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力》看五木宽之的生命之学

2015-10-26 15:47刘少东王长英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刘少东 王长英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从《他力》看五木宽之的生命之学

刘少东王长英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日本当代大众文学代表作家五木宽之,由于其年少时期特殊的战争经历和其日后对佛教史的潜心研修,形成了当今他达观随顺的生存哲学。他以佛学的思维融合道家和东洋风的哲学观,阐释现代日本人的生活和生命方向。其生存哲学贯穿于《他力》整本书中,本文试图通过浅析《他力》来了解作者的这种生存哲学。

关键词:五木宽之《他力》本愿“他力”共存疾病健康幻想

日本作家五木宽之原名松延宽之,出生于福岛县,但出生后不久就随父母到日本的殖民地——朝鲜,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年幼的五木宽之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母亲被杀害。同时,他在难民营以及从难民营越过三八线逃到美国军营的那段时间,目睹了不计其数人的死亡,这对于儿时的五木来说,心灵以及精神上的打击是一生都无法治愈的。故,五木早期作品《看!那灰色的马》、《深夜,美术馆》、《夏日的梦》等作品都充满了对战争的控诉和自己心酸的“漂流情节”。但身为空前流行作家的五木却于1981年宣布停笔,潜心研修佛教史,并于1985年复出,复出后的五木在写作方向上有了很大地转变,他以佛学的思维融合道家和东洋风的哲学观,阐释现代日本人的生活和生命方向。适逢20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崩溃,无数日本人心灵空虚。而其作品《他力》却在此背景下创作而现,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治愈效果,抚慰了彷徨。

一、《他力》信仰天命

谈及“他力”,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其“他力本愿”之思想。其“他力本愿”,大多数人理解为“全权交付给他人或外部力量”。①24

五木为了和佛教用语“他力本愿”的意思相区别,故在《他力》中使用了“本愿他力”一词。他认为“他力本愿”真正的含义决不单单是指依赖外力。而是基于格外鲜明强大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一种信仰天命,是直面危机的现代人最值得信赖的一种力量。

五木之所以没有把“本愿他力”表达为“信仰”抑或是“信念”,是因为他认为“他力”这个词里面有一股超越宗教、呼吁所有现代人心灵的强大力量。这股力量强烈震撼着处于非常时期的人们,超越世界民族与国际,无论是信教者还是非信教者,认可无形世界是否存在与否,这种力量总存在于他力的世界之中。

五木在解释其“他力”思想时,举了一个关于快艇的例子。其认为未装引擎的快艇在完全无风的状态下是无法行使的,稍微有点风还勉强能前进,但只要风一停止,快艇就只能穷途末路,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这股“他力之风”,人们恐怕也如这只未装引擎的快艇。

五木的“他力”思想告诉我们,面临着来自自身精神、心理以及外部比如破产、失业等双重危机,身处双重危机,似乎无论怎么努力都是徒劳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不要一味责备自己努力不够,而是停下脚步思考一下是不是“他力之风”没有朝自己吹来之意。也许有人会说,当“他力之风”吹来之时,自己不扬帆努力抱头睡大觉,机会仍会擦肩而过。但五木也同时指出:“遭遇‘他力之风’没有眷顾自己的时期,不气馁,时刻准备等待着‘他力之风’朝自己吹来,这其实也是来自‘他力’的力量,因为有一种信念一直支撑着处于非常时期的人,这种信念便是:‘他力之风’总会吹过来的。”①41

人生当然也有处于非常顺利的时期,决断力,勇气,努力,坚持等有利的东西源源不断涌现,如果只是把这一切归功于自身的力量,而忽略来自“他力之风”的后援,是一件多么滑稽的事情。古人云“尽人事以待天命”,五木将此改为“尽人事即天命”,①41在这里,五木是将“天命”理解为“他力”以对“信念天命”作本质的阐释。

二、《他力》倾听直觉

人都会死的,死意味着人生的终结,因此可以说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先进的现代医疗对人类的贡献在于治病救人,有些病即使无法治愈,但医疗可以使他们的生命得到延续。医疗为人生最大价值的生命作出贡献,其使命是伟大的。特别是近代医学认为,在外界存在生病的各种原因,人体正是因为受外界攻击才会生病。例如各种病毒等,所以近代医学对待疾病也是以一种非常带有攻击性的方式来处理,疾病病因一旦被查出,铲除病根就成了理所当然。

在欧洲,人们对待疾病也是持完全否定态度。西洋医学虽说是产生于西欧文化圈,但却对全世界经济、军事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代西洋医学所提倡的口号是“看病不看人”。所谓“看病”,就是并用统计学中的公众卫生知识,科学分析疾病对象来进行分类。所谓“不看人”就是对待病人不分身份地位,一视同仁,诊断疾病。两百年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起出现了“手术成功了,人却死了”这种只看疾病,不管病人意识形态,收入状况,为何所困,生活质量等背景,教条而一刀切的医疗风气。然如今横行的西洋医学只是机械将病人当做物体一味地进行数据化检查,依赖药品,全然不考虑病人的尊严、喜忧和感情。

五木就此而认为:“对于疾病,可能存在一种奇迹般戏剧化的治疗方法。它不单是身体自然治愈力提高,细胞活性化,而是受自己直觉所引导而达到的治愈效果。

五木所谓“直觉”,可能听起来有些神秘,但内部却孕育着非常理智的东西。它可能是从外部可以听见的来自宇宙的声音,也可能是形成于自身内部的一种声音。无论是是哪一种,我们都有必要被这种直觉所引导,有必要对这种声音洗耳恭听。”①58

这种直觉抑或是声音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坚定的信念或者信仰,有了这种坚定的信念,就能感受强大无形的生命之力。在五木看来,无论是个人,还是现代医疗,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不能和疾病和谐相处。我们无法认同除自己之外的一切东西,所以思考方式也总是站在对立面,而非从一个反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于疾病、健康,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进行重新思考,重新发现人类这个整体。

总之,我们所知道的科学常识并非一定是百分之百正确,奇迹性的治疗也许有时过于迷信。现代医疗正面临着癌症等问题。现代日本人能否坦然接受疾病与死亡呢?五木对此在《他力》中指出:“人类从一出生开始体内就存在四百四病。人类原本就是和疾病共存亡的,所有的人都是病人,健康这东西只是幻想。日复一日,牙齿和皮肤都逐渐衰老,脑细胞一日就有十万个死亡而再也无法恢复,全身的细胞也是不断更新换代,重复着分裂与死亡。”①63

三、《他力》从容态度

人类大面积砍掉热带雨林,大量饲养生产嫩肉鸡,更有甚者拿羊来做牛的饲料。这样一来,其它物种的寿命大大缩短,只有人类远远超过平均寿命而非自然性地延长着寿命。这或许并非是有意义的。对于出生,我们没有自由,无法选择,但对于死亡,从一定程度上讲,我们其实可以自行选择,无论是以一种惊慌失措的态度,还是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从死亡质量(QOL)的观点来看,癌症据说是一种非常幸运的病。因为在死亡临近之前,我们有时间好好安排自己的临终生活,思考健康的时候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五木由于其年少特殊的战争经历,亲眼目睹了包括母亲及众多人的死亡,所以他对待死亡有常人无法比及的超越感。他觉得以一种放松的态度来迎接死亡比较好,“活累了,是时候去休息了”。其是抱着“接下来会有什么为我敞开呢?”①69这种期待来迎接死亡的到来。其认为人活着要知足。日本男性的平均寿命是80.21岁,②因为这是长寿之国日本的平均寿命,所以说如果按世界整体水平而言,活63岁以上是在人为性的延长寿命,这样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眼睛等人体器官也逐渐衰老,所以说人类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在在合适的时间结束工作而去呢?

五木作为成长在朝鲜,经历过战争的日本人,在最初的作品中表现了对战争的痛斥,对死亡的恐惧。随着作者经历的不断变化以及思想的不断转变,其后期的作品更多表现出了一种“知天命”后的达观、从容、随顺与圆通。这些作品看似是宗教宣言,但却往往跨越了宗教和历史范畴,能够给人带来“新鲜的感动与充足感”。

随着经济萧条的循环发生,人们的灵魂陷入了恐慌,五木正是通过这些作品来叩问这样一个“灵魂大恐慌的时代”。③

注释

①五木宽之.他力大乱世を生きる一〇〇のヒント[M].讲谈社,1998.

②日本厚生劳动省.「簡易生命表」[N].朝日新闻,2014-7-31.

③戴铮.五木宽之新作叩问“灵魂大恐慌的时代”[N].中华读书报,2010-1-13.

参考文献

[1]谭晶华.访日本作家五木宽之[J].译林,1983(3).

[2]岸英司.论日本人的生死观---从日本人的宗教意识谈起[N].罗光耀,译.铁道师院学报,1997(12).

[3]五木宽之.『他力大乱世を生きる一〇〇のヒント』[M].讲谈社,1998.

[4]于娇娜,朱建军.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研究[N].陕西师大学报,2006(9).

[5]陈星好.从《看,灰色的马》看五木宽之的批判精神[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6]张艳琴.佛教与日本人生死观[J].安徽文学,2009(5).

[7]杨烨.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J].学理论,2010(4).

[8]王欣.浅谈佛教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N].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6).

[9]耿江嫚.浅析日本作家五木宽之的反战观[J].前沿, 2012(8).

[10]陈星好.浅析日本作家五木宽之的“漂流”情节[J].时代文学,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