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雪域甘露乳 造民族强盛奶

2015-10-30 08:08毛绪强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5年41期
关键词:王世全藏区牧民

毛绪强

1972年,高原之宝创始人、董事长王世全来到西藏军区,几十年如一日,将他最美丽的青春年华奉献挥洒在了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从此,这里也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20年后,他转业去了内地,下海经商并成功创立了一家上市公司,建立了一番事业。但越是事业的成功,越是让他深深眷念西藏这片培育了他的热土。这份情愫不仅仅是因他全部的青春年华奉献在西藏,也因他与藏区人民建立的深厚感情。终于,王世全毅然放弃内地的部分企业,联合拉萨市牛奶公司,于2000年创建了高原之宝牦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从此,高原之宝人怀着感恩的心,开始续写新的故事。

西藏高原之宝牦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原之宝)于2000年5月10日成立,是西藏自治区批准成立的第十家规范股份制公司,是目前西藏乃至全国规模最大、最具现代化水平的牦牛乳品加工企业和自治区重点扶持的三农企业,是西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第二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牦牛奶行业标准的牵头拟定者之一。

自开创之初,公司选择对牦牛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开发牦牛乳制品、肉制品等,但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拳头”产品而出现弊端。为此公司开始调整思路,将经营范围集中在对牦牛乳制品的开发上,从藏区本土市场的中低档乳制品开始参与市场竞争,这也成为牦牛产业唯一不以牦牛性命为代价的情况下获得持续发展,高原之宝开始了快速稳步发展。

在牦牛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公司通过有效的调整内外部资源的有机结合、基地建设,以及经营模式和强有力地营销传播,从2008年开始,逐步将“牦牛奶”作为“国内高端乳品明星品牌”,产品也从“大藏区”推向了全国,开启了“全球乳业臻品”的营销时代。

“牦牛就是公司最大的品牌特色”

早在来西藏创业之初,王世全就对被称为“雪域之舟”的牦牛充满了兴趣,从这种在高原地区保持半野生化自然生长,具有超强的耐寒、耐缺氧、抗疲劳、抗辐射等能力的动物身上,他看到了一种不怕艰苦、毅然向上的品质。

经过长时间实地调研,王世全确实看到了牦牛身上的商机。

“牦牛奶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有机奶,是在没有任何污染和抗生素,以及人工饲料和添加剂的状态下产出的纯净、有机、天然奶。牦牛奶具有耐缺氧、耐高寒、抗疲劳、抗辐射、增强免疫力的多种功能。牦牛乳口感香浓、奶味厚重、不腥不膻,适口性极好,是珍贵的富含各种营养的原生态食品开发牦牛奶是打造民族强盛奶的首选。”王世全对记者说。

牦牛奶具有的高营养价值是王世全决定生产牦牛奶的原因之一。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决定着他要去做这件事情。

牦牛奶是我国独有的稀缺而有限的优质奶种,由于牦牛产奶量少,加之草场退化,牦牛数量减少,所以加快开发牦牛奶产品,提高其附加值,增加牧民收入,提高养牛积极性和科学放养水平,优化畜种,改良草场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在这种情况之下,高原之宝公司以开发这一优质有限且又是我国独有的奶种为切入点,最大限度提高其附加值,让牧区增产、让牧民增收,通过增加牦牛的经济效益,更好的提高藏民养牛的积极性,加快奶畜品种的改良,进一步提高牦牛产奶量和母畜的比例,使牦牛提高质量减少总量,有效保护草场,使企业经营效益、社会扶贫效益、牧区经济效益和藏区生态效益有机联系在一起,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我们不能以损坏生态环境来争取我们公司自己的利益,必须要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让牧民和公司都能效益最大化。”王世全的心里有一杆秤,考量着自己的道德底线。

“要将牦牛奶产业链控制在自己手中”

牦牛仅在极短的哺乳期产奶,且产奶量极低,每天约2-3公斤,仅为普通奶牛的5%。所以它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被称为“超级食品”。从营养价值上看,一杯牦牛奶相当于2-3杯普通牛奶。

为了保证公司有源源不断的原料来源,王世全在公司创立之初就实施了“四区一面”和“大藏区”战略,即建设西藏、川藏、甘藏和青藏四大产业基地,全面覆盖藏区牦牛养殖区域;同时辐射周边建立若干个示范养殖牧场和中心奶站。这一战略使高原之宝将牦牛奶产业链的上游资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规模扩张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来源。

“你只有把上游的原料资源掌控住,才有可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王世全很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

通过十几年的发展,高原之宝公司现有的西藏拉萨牦牛乳制品生产基地,拥有世界先进的瑞典利乐液奶生产线和国内先进的八联杯、屋顶包酸奶生产线,具有日处理鲜奶30吨的能力。年加工鲜奶10000吨的生产能力;建设中的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生产基地,拥有奶粉、酸奶、纯奶、酥油生产线,具有年处理鲜奶16000吨的生产能力。公司已基本形成以西藏拉萨和四川若尔盖为生产基地、以北京为全球销售管理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你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王世全在创立高原之宝后发现,传统的牧民牧养牦牛的习惯比较粗放,商品意识比较淡薄,对牧场和牧草的保护不够,加之不科学养殖管理、近亲繁殖等因素,牦牛品种的退化比较严重。为此,高原之宝通过技术人员入户、举办培训班、养殖场示范和经合组织指导等方式帮助牧户改良牦牛品种,淘汰经济价值小、品种差、产奶低的牦牛,培育高品质牦牛种群,在降低养殖数量的同时,提高单位养殖的收益。

“为配合公司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公司在牧区各村培训内部检查员,建立完整的牧户电子档案,保证每户有一名懂有机养殖的人,每村培养2-3名牧民经纪人,增强牦牛放养、收奶、加工、流通等环节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还有,公司给牧民统一发放不锈钢奶桶和挤奶器,配发挤奶工作服、乳胶手套、一次性消毒帽和口罩等物品,由技术人员培训他们器械使用、原奶密封与保存、运输注意事项、规范挤奶等事项。”王世全对记者说。

牧民通过高原之宝公司的培训,收入也随之增加。拿交奶来说,牦牛奶每公斤约19元人民币,相当于普通牛奶价格的8倍。按每头牦牛日产奶2公斤、每户(保守估计)养30头牦牛、一年有三个月的产奶期计算,其年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现在公司每年为藏区牧民创造的直接经济收入可达3.2亿元。

“你要对牧民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让他们懂得牧养真正的含义,现在有公司为他们做指导,等有一天公司撤走了,他们也会懂得如何与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王世全认为这件事情他做得很对。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条件”

在高原创业的这十多年里,王世全亲眼目睹了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也亲眼见证了中国奶业的起起伏伏,而远在祖国西部的高原之宝公司,当然也清楚质量是企业生存下去的报障。

奶源质量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奶源是质量的第一道关。高原之宝通过自建基地与指导当地农户安全牧养,在奶源质量上下足了功夫。经合组织和各奶站是质量的第二道关,在精密仪器的帮助下对牦牛奶进行检测、分级、冷藏和中转。为保持原奶的新鲜度,各养殖基地的奶站和奶车收购的原奶都必须在当天由冷藏车运入生产基地,进入加工程序,再经过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进行三次过滤、消毒,然后进入包装环节。通过层层把关和筛选,高原之宝乳制品才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近些年,我国的奶业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还少吗?高原之宝一定要管好自己,如果出现质量安全问题,那我真的就对不起我们忠实的消费者了”王世全始终把质量安全问题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

正是对产品质量的卓越表现,高原之宝有幸作为中国牦牛乳行业标准的牵头拟定者。2012年,公司产品还被中国国家举重队选中为专用乳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话一点不假”

高原之宝公司一直致力于科技研发工作,通过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及四川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分别在西藏和四川筹建了牦牛乳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牦牛乳产品的深度开发,其产品已由最初的一个系列1个品种发展到今天的四大系列10多个品种。

目前,公司注册商标“高原之宝”产品包括:婴粉配方粉、乳粉、纯奶、酸奶、饮料等5大系列、18个品种,已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及香港地区。高原之宝已成为中国牦牛奶第一品牌,中国西部藏区第一乳业品牌,并获得亚洲名优名牌产品称号。高原之宝牦牛奶婴幼儿配方奶粉2013年9月成为工信部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一批推荐的全国六大婴幼儿配方奶粉推荐品牌之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一点也不假,正是由于我们对新品种研发上的持之以恒,才为公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王世全说。

“投身公益本身就是一种品牌传播”

王世全的公司通过十几年的努力,2013年,高原之宝开始筹备并发展电子商务,年底,实现了在线线下行销整合,全年销售额约五千万;2014年,随着高原之宝线上线下的整合发展以及产品、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实现销售额1.3亿,其中,电子商务平台销售额约占三分之一;2015年,高原之宝乘胜追击,迅猛腾飞,力争实现销售目标2亿。

公司发展了,他也不忘做一些公益事业,来回馈社会对公司的支持。2008年汶川大地震,公司捐款约200多万元;公司毎售出一盒牛奶中提10分钱给西藏青少年基金会用于救助贫困失学儿童,为藏区建设学校,设立奖学金;公司一直为拉萨雪顿节捐款捐物;2012年,公司更为支持国家举重队征战伦敦奥运会捐款捐物。

对于公益事业,王世全一直在实践着,他常常对员工说,你花再多的钱放到打广告,找明星代言上,不如把钱回馈给社会,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情,投身公益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品牌传播。

猜你喜欢
王世全藏区牧民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商人买马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捡到一分钱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