 15:47何璐璐青海民族大学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墓志铭阿妈诗集

何璐璐青海民族大学



诗的墓志铭——读肖黛的诗《一切与水有关》

何璐璐
青海民族大学

摘要:诗是最为接近心灵的语言,读诗更是俗尘喧嚣中安谧的享受,肖黛的诗不仅是小女子的柔情,更有女性中那机敏和强韧的美感。《一切与水有关》正如肖黛本人那水一般的哲学,为我们娓娓道来着诗的体魄和那生命涓涓不息的流。

关键词:肖黛一切与水有关墓志铭

那是一个稍带有迷蒙和疲累的夜晚,白炽灯投射的亮白里也是濛濛。我第一次见到它,是从众多散乱的书本中捧起的一掬水一样轻柔的思绪——《一切与水有关》。

一、若只如初见

青黛色的封面上有墨晕染开来的书名和杯盏,是中国画里那种淡雅洁净又风韵惹人的勾勒。当我拖沓着身心触摸到它的时候,我的心里有过一闪惊诧,转而是生出少有的清醒和澎湃来。那时,我知道我是欢喜它的,因了它的名和写它的人。

肖黛,很美的名字,温婉恬适却不落俗套,让人动容想要接近,但也总使我想到哪里暗暗隐匿着一种孤绝的冷艳,笔直地立在那里。在未真正开读前,只是盯着封面望了许久,最多的亲密接触便是轻轻撩起几页,也并未是如饥似渴的贪吮着,就像是品茶那般,茶香弥漫,忍不住用手轻挽来几缕清香怡神罢了。诗这样的东西是要用诗一样的方式来对待的。因而我循着那水般的诗情开始“想入非非”了。好像非要这么做才对得住那一纸纸暗中涌动的小生灵们安静的样子,不忍唐突和惊扰。

二、一切真的与水有关

于是,选定一个晴日明朗的午后,想要蜷在椅子里痴醉般享受它更是接近诗人的时候,我轻轻的挑开这红装盖头,窗里透来正好的不厚不薄的阳光斜斜地打在《视感》的字里行间:我长期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纯粹的时间/除了看不见和看不清的东西/住所我有,钱也够用,些许书籍待我也不薄/还有粮食所予的概念:雪白的面粉和稻米/是生活的根本。我不觉得缺乏。一切致使饱和/并令我坚持着生命。

呵,原来这水是与时间有关,与生命有关,我所以为的水的柔情和水做的女子情怀在肖黛的词句里是站不住脚的,不禁觉得自己的想法浅薄,那初来的印象感也顿时荡然无存了,便调整了坐姿认真感触诗人更为深邃的情感和命理:也成就了某种茫昧的实现?/只得到今天的晚间去搜索款留我的对象/如果不愿被警惕的意识/刀枪一样的威逼/又能不能躲进一抹尘土的内部/消失于即将被否定的春季/飘落到沾满了毒液的花草上/……/那么大的别人的狂风吹动我/尽管我并没犯下过大的错误/我是不是最好还能凑巧地隐匿于残缺之中/我想我是忽然怕你们的:/在你们这个小小的世界上没有遥远的地方。/

我忽然心疼了一下,她并未是水般的柔情,却也是水般敏感的女子,那水般里有纯澈的坚毅和倔强,有对社会生活侵蚀的抵抗,有对自己思想空间的捍卫,有对这个“小小世界”清晰的蔑视。她写的并未是诗,是基于诗情又胜于诗理的生命的彰显:真实,机敏,不事雕琢却深入人心。

生活的根本需求在如今的社会里是不缺乏的,也许是脱离了贫困交加的岁月,生出些许慵懒,太过于安逸了,思想里的珍藏竟然想要迂腐起来,就是诗人所说的“茫昧”吧,然而,当被周围的高屋建瓴淹没,被人群推搡着,诗人自觉得是渺小的甚至是有些怕了的,因为这即要失去自我了,即要被这俗华的毒汁浸染了,这里是没有多少空隙的因而变得小小了,快到那田野的宽广里释放自己渴望自由宁静的灵魂吧。

在这开篇的首目,肖黛是有着真真切切的视野里的感受的,她一并以笔带出的情感也如水流般清凉透彻。往下读去,越深入越觉得她是很会生活和思考的人,读完这整本诗集的三卷106首诗后,我仿佛是穿梭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跨越了大草原又徘徊在江边;去过剧院和地铁站;在人群里,到诗人家里做过客听她倾诉苦闷和生活琐事;也在羊年随她一起访问故乡;最后还见到一些文艺界的名人,读她眼里的文艺。

同《视感》里的对现代化做出批驳态度的还有诗人的《在人群中》和《中间代的位置》等篇目。但在卷一末尾诗人所表现出的对故乡热烈的乡情和在卷二表达出的对大西北草原风貌的热忱却又是另一番风骨柔情了。

如诗人在《故乡》中写道:与贫苦而高贵的诗人对话一样的/我跪在地上的我的双手触摸故乡/……/静悄悄的,没有人能够听到的/我的触摸发出过的呻吟/已经习惯了的饥饿和寒冷/并不领会我跪在一切往事的面前/饕餮着从漠然到热烈的乡情。

也许习惯了都市里的喧嚷,再返故乡竟觉得自己与这里是有些格格不入的了,这里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外面所经历过的成长过的事情,故乡像家中等待的老人那样淳朴殷切,我们是含蓄地包囊着那迟钝的乡情,幼时的身影和欢笑逐渐明晰起来,那一股脑儿的深藏已久的热烈伴随着委屈一迸喷涌而出,连自己都是吓了一跳的。故乡却以它最大的包容拥抱我们给予心灵的安靠。

又如诗人在《我草原上的阿妈》中写道:我草原上的阿妈/我的拖儿带女的西北之北/从近乎衰亡里把我的想象挽救出来/……/纯粹的土地/善良的土地/高举着我渐入清晨的双眼/使我看清了那一座座寺院的谦卑/是如何创造了信徒的尊贵/……我草原上的阿妈顿足在短草旁/我草原上的阿妈是永远的美人/我草原上的阿妈将转世为仙女。

这是对西北草原的讴歌,广袤的天地,厚重的情谊,酥油筒,牧牛羊,还有虔诚的信仰,使得青海这片有着高原风情的净土充满了神秘独特的魅力。诗人怀着赤子般的童真,真挚而直接地抒发情感。也只有在这样纯净的地方,诗人才会从中得到无边无际的想象,灵感象飞马一样驰骋在草原之上,自由而高远。

不管是对故乡的依恋还是对青海本土的赞赏,我想都是诗人心灵的归属地,是让她觉得自由得到释放的地方,是寻根一样的存在。当被生活束缚住拳脚的时候,是需要有这样的地方去安栖的,需要从现代化的羁绊下逃脱出来,去亲近植物亲近自然,俯仰于天地之间。毕竟诗的分量是要借助万事万物的力量,感受到,汇聚在笔尖,流连在短小的诗行里,任由读者去捕捉诗人的智慧和想象。心有了归属,才会在这万千繁华的都市里写下满纸的宁静和从容。

肖黛的故事那样多,抛开诗集,我想象不到她眼界里的丰富和斑斓,即便是生活琐事和日常见闻,她也可以写的那样别开声色,比如《纸上夫妻》:火撩过的白天是纸/唯物论在黑夜燃烧/夫妻树一枝/连理在暖洋洋的卧室/……或者是《到家以后》:向锅碗瓢盆请安/向桌椅板凳致敬/……可她又把自己的情感控制的如同水流一样,有时是偏向轻柔,有时又是带有些尖锐的,总也不会让人觉得受了刺激或是极度欣喜的。

因而在读肖黛的诗,我仿佛是可以一直听得到水声的,涓涓细流不绝于耳。我又好像是被秋日里淅沥淅沥的小雨淋过一般,从头到脚,那雨的清凉渗入到皮肤里,从心头敞开来,消散了我这些天里的烦闷和迷乱,使我清醒着久久停留在肖黛笔下的那方净土上。就如她本人在诗集出版后那样认真地对这题目阐释过:“一切真的与水有关。”她说这诗集所依的只是水本身,水是生命和生活万万离不得的,她的祖籍在山东的水边,出生在福建的水边,成长在浙江的水边,后来乃至如今是受幸于青海的水边的,诗里是水样的坦然,之后也将继续做与水有关的事情。

三、诗的墓志铭

雨,阴雨,孤独,孤零,睡眠,梦,黑夜,死,这些词语反复的出现在肖黛的诗里,是一幕幕压抑的联想物,然而读完整本诗集也没有觉得心里有什么不畅快和沉重感。她怎么可以说的那么冷静那么不起波澜,还会带有些许轻快,《送葬》中:我窈窕的邻居家的小姐姐/我不会与你告别的太久/前几日你还在热恋/……/谋杀你的毒凶/正是你一身出水的芙蓉/……/安息吧,你自己的故事会冒着阴雨/把你埋进受宠若惊的土地里。

真是极具感染力的诗词,窈窕和热恋大概就将谋杀消解了一些,土地也是有感情的,似乎将那种凄绝苦涩隐遁了起来,一如她水般的哲学。

又或是后来,雪,寺院,母亲,西北,烈酒,永生这些冷峻高远的意象词让我的内心达到一种平衡。是啊,死不就是永生吗?

大概诗人是要有属于自己的孤岛的,孤独中,四面八方的情状可以毫无隐晦的朝向她,尤其在夜里,那悄悄地静是带有黑色的巨大空间,思想便无止境地蔓延开来。

肖黛的诗不像是虚无缥缈那样朦胧的氤氲在空气里,轻而香地飘散着,是纯净的机敏的,有着贴近地面的实在的感动或时而带有一丝狡黠的嘲弄,更多的是单纯清澈的情感流露和大胆奇妙的意象联合,有种自然的骨感的美。她用水一样的人生态度来观摩和体验生命里的人事:

我一投手

散开圆形的发髻

夜色水般地

终于把我和我的家淹没了。

如果说诗人是要虔诚地对待自己的诗,那么肖黛确实做到了,如果说要给一个永生的定义,那么这诗便是她将来最好的墓志铭了。

猜你喜欢
墓志铭阿妈诗集
阿妈的草原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阿妈的歌谣
诗集精选
墓志铭漫话
墓志铭
阿妈 阿爸 嘎洒坝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