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作品在德译介与接受初探

2015-10-26 15:47毕晶晶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阎连科德语文学奖

毕晶晶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阎连科作品在德译介与接受初探

毕晶晶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阎连科近期获得了卡夫卡文学奖,再次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探究阎连科作品在德国的译介及接受情况,以及中国文学作品在德发展现状分析等。

关键词:阎连科德国翻译中国文学

中国著名作家阎连科获得2014年度弗兰茨·卡夫卡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奖项,也是继村上春树之后,亚洲第二位作家获此殊荣。一时间,阎连科再度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其实近年来,阎连科一直受到海内外读者的高度瞩目与持续关注,已成为各界人士津津乐道的焦点人物。在海外,阎连科的作品被译为日、韩、法、英、德等二十余种语言,在近30个国家出版发行。

一、饱受争议的作家

阎连科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日光流年》(1998)、《坚硬如水》(2001)、《受活》(2003)、《丁庄梦》(2006),中篇小说有《年月日》(1997)、《耙耧天歌》(1997)、《为人民服务》(2005)、《风雅颂》(2008)、《我与父辈》、《四书》(2011)等,以及散文、随笔、文学言论集等。

阎连科因为创作了不同题材的具有高度争议性的文学作品,数度成为话题人物,饱受争议。但他却又颇受各种奖项的青睐,曾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20余项奖项。其中《受活》在2005年分别获得第3届老舍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及第2届鼎钧双年文学奖,并被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在海外,《丁庄梦》入围2011年度“曼氏亚洲文学奖”(Man A-sia Literary Prize)和2012年度“独立外国小说奖”(Independent Foreign Fiction Award)。2013年,阎连科被列入英国“布克国际文学奖”(Man Booker Prize)提名作家名单。2014年获得卡夫卡文学奖。他被国内文学界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但他不认同这个称号,他自称自己的作品是“神实主义”,并把自己归类为“反叛”型作家。

著名学者梁鸿说:“阎连科用富于想象力的文学

手法,描述着中国生活的复杂性、荒诞性”。阎连科说:“并非我的作品荒诞,而是生活本身荒诞。”他的作品多涉及乡村、苦难、死亡、宿命、性等话题,小说的基本特征有荒诞、夸张、奇谲等,以及他采用亡灵叙事的那种冷峻和讽喻手法,在中国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也经常触及中国审查制度的底线,所以屡屡遭禁。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阎连科在文学世界里既受追捧又充满了争议。

二、两部作品在德国的接受

2007年,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德语版在德国出版,德语译名为Dem Volke dienen. 2009年《为人民服务》更换封面后又再度出版。同年,他的《丁庄梦》德语版出版发行,德语译名为Der Traum meines Groβvaters.这两本书都由德国著名汉学家高立希(Ulrich Kautz)译入德国,由柏林的Ullstein出版社出版。高立希教授是德国汉学协会(DVCS)的创始主席,曾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被称为德国最权威的中国文学翻译家。近年来孜孜不倦地引介中国当代文学,相继翻译并出版邓友梅的《京城内外》(Ph觟nixkinder und Drachenenkel Yanhu烟壶;Na Wu那五)、陆文夫的《美食家》(Der Gourmet)、王蒙的《活动变性人》(Rare Gabe Torheit)、王朔的《顽主》(Oberchaoten)和余华的《活着》(Leben!)、《徐三观卖血记》(Der Mann, der sein Blut verkaufte),以及阎连科的作品等。他对于中国文学翻译有着自己的立场与主张。目前,汉学家高立希教授正在翻译阎连科的小说《受活》。

阎连科的两部小说德语版发行之后,引起了德国多家媒体报刊以及评论家的广泛响应。

在《为人民服务》早期以及现行译本的封面上,不管是毛主席头像还是五角星军帽,都体现了中国特色,而红三角内裤与男女亲吻的头像则让人无限遐想,这足以吊起读者的胃口,以及对东方古老大国的神秘联想。另外,再加之阎连科大胆的“反传统”叙事手法,典型的“文革叙事”,以及大量地性描写,还有此作在大陆被禁的事实,这都无疑对外国读者及媒体们来说充满着神秘感与极大的吸引力。

封面上有来自两家德国著名报社的简评: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评论说,共产主义挺有意思。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的评论是,在精彩的诙谐幽默背后这部小说的实质是令人悲伤的。译者也说这是一部“怪诞的,疯狂的,有感召力的关于爱的自由和对自由的热爱的小说”。

来自《南德意志报》的评论家Verena Mayer认为这本书有多个层面的功能。人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当做一本“成功的性爱小说来读”,但也可以认为是部关于现代中国的有趣的文献,因为它展现的不是变革,而是中国的一个省的典型的生活。尽管有惊人的场景,作者还是成功地做到了“不庸俗”的有意义的进行社会批判。Mayer也很高兴高立希成功的翻译很棒地抓住了作者的风格。《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家Mark Siemons认为阎连科的书是一部内部拥有讽刺的含有性爱的室内小型戏剧(尤指社会问题剧)。也是令人抑郁忧伤并真实展现出来的对当今中国的总结评述。

2009年同样遭禁的《丁庄梦》德语版问世,再次引起媒体舆论界的轰动。台湾对此书的推介文中写道:“這是一本難得的為河南愛滋病感染者吶喊的作品,堪稱媲美《鼠疫》、《大疫年紀事》。”

这样的故事情节与叙事方式已然让人心灵为之一颤,感到震撼。然而此书的德语版封面更让人产生一种压抑之感。封面为黑色背景,一排笔直的血红色针管一样的胳膊加之微微攥起或舒展开的手掌构成了整个画面。这样的封面设计巧妙地暗示了此书的题材,也让人感慨万千。

译本中引用了法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报》(Le Monde)的评论:“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译者高立希在情节介绍中也提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阎连科在这里讲述同命运共患难的人们,还有他们被判为失败的努力尝试:在一个非人的环境中像人一样的活下来。”

西德广播电台评价此书“为中国的艾滋病悲剧的牺牲者竖起了一座文学的纪念碑”。《信使报》认为“这是含着大颗泪珠写成的一部令人感动的文学作品。”《商报》也评论说这部小说“紧张激动的情节,诗意的描写,和文学上精雕细琢的语言着实吸引人”。

《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家Michael Müller认为这本书令人印象深刻,他说阎连科有两个特点:他有写伟大小说的文学天赋,他有在他的小说中去触及令人不舒服的话题的勇气。简单却又直接的语言也很适合这部小说。《时代周报》的评论家Iris Radisch曾去北京亲自拜访阎连科,她说这是位悲伤的,孤独的,令人敬佩的作家。小说的风格是把单纯的现实主义,尖刻的怪诞描写和现代性的言简意赅结合起来。既没继承西方的也没有继承中国传统的诗学艺术。这是一本介于时代与世界之间,孤寂与非常悲伤之间的一本书,就像它那值得敬佩与欣赏的作者一样。

这两部作品都涉及了在中国有所禁忌的题材,而且作家阎连科风格迥异的叙事手法与语言的不同运用都无疑很恰当地满足了德语读者对于中国的好奇心。因此,这两本书的德译本获得了德国评论界与读书界的广泛好评。

三、思考与总结

基于阎连科的作品在德的译介与接受,或许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西方对于中国文学还是抱有极大兴趣的,但与此同时又会存在一些问题。其实,中国文学在德国市场上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基本上没有畅销小说,这也导致德国读者对中国文学并不是很了解。基于这种现状,原因当然有很多:出于出版商的利益考虑,“在德国书市出版中国文学作品,出版社恐怕都要赔钱,”德国汉学家高立希说。翻译稿酬偏低也是德国和中国翻译界面临的共同窘境。还有值得注意的是,中德两国读者的文学鉴赏品味有所不同。中国想要推介的文学作品与德国读者愿意接受的文学作品之间总是会存在某种意识冲突和文化对峙。德国作家雅各布·海因谈及中国文学在德国的看法时说:“德国对远东的文学是很有兴趣的,但是这种兴趣常常有很多标签。比如这个标签是你需要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或者带有一些情爱色彩的故事。当然德国对中国的兴趣也是与日俱增的,德国人会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中国,当然这种进程是比较缓慢的,但是目前已经开始了。”另外,致力于文学翻译的德国汉学家相对较少,这也影响到了中国文学作品的推广。而怎样发现真正值得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也是个难题。高立希曾提到,“汉学家看中国书,看得很慢,而每年在中国就有三四千本新出的小说。”此外,翻译质量的良莠不齐也势必会阻碍中国文学作品在德国的接受。

对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前景,阎连科说,中国作家唯一能做的,是自己要能写出经得起翻译的小说,表达出人的内心和对中国现实的认识。高立希也认为,中国作家不要模仿成为“世界文学家”,走出去不要勉强,要好好写自己的,首先为本国读者写,而不是看国外读者脸色。当然,中国文学的海外推广也还是需要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让世界更近更真实地了解中国,感受中国的变化与独特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 Yan Lianke: Dem Volke dienen, Ullstein Taschenbuch Verlag, 2009.

[2] Yan Lianke: Der Traum meines Groβvaters, Ullstein Verlag, 2009.

[3]林源.《当代作家评论》视阈中的阎连科[J].当代作家评论,2013(5).

[4]阎连科.我希望建立一个完美的乌托邦世界[N].文学报,2013-5-16.

[5]谢淼.学院与民间: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两种译介渠道[J].中国文学研究,2010(3).

猜你喜欢
阎连科德语文学奖
《芳草》文学奖(2021/2022)获奖篇目
今古传奇文学奖获奖名单
苹果很甜,内心很暖
苹果很甜,内心很暖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征文启事
MONUMENTAL MEMORY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