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众》
——压抑的象征空间

2015-10-28 17:45刘志峰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示众叙述者现代性

刘志峰(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示众》
——压抑的象征空间

刘志峰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示众》的文本是一个被压抑的叙述空间,其象征性和反讽意味极具现代性的叙述形式,表现为文本结构的“精致化”与“反叛性”;而对看客心态的冷漠批判则具有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双重指向,表现为独特的现代性批判结构。

示众;压抑;叙述空间;批判结构

《示众》是鲁迅小说中叙述极为精致、简洁,精神结构和审美指向都颇具现代性的一篇名作。钱理群先生曾对此有过极高的评价,他说,“鲁迅有两篇小说是代表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艺术最高水平的,其一就是《示众》”①。而整篇小说的叙述自始至终都被压抑在一个富有象征性的叙事空间里,隐藏在文本结构中的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反叛和超越。正是在这种压抑与释放的二元对立结构中,《示众》实现了它的时代超越。

一、文本呈现的精致化与反叛性

鲁迅先生向来是极其“吝惜”笔墨的,而此篇小说更是将这种现代性的简洁叙述推到极致。《示众》最大限度地将传统小说所推崇的情节、性格、时间叙事排斥在文本之外,而代之以淡化到“几乎无事”的情节结构、18个无所谓个性的象征代码和极度“压抑”的叙事空间。在读者阅读过程中,首先受到挑战的便是《示众》的“几乎无事”的情节结构,整篇小说在文本的表层结构上呈现的是一种“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叙述者的兴趣在于对“看”的精致描绘,“仰起脸来看”、“睁起了眼睛看”、“笑嘻嘻地看”……而对这一动作的精致描写又异乎寻常地集中于“西城的一条马路”乃至于一个毫不起眼的“电杆”旁,所有的看者与被看者就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不断做着各种“看”的表演。这种叙事手法显然是对传统小说创作理论的反叛甚至是颠覆。由于文本中充斥着“看与被看”的描写,整个小说的叙事节奏就变得极度缓慢,产生了类似于电影长镜头的效果,进一步凸显了整个文本压抑的精致化。而这种效果的取得还与其自始至终的限制性外聚焦视角密切相关。

限制性外聚集视角,简而言之,即“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以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②。在此视角下,叙述者成为了文本之外的旁观者。对《示众》而言,这种观察视角正好契合了叙述者对“看与被看”的精致描写,因为叙述者关注的是“胖孩子”、“秃头”、“红鼻子”等一系列看客的动作,至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如何,叙述者是秘不示人的,而这种叙述所带来的阅读效果便是无障碍流畅后的压抑与迷惑。绝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期待是——示众者为谁?为何被示众?示众的结果如何?对于这些阅读期待,叙述者心知肚明,但他压抑了所有情感,只是以限制性极强的外聚焦视角把读者的目光引入一个狭小的空间,然后把一个个毫无个性特点的人物搬上眼前的示众舞台,极有耐心地反复指出这些人物之间的“看与被看”行为。而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在不断地增长,尤其是这种精致化的描写更是不断刺激着读者的神经,但直到最后叙述者也没有解开读者心中围绕“示众”产生的阅读困惑,这样期待视野便在极端精致化的外聚焦叙述中消解了。由此,文本内外均产生了深沉的压抑感。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充斥着压抑感的精致文本甚至直接指向了小说中“贫乏”的人物语言。极端化的精致描写在所指上固然压抑,但小说中人物语言在空间叙事中所带来的“循环”和反讽更突出了这种压抑叙事奇特的艺术效果。

首先来看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语言。本就贫乏的人物语言此时在结构上则陷入了一种无意义的循环,胖孩子的叫卖声“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构成了小说首尾的叙事圆环,这种文本结构似乎在暗示着文本外作者的“历史循环论”疑惑,而具体到文本分析而言,这种结构上的循环又将压抑的叙述空间紧紧地围了起来。层层包裹的叙述空间里的语言是何种状况呢?最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胖孩子那两句无力的、拖长的叫卖声“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在酷热的空气里“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显然,自始至终,胖孩子在欺骗别人同时也在欺骗自己,叙述者在狭小的“叙述空间”里两次重复了这种人物语言与文本环境的对立状况,突出了人物因不能清醒地意识到所处环境而产生的反讽效果,从而给整个小说文本营造了一层反讽型环境。在此之下,叙述者开始了他的反讽叙述,“秃头”一本正经地研究囚犯背心上的文字而得到的却是“嗡,都,哼……”这些无确切所指的文字符号,胖孩子的父亲暴雷似的一巴掌拍在胖孩子的面颊上,咒骂道“好快活!你妈的……”而实际上胖孩子在人群中不是看犯人就是看秃头,当胖孩子遭重击后拼命冲出人群后,却总有五六个人理直气壮地呵斥道,“吓,这孩子……”,仿佛“快活”只允许是成人的,成人看客们获得的“快活”是不易的,是有价值的。这种相互对立、悖逆的表象与真实所产生的反讽透过冷漠化叙述达到了一种力透纸背的超然效果。

二、批判结构的现实性与超越性

鲁迅曾在《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道:“群众—尤其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看客”心态所表现出的麻木不仁和集体无意识是让鲁迅痛心疾首的国民劣根性,而对这种心态乃至生存哲学的批判在《示众》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它具有现实的特指性,更具有时代的超越性。

“看”是一种动物性的肢体语言,同时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性选择,看的对象往往暗示着看者的审美取向和知识架构。反观《示众》中的看者与被看者,我们能够很容易发现这样一组事实:看者与被看者构成了“看”的主要对象,而看者与被看者是一组内心空白、没有个性的象征代码,所看除了“生奇”的“动物”(与己无关者或利益受损者,如犯人、摔倒的车夫)还有百无聊赖的静物(如老妈子的鞋尖、电线杆上的红牌)。由此观之,在这种由“被示者—看客”、“看客—看客”、“叙述者—看客”组成的多重“示众结构”③下,原本具有丰富意蕴指向的“看”反而被一次次地消解为空白,而在主题的表达上也具有深刻的反讽意味,它表现为一种平庸的悲剧。在这里,悲剧不再是有价值的事物的毁灭,而是“无所事事”的常态化、宗教化。至此,我们发现一个可怕的现实:原来生存在这片文明土地上的所谓的民国国民竟是如此地空虚!燥热的环境下,被叙述者一个个示众的看客们的内心竟如死水般沉寂,以至于“一起一落的狗肚皮”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难怪梁启超先生当年激愤地说道“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④。而在叙述者的客观、冷漠叙述和精致描写下,这些“看客”们存在的真实性也极大地增强了。当然,小说离不开虚构,《示众》的叙述空间本身就充满了虚构色彩,但是,小说中的人物的象征性是无疑的,作为一组象征的“群相”,它的批判指向具有现实性。只不过这种批判的表达是压抑的、象征的,更是反讽的。

《示众》这篇小说的独特性还在于读者接受层面上的批判性与超越性。笔者以为,这也是《示众》区别于鲁迅其他小说的重要现代性特征——对读者的发现、重视乃至批判。

《示众》就其叙述视角而言,是前文所提到的限制性外聚焦视角。在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就像许多其他现代作家一样,他自我隐退,放弃了自我介入的特权,退到舞台侧翼,让他的人物在舞台上去决定自己的命运”⑤,这种叙述效果更多的是一种“展示”⑥。而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参与的机会就大大增强了。所以《示众》在某种程度上把进入文本深层结构的“特权”交给了读者而非叙述者,而这是对读者的发现与重视。但作者实际上并不满足于此,他通过叙述者对创造性文本的叙述,对他的读者的“文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在精神层面上进一步逼视读者的内心,在读者接受层面上表现出批判性与超越性。

首先是创造一个充满压抑、象征与反讽意味的叙述空间,挑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对读者的“话语能力”、“逻辑能力”和“形式能力”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逻辑能力的障碍设置中,叙述者不断对看客们“看”这一动作作进行精致描写,反而忽略了本应说明的围绕示众者所产生的一系列故事,读者在叙述者的引导下看到了一个个看客们的“表演”却也忽视了小说的“主流事件”和“中心人物”,这就会在阅读后产生一种主旨上的困惑,而此时读者的逻辑能力就会受到作者的考验。其次,具体到小说的文本,作者则是通过叙述者的“展示”把这种多层示众结构下的“无事”的悲剧直接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换句话说,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小说中的看客们被无情地示众了,读者在阅读期待不断被打破的文本阅读中也被无意识地示众了,如果读者没有在阅读后进一步反思自己心中的“看客心态”,那么读者也就成了作者笔下的麻木的看客。对于这个常态化、生活化的“看与被看”的悖论式命题,作者在《示众》中直接逼视了读者的内心,实现了批判性的超越。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示众》所创造的充满压抑感和反讽意味的象征性叙述空间在结构、形式方面是极具现代性的,而这种“被压抑的象征空间”一旦以特定的阅读程式进入到被阅读的状态后,其批判结构就会指向“现实与超越”这两个时空层面,由此,文本的叙述张力和审美意蕴就得到了空前的扩张。这种“横跨时空”的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审视使得《示众》这篇小说的现代感上升到形而上的哲学高度。

注释:

①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②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

③周丽萍.论鲁迅小说的反讽艺术[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④梁启超.呵旁观者文.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28.

⑤W.C.布斯.华明(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9.

⑥谭君强.从鲁迅小说《示众》看叙述中的“展示”及其效果[J].名作欣赏,2007(07).

⑦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7.

I207.42

A

1005-5312(2015)23-0009-02

刘志峰,男,汉族,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

猜你喜欢
示众叙述者现代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恶魔示众
浅空间的现代性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法制节目中的示众与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