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流动迁移对城市化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5-10-28 17:55颜咏华郭志仪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年10期
关键词:城市化

颜咏华 郭志仪

摘要

人口流动迁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和城市化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基于我国30个省域2002-2012年的空间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静态与动态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流动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整体上有着明显的空间扩散效应;流入人口和流入人口人力资本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都很突出,流入人口带来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要大于简单人口数据的集聚;净迁移人口和净迁移人口人力资本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影响不是很显著,与我国的户籍制度存在着一定关系,当前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居民的迁徙,对城市化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经济力量仍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除继续发挥经济力量的核心驱动力作用外,更需重视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化的作用。

关键词流入人口;净迁移人口;城市化;空间效应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10-0103-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10.014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流动表现出巨大的规模和不断增加的趋势。2000年我国流动人口为1.21亿,到2013年流动人口总量达到2.45亿。伴随着人口流动数量的增加,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36.2%快速提高到当前的53.7%(2013年),人口流动构成了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力量。人口流动迁移实现人口集聚的同时,也是人力资本总量集聚的过程,简单的人口集聚效应已不能完全反应我国人口流动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近年来,流动迁移人口的人力资本集聚效应也正在凸显。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2009年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其中大学生流动人口比例高达10.4%,年轻流动人口中(20-29岁)这一比例高达16.1%,高学历流动人口已成为整个流动人口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1]。流动迁移人口的人力资本对城市化的重要作用已逐步凸显出来,因此厘清人口流动迁移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流动、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也变得很有必要。

1文献综述

对于人口流动迁移与城市化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区域经济理论;另一种是人口城市化理论。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城市化过程是一个资源和要素在城乡间重新配置和组合的过程[2],劳动力的迁移流动和重新分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区位理论模型指出,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取决于其所处区位。人口迁移与分布受到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而城市化来源于劳动力和厂商的区位选择及集聚,当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时,人口城市化发展将出现停滞,反之则持续发展[3]。在集聚理论中,中心地理模型指出,城市集聚着大多数的商业功能,并发挥着核心辐射作用,进而带动了城市增长和人口集聚,而人口集聚和迁移也往往伴随了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又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4]。

西方人口城市化理论深入探讨了人口和城市化过程的关系。人口城市化理论指出,城市化通常即人口的城市化,包括城市人口集聚与增长所形成的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3]。伴随着城市化水平加速发展,有不少研究指出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助于降低生育率[5],来源于人口自然增长这一城市化发展源泉的影响在逐步下降甚至可能变为负,迁移也就成为人口城市化的最重要来源[6]。按照W.Zelinsky[7]提出的人口迁移转变假说,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迁移包含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口很少发生迁移,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模式;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早期,人口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此时出现大规模的人口乡城迁移;第三阶段是工业革命晚期,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模式,此时人口自然增长受到抑制,各种类型的人口迁移包括乡城迁移减缓;第四阶段是发达社会阶段,人口自然增长进一步下降,乡城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重要性下降,人口迁移以城市间和城市内部迁移为主。因此,按照该理论,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发展伴随着社会进程的演变从关系较小到密切作用,之后随着人口乡城迁移达到动态均衡,城市化水平也就发展到较高程度而趋于稳定。

国内关于流动人口与城市化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区域经济理论和人口城市化理论进行的一般性分析,而对于人口流动迁移以及伴随的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鲜有涉及。白南生等[8]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从三个方面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第一,是对GDP的贡献,流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与城市的各种资本相结合,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已是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促进了城市劳动力的市场发育,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降低了城市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城市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城市职工的流动性。陈甬军等[9]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分析,认为城市化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人口流动,即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迁移;二是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王桂新等[6]对中国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城市人口增长中区划变动增长规模最大,迁移增长最小,自然增长居中,但总体上规模不大,差异较小;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其带来的城市快速发展,使城市三大来源的人口增长规模均呈现增大趋势,特别是迁移增长规模迅速增大,1996年一跃成为城市人口增长的第一来源和提升城市化率的第一因素。

综观已有研究,显然还存在一些不足或问题:①既有文献大多属于理论性的一般分析,关于人口流动对城市化影响的实证研究较少,更缺乏人口流动迁移过程中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化作用的考察。②关于伴随着户籍变动的人口迁移和户籍没有随之改变的人口流动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大都是将其作为人口流动来处理。③现有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影响因素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地域间相互作用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对空间效应的忽略显然会导致研究模型设定的误差。鉴于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利用2002-2012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系统探讨人口流动迁移及伴随的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猜你喜欢
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医保制度完善策略
大庆市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负荷的交互响应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周口川汇区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研究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农村可以走就地城市化新路
中国城市化滞后程度测度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