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探析

2015-10-29 16:41庞圣久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贺绿汀民族化音乐作品

庞圣久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大庆 150080)

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探析

庞圣久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大庆 150080)

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中,贺绿汀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作曲家、教育家和音乐评论家,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结合贺绿汀的相关音乐作品,对其中的和声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贺绿汀;音乐作品;和声特征

贺绿汀是我国近代音乐创作的杰出代表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以及音乐理论家,在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此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先后担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以及华北文工团团长等。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以及大量的音乐作品,代表作包括《牧童短笛》、《摇篮曲》、《游击队歌》等。这些作品以精巧而严谨的构思、巧妙而周密的布局、简练而纯朴的语言、精湛而洗炼的技巧和鲜明而生动的形象等艺术特征,为中国专业音乐留下了珍贵的创作经验,而且非常真实地反映出了不同时期中国民众的内心思想和劳动生活,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一、和声的相关概念

和声是一个乐理名词,主要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照一定的法则同时发生并产生横向声部运动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具有非常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同时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以及终止乐曲的作用。从十七世纪起,随着主调音乐的发展,和声的作用也显得愈发重要,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声部的组合作用: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相互组合,共同构成协调统一的整体。

2.乐曲的结构作用:通过和声进行、收束式、调性布局等,在构成曲式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内容的表现作用:通过和声的色彩、织体以及配合其他因素,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内容。和声的处理可以说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写作技巧,同时也是对位、曲式、配器等其他作曲技法的基础。

二、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

贺绿汀的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先进的创作理念和作曲技法,创造出了我国的民族新音乐。在和声领域,贺绿汀在应用西洋和声技法的同时,加入了一些民间音乐素材,使得其和声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气息。这里从三个方面,对其音乐作品中的和声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一)民族化的和声

在贺绿汀的音乐作品中,和声是以传统和声为基础的,在借鉴西洋现代作曲技法的同时,融合了中国民间的音乐素材,使得其和声具有非常显著的中国特色,也因此探索出了具有民族调式和民族音乐特色的和声体系。这里结合其代表作《摇篮曲》,对其民族化的和声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摇篮曲》中,和声并没有使用传统的大小三和弦,贺绿汀利用延留音、辅助音或者省略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和声的西洋色彩。例如,在作品中的第1、2小节中,第1小节的和声为Ⅰ级分解和弦,但是贺绿汀在次中声部上,叠加了一个辅助性的六度音(F);第2小节的和声为Ⅴ级和弦,但是省略了三音,也在次中声部叠加了一个辅助性六度音(C)。这两个辅助性的六度音打破了Ⅰ级及Ⅴ级和弦的结构,以一个二度上行将分解和弦引进到五声音阶之中,也正是这个级进音的出现改变了和声的风格,使其具有明显的五声民族风味。

从纵向方面看,和声多数情况下是以功能和弦为主,而贺绿汀通过在巧妙地添加辅助音和省略某音,极大地软化了西洋和声风格,从而将听众引导到了一个具有典型民族风味的优美意境中,通过将西洋和声与民族风情的巧妙结合,相互补充,实现了和声的民族化。

(二)民族化的调式调性

在贺绿汀的音乐作品中,绝大部分采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而其中运用最多的,就是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他曾经说过:“一切音阶调式都是由不相同的民族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各自民族特色;人们是根据这些不同的音阶调式,去认识并欣赏不相同的民族音乐文化,如果离开了各自的音阶调式,也就失去了民族音乐的特色。”因此,在作曲过程中,贺绿汀力求在作品中展现中国人民最为真实的生活和思想,追求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而这些民族特色只有通过具有中国民族风味的五声调式,才能够更加全面地表现出来,这也是贺绿汀作品民族化调式调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同样以《摇篮曲》为例,其中就采用了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从开始就是降B商、F羽、降B羽、降A徵、降B商、a羽、降A宫调式频繁交替。而这种调式交替的手法,正是中国民族典型的非对称性语言写法。贺绿汀在作品中应用了主导动机发展手法,将主动动机在不同的调式上进行了再现或者拓展,使得作品的旋律更加曲折,但是又不会显得繁琐,主体旋律相对简洁,通过五声性级进式的旋法,具有极强的人生哼唱特点。不仅如此,在其钢琴作品《小曲》中,同样体现出了典型的五声调式,乐曲呈示段是建立在E商和A徵调式上的,先是右手五声旋律两个小节先进,再是左手的旋律跟进,在线条走向上分别运用了同向、反向及斜向进行,节奏关系或上密下疏或上疏下密,句逗起落交错,产生了一呼一应之感;在中段,左手均匀的律动性十六分音符加上八分音符,使得曲子的节奏音型欢快活泼,与右手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再现段从左手开始,对呈示段左右旋律的出现顺序进行了颠倒。整首作品的五声性旋律亲切优美,在A宫和D宫系统调上来回转换,使得作品体现出了非常显著的民族特性。

(三)民族化的复调手法

在贺绿汀的音乐作品中,复调艺术手法是极其丰富的,在运用相关艺术手法的同时,融合了我国民族多声音乐的创作手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支声的写法主要包罗了装饰性写法、带有副旋律性质的写法和平行进行的写法等;在复调手法中,贺绿汀主要运用了支声、模仿以及对位法等手法,而在模仿手法中,应用较多的包括局部模仿、加入和声层次的模仿以及建立在和弦音上的模仿等;对位手法则主要包括线条性对位、音型性对位、节奏型对位等。这些复调手法的应用,不仅借鉴了西方复调音乐技法,同时也对我国民族传统多声音乐中的变奏展开乐思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其典型作品主要有《牧童短笛》、《离思》、《垦春泥》等。

三、结语

从贺绿汀生平的作品分析,其在音乐创作中,执着的追求和探索着中西结合的音乐思想,对于近代中国专业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贺绿汀不仅借鉴了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和理念,而且对吴国传统民族、民间多声音乐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两者相互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化和拓展,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统一,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证明了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在音乐层面上相互融合的可行性,对于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吴志仙.贺绿汀音乐作品风格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4).

[2]陆川.贺绿汀音乐作品中多声思维特征剖析[J].黄河之声,2014(08).

[3]伍贤军.浅谈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2(10).

[4]杨亮.贺绿汀声乐作品和声技法分析[J].电影文学,2008(10).

[5]卢昱含.贺绿汀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J603

A

1005-5312(2015)08-0098-01

猜你喜欢
贺绿汀民族化音乐作品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与理念研究
——评《贺绿汀与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研究》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豌豆贩卖机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歌剧《贺绿汀》剧照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花岗岩脑袋”的贺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