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触碰我们柔软的内心

2015-10-27 06:37杨荣昌
星星·散文诗 2015年17期
关键词:诗意爱情诗人

杨荣昌

每月诗歌推荐

谁来触碰我们柔软的内心

杨荣昌

在当下的诗歌写作潮流中,有一种需要警惕的倾向,即写作者喜欢关注远方的、宏大的、形而上的主题,对身边的、细微的、此刻的生活却视而不见,导致写作愈发远离初心,情感无可着陆,走向一种凌空蹈虚。尤其在今天,文学已不再承担经国济民的重任,它的职责更多是软化人心,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为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提供可能性。事实上,文学如果一旦与个体的心灵挣扎无关,就容易变成苍白而虚矫的语言游戏,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在建构人心维度上作出自己的努力。以这一期“每月诗歌推荐”的三首作品为例,便是集中指向了一个爱的主题,尽管其表现形式各异,但都深沉,细腻,柔情,读来让人温暖。

北野的《正是一年中牛羊转场的时节》,两个不同的场景在诗中交互出现:雨雾中莽莽苍苍的草原,远方城市喧闹的红绿灯口。诗人把过红绿灯的孩子比喻为怕水的牛羊,看似不搭界,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自己的孩子也置身其间。他不希望孩子再像父辈一样,“走山羊的路”,“住狐狸的窝”,只可惜那是“命中注定的城市孤儿”,无法融入城市的人群,让人心酸。诗歌还表达了第二层意旨,即面对着工业烟雾肆虐、酸雨沉积倾泻的现状,农牧文化与工业文明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力,哪里才是人类最后的家园呢?诗人显然无解。他只有遥望远方,固守着“奶香”——这来自大自然最纯粹的气息,为失去的先人和活着的亲人,唱一曲最深情的歌谣。一位父亲对孩子最赤诚的爱,一位诗人对生态伦理最忠心的持守,在直抒胸臆的语言中尽显无遗。

韩作荣的《温情——写给妻子》,撷取了日常生活的几个瞬间,如各自的爱好和娱乐,各自消磨时光的方式,看似细小平常,微不足道,却成为生活的常态,正是这无数的生活细节,构成了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这是千万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写照,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都是由这些日常场景累积而成,都说爱人走到最后都成了亲人,爱情历经岁月之后都变成了亲情,相同的生活经历,共有的生命担当,两人都成为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缺一不可。这样的生活虽然如同“温水”,敞开的却是它的丰富性和诗意特征。诗歌以平和的语言表现爱情历经坎坷与磨难之后的沉静和厚实,这种相濡以沫,蕴含着深沉厚重的生命情感。

汗漫的《早春,为祖父祖母合墓》,用了一系列词语来表达对祖父祖母忠贞与纯粹爱情的礼赞,“分享长眠”,“等待丈夫的新船下水”等,写出了一对老夫妻阴阳相隔数十年的等候,终于能够如熟透的莲子,“重新举出两朵并肩”的莲花,这份守望,历久弥坚。诗人甚至把两人的合墓视为“再度新婚”,把送别仪式上相同的“唢呐、笙、炮竹、曲目”当作婚礼的乐曲。逝者远去,生者安心,在合墓的刹那间,生活的意义便有了新的内涵,于是,妻子的呼吸和梦呓,在诗人看来也变成了“一朵莲花的呼吸和梦呓”,其意义指向性不言自明。莲花,多么经典的诗歌意象,它象征着高洁,典雅,忠诚,是古往今来表达爱情的首选。诗歌把豫南地区老人逝世后的合墓习俗作了意义的深化,提炼为一种生要同裘死同穴的守望精神。

整体上看,三首诗在诗意的凝练、意象的提纯和语言的蕴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表现,通过书写生活中看似平常的瞬间,来达到对生活乃至生命本质的呈现。书写日常生活,重视世俗中的诗意,要表达的却是对俗常人生的反抗,对情感造假的诗歌语言游戏的反拨。因为脱离了生活肉身,失去了个体原初的心灵体验,一切高蹈的语言都将变得可疑。在这种经由生活原貌向艺术质感的提升中,诗歌如一丝丝破窗而入的暖风,吹拂着我们粗粝且日渐麻木的心灵,如远方似有若无的火光,一点点照亮幽闭的世界。当我们与这些温暖的语词不期而遇,柔软的内心会荡漾起些许的涟漪,因此,我们有理由向为温暖人心而写作的诗人致敬。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诗意爱情诗人
诗意地栖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冬日浪漫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被耽搁的诗意
诗人与花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