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2015-10-26 15:47潘凡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男女汉语语言

潘凡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潘凡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性别歧视”是以男女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婚姻家庭方面的不平等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汉语的造字、构词、文化等方面都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关键词:性别歧视汉语文化贬化

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信仰和偏见。性别歧视可以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也可以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歧视。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较明显地反映在汉语中,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语言以男性为规范

由于受男性为物种之范这种观点的影响。汉语把男性的语言作为标准和主体,而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性变体。

首先,在汉字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歧视”。如:“女”,象形字,甲骨文中是女子交臂于前,屈膝跪地的样子。

许多带“女”旁的字带有贬义,根据《新华词典》,汉字中“女”旁字共247个,而其中涉及褒贬评价的有100个,其中褒义的有47个,贬义的有35个,褒贬参半的有18个。许多字所反映的心理,不光女人有,男人同样也有,但这些字却全部带“女”旁,如奸,妒,嫉,婪,妄等。当然,许多褒扬之字词也不离“女”,如好,妙,娆,妩,姣,婷,娴,嫩,婉,娇,婧,妩媚等,但这些字大多是从男性的观赏角度来描述,男人才是主体。而带“男”旁字却非常稀少,且不带对男性的贬义,比如:嬲。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中,能够区分出性别的是“他”和“她”。“她”就使用了“女”旁来表明女性性别,但是“他”却使用是“人”旁,这充分表明汉文化通过汉语表现出“以男性为本体,以女性为变体”的文化意识。在性别不确定或泛指时,人们习惯于用“他”,而不用“她”。男女混合组成的群体中,即使男性的人数少于于女性,但在语言习惯上仍用“他们”来称代。

在长期的语言习惯中,对男女两性的语序大都遵循男先女后的原则。在一个词组中如同时存在男性和女性两个词,传统语法都把男性置前,女性放后。如汉语中的“男女、夫妻、夫妇、子女、公婆、兄妹、父母、祖父母、伯父伯母、岳父岳母、夫唱妇随、男尊女卑、男男女女、男耕女织、男欢女爱、男婚女嫁”等。一些贬义词语也沿用这种语序,如“男不男女不女”“男盗女娼”。就连与动物有关的词语也沿用这种语序,如雄雌、公母、鸳鸯、龙凤呈祥、攀龙附凤。这种先后顺序实际上就是一种尊卑观念的体现。

二、性别歧视在文化中的表现

在两性称谓上,男性被尊称老爷、少爷、爷儿们,妻子介绍丈夫时多用敬语:“相公”、“当家的”等,而女性则被丈夫谦称为“内人、内子、贱内、拙荆”,生儿子是“弄璋”,得女儿只是“弄瓦”。社会称谓因性别不同而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男性称谓前一般冠有“大”,后面冠有“爷”、“公”、“老”。如:“大老爷们”、“大丈夫”、“周公”。而女性称谓前一般冠以“小”字,后面冠有“子”,如“小丫头片子”、“小女子”、“小媳妇”等。“老”作为一个词缀,在修饰男性称谓语和女性称谓语时感情色彩不同,与男性称谓语组合多带有庄重、敬重色彩,如“老板”、“老爷”等,与女性称谓语组合多带有年纪大、不尊敬的意思,如“老妈子”、“老婆子”等。“先生”可以用来称呼普通的男性,比如“李先生”,而相比而言只有德才兼备的女性才能被称为先生,比如“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

在汉语的成语、谚语也存在性别歧视。比如“嫁出的女,泼出去的水”、“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女为悦己者容”、“养男不养女,养女要受苦”、“红颜祸水”。这些成语、谚语的用法折射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而有关于男性的成语、谚语,比如“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夫当关,万人莫开”、“浪子回头,金不换”、“四海之内皆兄弟”,无不表现出社会对男性的尊重和宽容。而其他的一些褒义的描写女性和男性的词语中,女性词语比如出水芙蓉、沉鱼落雁、秋水横波等大多是外貌的描写,有被观赏的含义。而男性词语比如潇洒自如、神采奕奕、风流倜傥等大多从才学、品格和言谈气概方面描写,多有自信和高雅不俗的含义。

三、女性词汇向“贬化”方向发展

汉语的发展有一个趋势,就是女性词汇向“贬化”方向发展。汉语的许多词语在早期的使用中是带中性甚至是褒义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语义发生变化,开始体现出对妇女的歧视。

“阴”在汉语中带有很强的文化贬抑色彩,而这个词恰好就是女性性别的代表,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女娲就是女性的,“阴”作为代表女性性别的词眼,正好说明女性文化的衰落。

在汉语中,许多本用来赞美女性的词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化现象。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用“花”来描绘女性,但是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带有“花”的妓女叫法,比如烟花女、野草闲花、残花败柳。再比如“夭”,是出自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古汉语中为草木茂盛美丽的意思,但现代汉语中却一般指未成年的人死去,如夭折。

除此以外,许多带女旁的汉字的意思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嫖”是勇健轻捷的意思,并没有表达玩弄娼妓的堕落行为的意思,但现代汉语中却一般组成嫖妓、嫖宿、嫖客、吃喝嫖赌。

在汉语称谓方面也存在着贬化现象。“小姐”古时是贵族小姐和大家闺秀的专用称谓,近代一般女子都可被称为“小姐”,但是在现代“小姐”却成为妓女的称谓。汉语中还存在着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女性称谓,比如“丫头”、“妇道人家”、“女流之辈”、“娘儿们”等,但这些词在早期汉语中是中性的。而像“娘娘腔”、“婆婆妈妈”更是用来讽刺那些像女性的男人。

四、性别歧视在男女用语风格中的体现

一般来讲,女性说话时多用升调,语调变化多并富有表现力,让人听起来觉得说话态度好;而男性多用降调,让人听起来觉得说话者稳重,让人容易产生信任感。女性语调较男性高,其实是生理因素造成的,但通常会跟胆怯和情绪不稳等因素连在一起。在中国自古以来,说话柔声细语,珠落玉盘,娓娓道来,更被视为温柔的淑女典范形象。女性在男性面前不能提高语调,须得顺眉俯首,否则,便被认为没有女人味或被称为更难听的男人婆。

在称赞言语上,不管是给予赞美还是接受赞美,女性总是比男性多,就赞美的对象而言,男性和女性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赞美语的话题和内容一般有如下四个方面:外貌、所有物、能力和个性。女性通常在外貌上被赞扬,在男性社会里女性喜欢夸赞事物本身,所以我们常听女人说:“你的衣服真漂亮”,而不是“你今天真漂亮”。而男人喜欢炫耀他们自己,包括自己的权力和他们拥有的一切。

在道歉言语上,男性更喜欢用正式的明确的形式表示歉意。因为男性把道歉当作表示距离的暗示,尤其在不熟悉的人之间。也有的男性只在相对比较严肃或紧张的氛围才使用。女性偏爱承担事件的责任,并善于利用和当事人的关系使之协调。女性致歉的动机是能和被冒犯者保持良好关系这一条件相连的,这种方式使被冒犯者明确这个错误不能破坏双方的关系。男性的手段则不同,他们一般会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产生反应,或是认为道歉会损伤自己的脸面。

在维持话题方面,男女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般来说,男子很少对女性话语伙伴的言语内容做出积极反馈。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妇女比男子提问更多,更关心谈话的顺利进行,更常用“哦,是吧,好”这类维持交流的叹词以及用“你们,我们”这类人称代词。女性更喜欢使用闪避词体现了她们的尝试性,因为她们往往缺乏自信而表现出一种不确定的状态,而使用闪避词如“你知道的”,“我想”,“很有可能”就成了其减弱语气的有效手段。相反地,男性总是避免谈话或者是更喜欢谈论与己无关的话题。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没有需要使用闪避词的必要。女子更善于维持话题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同时被男性伙伴打断话头,她们也能耐心等待,保持缄默,同时在男性话语伙伴对其话题内容反应迟缓,长时间保持冷漠之时,她们也总能不愠不火,颇有耐心。

比如对于拒绝言语行为,女性使用的拒绝策略平均数量都大于男性使用的拒绝策略平均数量,在拒绝普通异性朋友的请求、邀请和建议时,女性表现得更委婉、礼貌;其次,在拒绝普通异性朋友的提供时,男性表现得更委婉和礼貌,这是因为她们使用的拒绝策略平均数量比男性多,试图将拒绝表达地更间接、更委婉些,从而对被拒绝者造成尽量小的面子威胁,这符合“女性更细心,更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更多为别人考虑的心理特点。在拒绝普通异性朋友的提供时,男性比女性委婉,可能是因为男性考虑到了女性比较脆弱,所以男性使用了更委婉的拒绝方式,意在尽量减小对女性面子的威胁。

总之,性别歧视在男女用语风格上的表现也是活跃多变的。男女在用语风格上,存在着强势对弱势,直陈对含蓄,粗犷对文雅,朴实对华丽等方面的对称。因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及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使女性沦为男性的从属,使之更多的注意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332.

[2]凌原,等.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036.

[3]潘建.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对比研究[M].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3):14.

[4]戚雨村.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53.

猜你喜欢
男女汉语语言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男女有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