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的园林景观设计

2015-10-29 06:25千福利
科学家 2015年9期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千福利

摘 要 本文主要对以人为本的概念、园林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与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 以人为本;园林景观设计;天人合一;假山置石;园林造景

中图分类号 TU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5)09-0054-02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基础上,具有建筑、植物、美学、文学等有关专业知识人士对自然环境有意识改造的思维过程与筹划策略。换言之,也就是通过园林艺术与工程技术方式,在相应地域范围内里有地形改造、植物种植、建筑营造与园路布置等方式进行自然环境、生活等过程美的创造。利用景观设计,可实现环境美学欣赏价值与利用功能,以此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将“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可对现实生活实景进行充分反映,还能满足精神文明需求,在为人们进行工作、休息场所提供的同时,园林建设能能将设计者的审美理念、人文理念展现出来。为此,相关单位、人员必须重视园林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合理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以人为本的概念分析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以人为本”理念中,要求从人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人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本主义心理学奠基人马斯洛曾说:“科学必须把注意力投射到对理想的、真正的人,对完美的或永恒的人的关心上来。”由此可见,在以人文本理念内,必须加大对人的关心。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必须对与设计有关的人、事加以关心,根据人们的诉求、需求等,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设计作品满足人们的需求,给人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才能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与价值

意义。

2 园林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哲学体系认为,人和自然为根本、和谐的关系,也就是所说的“天人合一”。西方传统文化理念则认为,人处于万物之灵的地位,或宇宙中心地位,别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安排,都得服从人的需要,听从人的摆布。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思想,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是否人性化已经成为影响园林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为防止以人为本园林设计浮于表面,设计工作者及园林建设者必须充分了解以人为本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作用及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做到有的放矢、知行合一。

人们对生活环境、园林绿化有五个层次的需求,如生理、安全、社交、休闲与审美。其中,最根本的需求为生理与安全,为满足以上5种需求,园林景观设计则需重视以人文本,也就是说,园林景观设计应以人为中心,按照人的行为规律、园林区功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站在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角度,营造、设计园林景观,实现人与环境的充分融合,达到城市绿化面积增加的目的。园林景观设计 “以人为本”理念要求公共环境应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亭、廊、花架、坐椅、坐凳)及服务设施(停车场、洗手间、饮水器、垃圾箱)。如公园设计,布局内应根据功能性进行分区,已经形成多个景观特点。协调空间格局和人的行为模式,提供不同视觉开放程度的空间,精心处理小尺度空间,进行多样休憩空间的提供,为交流谈话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3 “以人为本”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

我国传统园林与建筑设计中,文化内涵和形式具有密切联系,立意布局中蓬莱仙岛通常由一池三山表示,无色土则象征着祖国各地,建筑小品设计内的曲水流觞、叠山置石等都与人息息相关。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向开放空间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只有将风俗习惯、民族特色、人文特点充分融合到园林景观设计,才能满足人的文化需求与精神需求,才能体现出设计的亲切感,才能达到景观与人的和谐统一。

3.1 “以人为本”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调查分析阶段,设计规划方案制定应与“以人为本”理念相结合,对园林建设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进行充分体现。设计过程内,应从时间、空间等多方面合理安排园林绿地规划,确保其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并确保园林规划设计内各个要素之间具备紧密联系,以此对园林艺术要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在整体园林景观设计规划中,强化人以文本,进行游览、娱乐、休息设施的设置,并对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如住宅小区,多设置健身、休息场地等。

3.2 “以人为本”在园林构成要素中的体现

作为人们休闲游憩的场地,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地形改造、树木花草种植及建筑营造等方式进行自然环境美化的措施。其中铺地景观、台阶、建筑小品、水景等都属于园林景观建设的构成要素,在园林景观构成中如何将“以人为本”贯穿到各个要素对相关单位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1)铺地景观、道路。作为影响园林景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铺地景观因自身条件制约,为体现人本主义设计理念,实现铺装材料人性化,要求合理配置铺装材料的色彩、形状、植被类型等,在美化功能实现的基础上,达到场地划分、警示、诱导与指示的作用。如道路人性化设计不仅需要对无障碍设计(宽度、纵向坡度、坡道形式)进行充分考虑,还有对道路系统可达性(行人习惯)进行分析。

2)建筑小品。功能明确、造景效果良好等为建筑小品的主要特点。通过人性化设计,如所在地建筑类型、风格、人群文化层次等进行建筑小品设计,以此打造舒适、优美的休憩环境与建筑景观。在选择园林景观材料上,也需展现人本思想,如按照园林景观空间大小、色彩等进行植物选择。在不透水道路、建筑广场,因绿化面积少,设计中应对园林要素进行合理分配,对植物、道路、建筑、山石与水体比例进行合理配置,应将植物造景功能重点突出,通过植物对黄土部分进行充分覆盖,有效提升单位面积绿化率。在道路地坪设计中,应对遮阳、防滑、照明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以此灵活选取路面铺筑材料。相比纯铺装道路,石板嵌草道路不仅具备良好的铺装效果,更能起到防滑作用。同时,园路铺设可选取色彩柔和的材料,降低反光现象。以轻型、生态、环保与防滑材质作为材料选择条件,并与生态设计方式相结合,提升雨水下渗量,避免积水情况出现在路面与场地内。同时,将艺术景墙、科技走廊及部分雕塑小品增添到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可以进行人文精神的传达,更能提升园林环境的文化意境。

无障碍设计作为体现关爱弱势群体的一项设计,主要是通过现代技术,将行动方便、安全空间提供给老人、残障人士、儿童等,以此进行和谐、平等环境的创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根据景观整体布局,合理设置台阶高度、扶手与休息平台。一般扶手设置在台阶与坡道侧面,分为高低两种,以此为各种人群提供便利。

3)水体。自然式水池、叠水、喷泉与水生种植池等为园林景观水体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园林自然式景观建造中,水景可选取自然式水池与山石、植物配合的方式,以此对景观动势进行有效增强。作为一种象征,水寓意清新、生命力,通过水体多样化可为园林景观整体效果提供可靠保障。水体景观设计可通过平静水池、滴水悬岩、曲折溪水等充分体现人性化,如郑州市亚星盛世家园模拟自然式溪流方式,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营造一种独特的意境。在水池高度、水体深度等方面,要求嬉水区水深度必须小于30cm,并做好池底防滑作业并进行过滤装置的设计,避免儿童饮水造成身体伤害。

4 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园林景观工作如何适应新发展趋势,如何顺利实施设计工作,对园林事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思想主体,其人文思想、意识直接影响着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为此,必须严格遵循以人为主发展需求,有效提升设计水平,实现园林景观建造的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对“以人为本”理念下的设计任务、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实现园林建设的人性化,才能实现人与景观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陈益浪.以人为本的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2(17).

[2]肖新红.自然与城市共生——园林景观设计的点滴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9).

猜你喜欢
园林景观设计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