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趣的自然书写——论俞平伯的早期散文

2015-10-26 15:47王艳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陶然亭俞平伯橘子

王艳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文人雅趣的自然书写——论俞平伯的早期散文

王艳华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摘要: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俞平伯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散文家,也是公认的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作家之一。俞平伯的早期散文记叙了一系列旧时闲适雅致的生活情境,有耽情山水的旧时遗事;缠绵悱恻的杭州忆趣;还有他的一件件真真假假、沉沉浅浅的梦事。折射出俞平伯浓郁的文人雅趣。

关键词:俞平伯早期散文山水游趣杭州忆趣痴人梦趣

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俞平伯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散文家,也是公认的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作家之一。郁达夫说过,每个人的作品都是他的自叙传,记载着他的身世、性情、习性、爱好和趣味等。俞平伯的早期散文记叙了一系列旧时闲适雅致的生活情境,反映出俞平伯浓郁的文人雅趣。在俞平伯的散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的耽情山水的旧时遗事:秦淮河泛舟、陶然亭踏雪、西湖深处寻梦;可以读到他身居北京心系杭州的缠绵悱恻的忆趣:终日熙熙攘攘的清河坊留下的串串足迹,童年伙伴一起打橘子、吃橘子的浓酣;还可以读到他的一件件真真假假、沉沉浅浅的梦事。

一、山水游趣

宋代艺术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退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①可见,自古以来,从尘嚣缰锁中解脱出来,在大自然中寻找山水清音、林泉高致是文人雅士所追求的理想,俞平伯也是有此雅志高趣的人,也常常游历于名山秀水之中,写下了很多个性鲜明的咏景抒情之作。

俞平伯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于1923年8月的北京,是他的成名作。这篇散文意趣俊逸,诗意酣浓,充满了灵气和朦胧的美感,也充分表现了俞平伯散文典雅流丽,自成一家的特色。被曹聚仁誉为散文诗,还收入了香港中文中学课本。这篇散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和好友朱自清夜泛秦淮河的所感所思。有着“纸醉金迷”、“六朝金粉”之誉的秦淮河本是达官贵人消遣寻乐之地,作者二人旅居秦淮河畔,却要前来清游,追逐着古代文人的名士风流和雅士趣味。

作品写朱自清、俞平伯二人游河时,荡过利涉桥、东关头,逐渐荡出大中桥,踏进了泛着六朝金粉气的秦淮河!他们半卧在小船的藤椅里,在这风尘烟花之地观光,感受着这里蔷薇色的历史气息。他们一边抽着烟,一边悠闲地聊天,畅想着历代文人名士在这里的嬉戏。

其实,沐浴在这夜的风华里,他们的心旌都被热热的拨动了!眼前似乎幻化出一个淡淡的如花的倩笑面孔,却都没有效仿古代名士狎妓的癖好,究其原因,佩弦是一种暗昧的道德意味,平伯是一种似较深沉的眷爱。在暧昧月影的抚摸下,作者二人身处繁华胜地,仍能隐入灯火阑珊处,我们不能不说,他们具有着更为高洁的趣味了!

《陶然亭的雪》主要描写了作者在悄然的北风、黯然的同云和寒冷黑暗的漠然光景下,追忆昔年雪中游览陶然亭的情形。作者笔下的陶然亭是白蓑衣覆盖下的几间拙钝的习见老屋,比起以往的名流殇咏真是黯然寡色。面对如此的陶然亭,作者依然是不失古人之风——“下马先寻题壁字”②,来来回回的循墙而走,吟出“卅年戎马尽秋尘”的句子。失落间忽闻小孩子朗朗的读书声,唤起了他儿时的记忆,打断了他寻诗的闲趣。之后,作者才正面的描写所谓陶然亭的雪,他认为美满的雪景是一半留着雪痕,一半飘着雪花,四顾环宇,洁白干净,迷眩难分……这种朦胧幽深的境界,如一帧逸远空濛的水墨画,有一种“人如风后入江云”的洒脱,那种动人的情致,直令人醉倒!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一文首先介绍了阴历六月十八节日的由来,然后记叙了一次如仲夏夜梦似的不畅快的游湖经历。从前杭州人是被官府关城门和佛菩萨过生日逼迫出来强颜做不夜之游的,如今这个节日已经演变为一年一度的繁华的夜泛西子,荷灯取乐的集会活动。在这个良宵佳节,作者动了孩子的兴奋,虽然事先做了周全的准备,还是没能在饭后就坐到船,露坐在西泠桥畔焦躁的憩息着。月儿渐高时才下湖去,红明的莲花漂流于银碧的夜波上,今宵的画舫一律妆点以温明的灯饰和嘹亮的歌声,在四顾空灵的湖上穿梭走动,别具风致!及至三潭印月,灯歌烂漫,人却倦倦归去。这篇游记渲染着言之不尽的意境之美和难以言说的“惆怅”之感。然而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的愁趣,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共鸣和满足。在这种华美的意境中,抒写自己的失意和怅惘,更强化了我们对于整个人生的愁苦况味的体验和感受,这是一种更高意义理趣。

二、杭州忆趣

俞平伯有很多散文在回忆杭州,主要收在散文集《燕知草》里。俞平伯醉里梦里的杭州并不是通常我们提到的山山水水、才子佳人、诗情画意等,而是各种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趣味。如谈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人间之趣的《清河坊》、《城站》;谈与童年伙伴一起打橘子、嬉吃橘子乐在其中的童趣的《打橘子》;谈养鸟、葬鸟和祭奠鸟的闲趣的《稚翠和她情人的故事》;谈小离别大悲伤的别趣的《冬晚的别》等。读之无不趣味横生,感同身受。

《清河坊》作于1925年10月的北京,这篇作品主要写杭州城内的一条狭陋的街市清河坊。这是一条横卧于吴山脚下,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街巷,这里的茶坊酒肆,瓦舍勾栏,都充满着钱塘人家的市井情调,保留着南宋时的余韵风姿。清末民初,清河坊的百年老店仍然兴旺发达,那些古井、小巷,滴着春雨的屋檐和令人垂涎欲滴的吃食,为俞平伯一家的凡俗生活带来了无限的趣味,这也正是俞先生写出的对于万有的情味。这条狭长的街道留下了作者层层叠叠的足迹,也留下了作者牵牵绊绊的依恋。文中活动的人物俞平伯、妻子莹环和表妹娴小姐,仿佛是古诗文里的青衫书生和兰心素女,在夕阳光里,街灯影里,雅步闲游,洒遍了青春盛年欢笑。当在清河坊不觉逛到夕阳西下时,终能觅得“微阳已是无多恋,更苦遥青着意遮”的诗句!

清河坊的点点滴滴在俞平伯眼前如放电影般清晰回放,他孩子般的依恋之情也腻腻的呈现无遗,这正是他委婉而入骨三分的杭州生活忆趣的真实写照。

《打橘子》写于1928年7月的北京,这篇作品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吃橘子、打橘子的欢乐情景。小时候家里有成筐成篓的塘栖蜜橘,供他瞪眼伸嘴地白吃,却从来都不觉得味甘如蜜。但比起塘栖蜜橘更逊一筹的黄岩和其他种类蜜橘,虽然吃起来酸浸浸的,却给“我”带来更多的乐趣!每每深秋时节,橘子黄了,劳工们收过了橘子,剩下的些许橘子就成了“我”和同伴们的乐园。“我们”打橘子有很多打法,如用杆子打,爬到高处用手抓,还有用铅丝工具拉等;打下来的橘子也形态各异,有红的、黄的、青的,大的、小的,微圆的、甚扁的,带叶的、带把儿的、什么都不带的等;吃橘子的情形更是多种多样,个人独自吃,分来吃,抢来吃,夺来吃,讨来吃等。真是顽童之意不在橘,在乎嬉戏之间也!

后来回忆起那段短暂的欢乐时光,更添了几分寂寞之感,重来寻觅橘影时,虽觅得了一个衬着翠叶的可爱橘子,却又在归来的书桌一角失落了。看来,趣味横生的童年已经远远地逝去,作者只能在脑海中保留一份永恒的忆趣。

三、痴人梦趣

在《燕知草·自序》中,俞平伯自称是逢人说梦之辈,他的文学作品中梦的书写出奇的多,翻一下《俞平伯全集》目录,就会看到很多写梦的文章如《梦游》、《梦记》、《古槐梦遇》、《槐屋寻梦》等,这些都是梦中为文或感性的记叙梦中情景的文章。此外,他还有一部分作品是以真为梦的记梦散文,如《芝田留梦记》、《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冬晚的别》、《出卖信纸》等。

《梦游》是作者于十四年八月间的一梦,梦中读了两篇文章,其中第二篇文章是记游西湖之文,亦殊妍秀。文章大致凭记忆录入,也略有自己依文意的添加。成文是晓畅的文言,无议论和哲理的缠夹,故友人和恩师读后,都猜测为明人所作,至迟亦在清初。

此文以清浅的文言,记叙了在三月里一个月圆之夜,一文人携好友泛舟西湖的情景。桃杏花形如雾凇,如积霰,花香弥漫湖心,浸入衣袂;南湖多荷芰,船行其中,如一怯书生突然被一群佳丽纠缠不休;环视碧空,风逐银云,月如珍珠,青峰点点。夜深,凉露沾衣,遂回。有趣的是,本文缺少写作日期,以“月”字表示此文是月下所记。说是这种计时法古已有之,真是文人雅趣!

《芝田留梦记》收于散文集《燕知草》。写于1925 年2月20日的北京,作者注明本文源自1924年11 月20日在杭州湖上所成之梦。作者于1924年11月27日又有《芝田留梦行》古诗,写的也是同样的事:在旧家荒圃的盛会上重逢七八年前为之倾倒的佳丽。芝田是古诗中仙人种灵芝的地方,意喻优美灵秀之地。一诗一文虽恍惚说是记梦,但比起其他只有数十字的说梦文章,此文有着明晰详细的细节描写和情景记叙,可见此文实为以真为梦之作。

《芝田留梦记》开端写江南风光意绪,既有诗人的委婉又有志士的悲凉。湖居的清闲和凄恻,都与他的岳父许氏有关,许氏在雷峰塔倒掉后离世,这样哀婉的情意,经过江南寒雨的洗涤,在他心中留恋萦绕,难以排遣,遂成一求神女而不得的惆怅之梦。

文中的环境和用具是桐阴书舍,屐,油纸伞和三五乘油碧帷的车,都是文学记忆里古中国的情形。作者这一梦似乎是梦回旧中国的神游,具有古代名士风流的雅趣。

注释

①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8.

②引用(宋)周邦彦《清真集》中《浣溪沙》的诗句.

参考文献

[1]陆永品,主编.俞平伯名作欣赏[M].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6.

[2]俞平伯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11.

[3]萧悄著.古槐树下的学者——俞平伯传.杭州出版社,2005.2.

猜你喜欢
陶然亭俞平伯橘子
橘子沉浮记
纪念俞平伯先生诞辰一百廿周年
漂浮的橘子
“读”“谈”之间的社会职责:俞平伯早年的《红楼梦》阅读史及意义
橘子的自述
陶然亭的童年回忆
分橘子
A Joyful Park in Beijing
简析俞平伯早期散文的审美风格
最顽强的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