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嘉绒藏族“头帕”文化探析

2015-10-28 23:35Fanke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嘉绒刺绣藏族

樊 珂 Fanke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丹巴嘉绒藏族“头帕”文化探析

樊 珂 Fanke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丹巴嘉绒藏族“头帕”是嘉绒藏族服饰当中重要的装饰之一,它以独特的形式、明亮的色彩、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嘉绒藏族的服饰艺术中独具一格。本文从丹巴嘉绒藏族“头帕”的分类、艺术特征、源流、发展以及传承性等方面进行探析,通过对“头帕”色彩、纹样、民族特色等的探讨,以此加强我们对民族艺术的保护意识。

嘉绒藏族;头帕;民族文化

丹巴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迁徙的走廊,地处藏汉民族的结合处,藏族、羌族、彝族、汉族在这里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从而形成了这一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个支系,主要指居住在川西北高原的岷江上游西岸流域与大小众川一带的藏族居民。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族系源流,其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宗教信仰和习俗文化的不同共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嘉绒服饰。“头帕”即为嘉绒服饰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嘉绒藏族服饰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区和文化的典型而又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头帕也称为“花帕子”,在丹巴县格什扎、巴旺等地区称作“巴热”,而在鱼通、大小金一带则称为“巴里”,是嘉绒藏族妇女的一种普遍穿戴习俗,但对藏族其它地区而言却是独一无二的头部装饰。棉布帕有黑白两色,通常白色只有年轻姑娘或少妇戴。平绒帕仅有黑色,一般在节日盛会或走亲访友时戴,可谓盛装之一。其绣工精美,既美观又实用,既能遮阴,又能避寒,四季皆宜。《四川通志》嘉庆(卷98)亦载,五屯(杂谷脑、乾堡寨、上盂董、下孟董、九子寨)“屯弁兵等服饰俱与内地相同”,妇女穿短衣长裙,发结细辫,头裹花帕,耳带大环,男务耕猎,女织麻布毪子。头帕上的刺绣色彩鲜艳,构图简洁,图案精巧,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体现了嘉绒藏族独有的审美观念,在嘉绒藏族服饰中独树一帜。

一、嘉绒藏族“头帕”的分类

嘉绒藏族“头帕”按照面料的不同可分为:棉布花帕(“卡斯尔巴热”)、平戎花帕(“斯布玛巴热”)和金丝花帕(“杰高巴热”)。棉布头帕有黑白两色,通常白色只用于年轻姑娘或者少妇戴,平绒帕只有黑色,一般在节日盛会或走亲访友的时候戴,可谓盛装之一,而金丝花帕则只在节日、跳舞或者喜事等场合戴,象征着富贵喜庆,也是嘉绒藏族的节日盛装之一。头帕呈长方形,尺寸大多集中在48×90(厘米)左右,可折成两折、四折、六折等搭于头顶与前额齐,绣花图案集中在一角或者半边,折叠后显露出图案。

嘉绒藏族“头帕”按照底布的颜色来分,可分为黑色头帕和白色头帕。地处“牦牛文化带”的嘉绒藏族先民被称为“牦牛羌”,属黑色支系,牦牛是这些部族的图腾,他们认为牦牛作为图腾的这种外化形式具有巫术的功能,因此牦牛的黑色自然也就成为了图腾色,而“头帕”多喜用黑色也是图腾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另外,在嘉绒藏区信奉的是本教和藏传佛教,在本教中,认为“白色代表着善良”,他们特别崇信白牦牛,许多山神最初的形象都是白牦牛,既是对自然界雪山的崇拜,也是尚白审美习俗在图腾崇拜中的表现,而在藏传佛教中认为白色为吉祥色。同时白色也体现了藏族崇拜白石、白塔等的文化遗迹,带有鲜明的民族信仰内涵,“尚白”则成为嘉绒藏族的一种文化崇拜色。

嘉绒藏族的“头帕”按照戴者年龄大小来分,少女头帕以彩线刺绣鲜艳花朵

于帕子中间和四角,并在四角或前两端吊彩线、束五色的彩边,多以白色和黑色为主;少妇头帕则只在四角绣角花,多为缠枝式,有五色彩边但不加彩线须束;中老年妇女的头帕不绣花,而老妇的头帕一般以黑色居多,只束五色彩边。因此,从头帕的刺绣和样式上就可以区分出少女、少妇和老妇。

二、嘉绒藏族“头帕”的艺术特征

嘉绒藏族的服饰文化颇具独特的民族色彩,嘉绒人擅长刺绣,在漫长的历

发展、演变中,与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和别的藏区所不同的特点,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经过千百年的积累、传承、再创造,代代相传,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

(一)“头帕”纹样的地域性

丹巴地区属青藏高原型季风气候,这里的地质结构特殊,水系发达,丰富多变的气候带分布,使得丹巴地区四季春常在。春天漫山遍野的花开得是繁花似锦,夏秋季节也是绚丽多彩。嘉绒藏区峰峦叠翠,森林密布,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在山间小路、麦田旁、房屋四周等到处都种满了桃树、梨树、石榴树等果树,从田间到屋外都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鲜花,花团锦簇。初夏时节,满山遍野的鲜花竞相开放,分外美丽,分外妖娆。因此,鲜花自然成为装饰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她们的“头帕”上,衣服上等都布满了花卉的图案。因此,他们的“头帕”的纹样也大多是以各种花卉(如桃花、菊花)、植物、山等自然界物象为题材。“头帕”上的绣花皆以各种小花为主,花朵花叶也多做刺绣,采取连续和重复的排列样式。而常用的三角形、折线形、菱形等纹样,则大多数是对大自然中山的诸多形象特征的审美概括和描绘。“头帕”的图案构成大致可分为中心花纹、角花和边花,花朵的轮廓多喜用黑色勾边。此外,“头帕”多采用五色彩边以直线来锁边,在主花纹和锁边之间也用各种折线、回纹等其他纹饰来做装饰,挑、绣、锁相结合,十分具有层次感。

由于大自然的偏爱,因此嘉绒藏族“头帕”的纹样一方面是取自于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另一方面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伴随着长时间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装饰。

(二)“头帕”的色彩表现

少数民族的刺绣最大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色彩的艳丽、丰富,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行走在漫山鲜花中的嘉绒藏族把色彩运用的淋漓尽致。“头帕”的色彩搭配通常以黑底上配以桃红、黄、绿、白色的图案,或者是在白布上绣以各种艳丽的花纹,色彩和谐而醒目,暗底亮花,红花绿叶,搭配得恰到好处,色彩艳而不俗,绣工也十分精美。其中有的“头帕”上的绣花也夹杂以金丝线或者银丝线进行点缀,又增添几分生动。而“头帕”两端的吊彩线也是和头帕上的用色相呼应,采用各种五彩线和金线、银线做成穗子,上面串上各色的珠子,有金色珠、银色珠、绿松石、五彩珠子等,十分活泼。

嘉绒藏族“头帕”的色彩以蓝、白、红、绿、黄五色为主,锁边的颜色一般也是每五个颜色进行重复排序,和“头帕”上的纹样色彩相调和。其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十分深沉、广博。五色以象征手法体现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文化内涵,也是佛教密宗所表达的“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藏传佛教中又赋予五色主①之意,即五方佛及五种智慧。他们认为,白色为人之纯洁的心灵,黄色为大地,红色为火焰,蓝色象征天空,绿色为江河。因此不论是在藏民族的“风马”旗中,亦或是藏族的绘画,藏族的服饰中都是以五色为主要的颜色。嘉绒藏族“头帕”中的色彩也是延续着他们民族的色彩文化。

三、嘉绒藏族“头帕”文化的源流、发展以及传承

“头帕”是嘉绒藏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没有

文字的历史文献,是认识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嘉绒地区在秦汉时期,当地主要是土著夷人,秦汉以后,这一地区还分布着从西北迁徙来的氐羌部落。受到外来氐羌部落的影响,在服饰上也有着与羌人十分相似的地方,以黑为贵。到了唐代,川西北地区的部落不断的受到吐蕃文化的同化,在服饰上逐渐的被“藏化”。随着藏汉之间大量的经济贸易往来,藏汉之间的物物交流和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加强了汉藏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对嘉绒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嘉绒藏族长期处于汉、藏、羌、彝等文化频繁交往的地带,各民族相互依存,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在纹样、造型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受到各民族文化的渗透。戴“头帕”的形式在羌族和彝族中都有,如彝族戴的方尺青布刺绣红绿色花或以花为主的头帕,羌族头帕刺绣的“藤围牡丹图”、“尖菊团化图”和织带纹饰“万字如意图”、“如意牡丹图”,汉族传统刺绣图案牡丹、寿字纹和藏族装饰纹样的雍仲纹、彩条纹等,这些在嘉绒藏族的“头帕”中都有所采用。即便在今天仍然能够从服饰上看到嘉绒藏族与夷人后裔彝语支民族的彝族之间的渊源关系。②从“头帕”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精美的花纹,鲜艳的色彩,更多的是潜藏在这里面的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在嘉绒藏族的刺绣、纺织、绘画等各个领域进行渗透。经过长时期的融合、交汇、同化,相互补充、相互滋生,从而形成了嘉绒藏族独有的特色,体现了文化艺术交流上的多元化和交融性。

嘉绒藏族的“头帕”文化和那里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嘉绒藏区处于高山峡谷地带,以农区为主,气候常年温和湿润,风大,雨少,阳光充沛。一方面为了爬山、农作时能遮风避阳,所以戴“头帕”,用彩辫固定于头顶,另一方面在蓝天白云下戴着“头帕”行走,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美观又实用,成为嘉绒藏族的特色。此外,随着嘉绒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农区生产大量的棉花,这就促进了当地棉布经济的生产,因此她们的“头帕”也大多用黑色或者白色的棉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头帕”的发展。

嘉绒藏族的文化呈现出古老性、多元性和复杂性,不论是他们的碉楼、服饰还是文化仪式等都仍然保留着古老原生态的形态。“头帕”当中的水纹、回纹、等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中,而这些纹样也是原始先民在制作彩陶时对山川、河流等自然物象的演绎。许多纺织、刺绣的纹样都来源于彩陶上的纹饰,这种原始文化演绎和发展着,成为嘉绒藏族悠久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根源,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的发展,嘉绒藏区的交通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各种现代文明冲击着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念日益更新,生活方式也逐步向现代化迈进,这就形成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博弈。人们从以前的农牧业为主转向了多种经营方式,也正是由于生活方式的逐步变化,对她们的服饰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传统服饰当中的厚重、复杂的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进入,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年轻人更倾向于轻便、时尚、款式多样,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传统的“头帕”被各种各样现代的“帽子”等装饰物所取代,使得传统服饰受到很大的冲击。然而,伴随着嘉绒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嘉绒服饰的那种典雅、款式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等又使得当地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民族文化,为了迎合旅游业的发展,加速经济的发展,他们把传统的服饰在样式、材质上也做了一定的简化,更多的来说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符号化”的概括,和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原生态的服饰文化不一样,是现代经济、文化的“变异”。但是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性的呼吁,使得人们对嘉绒藏区的文化资源也重视起来,虽然物质文化的变化势必会引起服饰的现代化,但是作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得以区分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民族文化应当继承并将以发扬光大,这样才不至于造成民族文化的流失。

注释:

①藏传佛教神祗大日如来佛、阿閦佛、阿弥陀佛、宝生佛、不空佛的代称,因以白、青、红、金、绿为身色,故名,亦称五智如来。

②嘉绒藏族和彝语支民族传统服饰具有三个主要相似特征:百褶裙、头帕和披毡。

[1]嘉庆四川通志[M].成都:巴蜀书社影印本,1984.

[2]袁姝丽,曾明,张超,等.川西嘉绒藏族刺绣、纺织品的表现形式及造型特征[J].天府新论,2004(05).

[3]德吉卓嘎.试论嘉绒藏族的族源[J].西藏研究,2004(02).

[4]石硕.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

K892

A

1005-5312(2015)20-0154-02

樊珂(1982-),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现工作于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

猜你喜欢
嘉绒刺绣藏族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论藏族嘉绒锅庄“达尔嘎”的传播历史——以四土地区为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清新唯美的刺绣
嘉绒藏戏传承发展刍议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