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美学欣赏和渗透教学

2015-10-26 22:11郭元焘
新课程·中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音韵理想美学

郭元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美学渗透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当代诗人流沙河的诗歌《理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就是一首把思想教育和美感有机结合的优秀作品。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视觉(格式美)、听觉(音韵美)、感觉(情感美)三方面美学的发现和感受,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富有鼓动性和感召力,形象地阐释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发现美感受美,陶冶情操,避免说教,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感受格式美

首先,《理想》的格式美表现在外在格式上,展现在每一节和句子中。句子中,诗歌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例如“理想是……”“理想使……”句式整齐,反复咏叹,形式上整齐美观,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对称,节中句子之间对称,例如每节四句,或一、二句单句对称,或与三、四句整体对称,或一、二句与下节的一、二句实现整体形式对称,对称方式多样性。充分体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层层递进,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有机结合。

其次,《理想》的整体布局的格式美是从通过“总起—分述—总结”的结构表现出来的。第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中间部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鼓舞读者,发出号召。全诗结构严谨,布局紧凑,感染

力强。

二、感受音韵美

《理想》的音韵美表现在诗歌的音乐性,作者在诗中用重复性使读者沉浸其中。另一方面又以变化性,使人从沉醉中苏醒,使读者的情绪与诗人心灵的脉搏合拍,从而产生情绪的共振。《理想》为表现音韵美,全诗沿着“开篇平稳—欣然向上—沉稳叙述—激昂结束”的基调,高低变化,起伏得当,因而达到娓娓道来、入耳入心的效果。

音韵美体现在节律上,全篇句子简洁凝练,由于注意平仄,节律和谐,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因而语句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理想》的词句美还体现在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应用上。这部分应该是《理想》的教学难点之一。例如一开篇,作者就用“石”“火”“灯”“路”来说明理想的意义,接着作者用连环比喻方法,形式上相互照应,内容上逐步展开,大量优美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事物,例如“路上春色正好”“理想之马”“孔雀开屏”等,逐一展现在我们面前,音韵和意向俱佳。

教师要注意通过指导学生吟哦诵读,认真体味,更深刻地感受语言音韵美,对重点部分反复揣摩。例如,“理想,如美丽的梦,即使从梦中醒来,也会感受一份甜美。”“世界上总有人抛弃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望而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等,获得美的体验。

三、感受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诗歌的情感是通过意境表达的。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理想》的情感感染力在美学方面达到一定境界,这应是《理想》的教学重点部分。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情感美,教师应注意充分引导,认真组织教学活动,要从学生能够接受的层面着手,让他们从文章中获得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感受美。教师如果只是从文本出发,只是从思想教育入手,局限于分析文章内容,让他们认为不过就是枯燥无味的说教,就会很难真正进入《理想》的意境,也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所以,首先教师把感受情感美作为“抓手”,引导从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挖掘学生与“理想”之间的深层联系,使学生思绪随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脉络起伏。

让学生充分感受《理想》各个方面的美,重点环节是“读”,音韵是诗歌美的外在表现形式,诗的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通过朗读都可以达到深入体会的目的,帮助学生进行“二次创作”,感受意境,体验诗歌表达的美。教师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如,范读、默读、朗读竞赛等。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从中心意象、篇章结构等不同角度入手,结合各种美学感受,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出发,由简到难,层层引导。

我在教学中深刻感受到,美无处不在,教师要注意美学渗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语文教学就会充分生趣,效果良好。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音韵理想美学
仝仺美学馆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盘中的意式美学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纯白美学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妆”饰美学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