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成就诺贝尔医学奖

2015-10-28 07:54柯玉升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医学奖小女儿染料

柯玉升

德国病理学家、细菌学家格哈德·多马克(1895-1964)的小女儿活泼好动,在玩耍的时候不小心刺破了手指,没几天发起了高烧,而那个被刺破的手指则肿胀了起来。去医院一查,竟是链球菌感染。

20世纪初,这是无药可医的。如果小女儿细菌感染死去,按当时的说法,就是被“上帝召唤去了”。妻子抱着奄奄一息的小女儿,很无奈地对多马克说:你还是去准备女儿的后事吧!

多马克不愿意看到前几天还活蹦乱跳的女儿,就这样离自己而去!作为病理学家的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如果能找到一种对付链球菌感染的药物,女儿不就有救了吗?

多马克是个整天对着细菌观察动向的人,主要研究对象是染料。那时,人们还不知道物质的分子结构和药效之间有规律可循,无法人工合成有效的化学药物。为了女儿的病,他只得对着最新发现的化合物一项一项地试,期盼着没准就有一款自带神奇药效。试验过了1000多种偶氮类染料后,色泽饱满的橘红色染料“百浪多息”进入了多马克的视线范围。对这抹耀目的橘红染料,同事们已做过实验:在试管里,“百浪多息”杀不死任何细菌,不管是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还是链球菌。

多马克不死心,决定最后一搏,将橘红色染料直接用到了受感染的小鼠身上。奇迹发生了——尽管这种染料在体外没有任何抗菌效果,但到了动物身上,它却如有神助,注射过“百浪多息”的小鼠都从细菌感染中幸存了下来,而没有用药的则纷纷死去。

在小鼠身上适用,在女儿身上也同样适用吗?多马克想不了这么多。孤注一掷的他,不听同事的劝阻,硬是在女儿的身上注射了“百浪多息”。让人惊喜的是,不多时,小女儿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只几日就恢复了健康。

治愈好小女儿后,多马克没有急着去宣布自己的实验成果,而是依旧很严谨地投入到“百浪多息”的研究中去。直到几年以后,他认为研究成熟了,才正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之所以“百浪多息”在试管内无效,是因为它在体内才能分解成“氨苯磺胺”,这种物质能够抑制细菌繁殖。

一时间,西方各大药企一拥而上,开始大量生产抗细菌的磺胺类药物。这些最早的廉价抗菌药不仅在二战时挽救了无数生命,也成为医药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从那之后,“孩子几乎都可以健康长大”才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

1939年,多马克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的获奖感言是这样写的:“是父爱成就了诺贝尔医学奖!在他人对‘百浪多息的研究停滞不前时,父爱的力量迫使我勇往直前,并为此孤注一掷。”

猜你喜欢
医学奖小女儿染料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为什么彩色照片时间久了会褪色?
欢度佳节,芝加哥河又“绿”啦!
家有小松鼠
染料、油和水
马医生的女儿
远方的远
股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