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以及现实意义

2015-10-28 20:43胡一鸣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上善若水不争辩证法

胡一鸣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以及现实意义

胡一鸣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将水与道联系在一起,他赋予了水怎样的哲学意蕴呢?“上善若水”这是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在现实中,又给我们哪些启发,本文将一一论述。

道家;上善若水;哲学

一、“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

(一)水与道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几于道。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张岱年先生指出,“道是老子本体论的最高范畴”。那么,老子为什么这么说?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说明道是道是无法言明,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楚的。老子第二十一章提到:“道之唯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何为恍惚,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那么也就是说:道,虽然无形无状无象,没有具体的形态,没有具体的特征,看不见又摸不到。老子又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就是说道,虽然看不见,摸不到,捉摸不透,但是道却包含了万事万物,无所不在。老子在第四十二章又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先万物而生,后生万物,道是天地之母,一切之始。

那既然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可又无法言明,捉摸不透,人们怎么理解“道”呢?“水,几于道。”老子用水来喻道。为什么呢,按《尔雅·释诂》云:“几,近也。”“道无水有,故曰几也。”在老子看来,道,作为至高无上的境界,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他是没必要去说,也根本不可能说得清楚明白的,道德“恍惚”是因为它的至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无所不在。道,“致虚极,守静笃”,“无为而无不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老子认为“道”的这种境界即是“上善”。而只有水才能几于道,只有水有上善。

水,甘处其下,与世无争,随物赋形,顺势趋变,随遇而安,纳百川而不厌其多,收细流而不厌其小,虚怀若谷,无所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拥有这样的上善,老子则以超绝的智慧,将这一物象,升华成深邃的哲学境界。

(二)水与唯物主义思想

水,几于道。老子将水升华成深邃哲学理念“道”,而我换个角度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水是“道”的具体化。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在老子看来这个恍惚的道,是世界的本源。而水,几于道。那我也许可以有些不负责任的说,水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吧。那么,这么看来,这个水,也体现了唯物主义的一些观念。

关于水是万物之本源的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在这里也简单提一下。《淮南子·原道训》有云:“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认为所有的物质都离不开水。这句话,还是很合理的,就当前的生产力水平而言,我想万事万物是不可能离开水的。

中国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源。而《书·洪范》有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将水排在五行之首,可见其重要性。纵观世界的古代哲学,我们也能注意到,无论是中国“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还是古印度的“风火地水”四要素学说,还是古希腊的“光气水土”四要素学说中,这些关于世界的本源究竟为何物的论述中,在这些多元论的唯物主义学说中,只有水,是唯一的共识,是共有的本质。水,这一概念,在哲学的长久历史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水与辩证法思想

什么是辩证法,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辩证法是揭示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

老子的《道德经》中就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再回到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还没说完,后面又说“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即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本身包含着阴与阳的内在矛盾。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生和发展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列举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些都表明老子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看作是一切事物普遍的、恒常的规律。同时,老子还认为相反相成的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五十八章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都是老子对辩证法精彩的论述。

老子在《道德经》中进一步借水明阐了这一思想,第七十八章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说,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水性之柔,却无坚不摧。的确,点点滴滴的雨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可以把坚硬的石头滴穿;排山倒海的海潮、洪水,能吞没农田房舍,冲毁一切坚固的建筑物,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住。

可以说,通过水来表现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哲学理论中,又一关键性的思想。

二、上善若水的现实意义

(一)柔弱胜刚强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驰于天下之至坚。”“柔”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水集“柔”于一身,突出体现了老子贵柔的思想。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普天之下没有哪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抽刀断水,却是断不了的;点点滴滴的雨水。长年累月可以穿石铄金;排山倒海的洪水更是表现出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老子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是人的本性,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而这里的柔弱并不是软弱无能,而是坚忍不拔,能屈能伸,游刃有余,善于借力打力。正是这种柔韧,才体现出人格中蕴藏的巨大力量,犹如弓箭,柔性越强,射程越远。

在历史上,将这一思想运用与战争,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案例。而在处在现代社会的今天,在激烈的竞争中,弱者要看到光明,看到成绩,坚持不懈的奋斗下去,而强者则要想到更多的不利因素,保证自己的力量,有时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同样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二)川谷之于江海

老子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卑微,低洼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水不是这样,水甘处其下,能处人不能处之地。正因为水的这种品德,江海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

老子从水的处下而成就大器的江海的事实出发,提醒人们,只有像江海一样具有包容万象的容量,具备谦虚容物、博大胸襟的人格,才能成就大事。一个人不可以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而要谦虚谦下。只有保持谦下的美德,才能使社会和谐发展,犹如流水,处下而永恒。

从个人而言,保持谦下,可以调节人际关系,从周围的人学到更多的东西,更好的修身养性。从一个企业而言,应该以谦下礼让的态待人,礼贤下士,才能更好的吸纳人才,为企业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而对一个政党而言,更要谦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能忘了党和群众路线,更要服从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三)水利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水具有种种美德。水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世间万事万物,无水便不能生长。滋润万物而不居功,又能自居卑下之地,泽及蝼蚁而不求回报。它自然而然、默默无闻、从不自矜、不自夸,不需要人和万物的感恩戴德。老子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犹如最平凡的流水,始终如意的永远付出,却不与万物争夺任何利益。

老子用水来比喻“不争”之理想人格和处世原则。所谓“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老子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来教育人要效仿水的不争精神。做到“为而不争”。这种“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他仍要求人们去“为”。而是所“为”要像水一样能“利万物”,但所得的成果。却不据为己有,更不居功自夸。因此,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就会以无为之心去做事,在大功告成之后,就功成身退,不想去占有这个荣誉。没有私心,反而成就伟大。

在社会上,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一旦功成名就。往往会以功臣自居,争名利、争地位。古往今来。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这几乎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所以就个人而言,更应该宽厚待人,该争的要争,不该争的不要争,要争得光明,争在利国利民上,而不要争在个人私欲上。老子提倡的“不争之德”“功成不居”,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上,具有启发意义。

三、结语

老子的哲学体系以及思想,不失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巨作。将道喻为水,以水载道,用上善来阐释大道。

“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极有现实意义,它教导我们做人要有水一样的美德。善利万物,利而不争,为其谦德,处于守卑,随遇而安,虚怀若谷。做人,就应该学习和培养这些美德。宽大为怀,宽容为尚。不以一得一孔之见而自执,更不以一时之利害、得失、荣辱、是非而耿耿于怀。凡事都应超拔达观,善待万物与群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修身修心,提高自己的修养,人与人才能友好相处,人与自然也能容为一体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1]老子.道德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2]南怀瑾.禅宗与道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冬生,张晓涪.周易老子现代解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5]黄承贵,何应敏.水: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J].江西社会科学,2003 (05)

[6]王雪军.从“上善若水”看老子的处世哲学[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N02

A

1005-5312(2015)32-0243-02

猜你喜欢
上善若水不争辩证法
张之洞的“三不争”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上善若水
艾草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上善若水(之三)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不争的函谷古道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