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骗的总是老年人

2015-10-31 08:42赵怡琼
37°女人 2015年9期
关键词:高额老伯投资人

●赵怡琼

被骗的总是老年人

●赵怡琼

近几年盛行的各种P2P信贷公司,挤满了前来咨询的投资者,其中绝大部分,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如果你与其中一位细细攀谈,他可能会告诉你,高达12%年化利率的P2P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胃口,他们已经开始跳过传统P2P信贷平台直接投资企业,这种模式被称为企业自融。其年化利率高达24%,加上红包及返点,整体回报率甚至超过40%。常人印象中小心谨慎的老年人,为何会涌向如此激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

自融的诱惑

今年61岁的赵老伯是一名退休海员,他是一家自融性公司的投资常客。2014年4月,他在投资P2P公司过程中认识了个“朋友”。酒过三巡,朋友偷偷告诉他广西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正在上海进行融资,利息很高。将信将疑的赵老伯对该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上海分公司位于普陀区某商业广场,探访之后,他深信这是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于是前前后后共投入了20万元积蓄。

“这家公司是养牛的,属于农业类,农业是国家政策扶植的。更何况,这家公司还上过电视。”这些都是赵老伯深信不疑的原因。即便合同只有薄薄的一张纸,并且规定了提前赎回需要付高达30%的违约金,赵老伯仍旧义无反顾。

然而,事情的进展并未像他想象的那样顺利。由于赵老伯重金投资,他与老伴得以参加公司组织的广西实地考察及桂林旅游。在对总公司进行实地探访后,赵老伯的心凉了半截。

到达广西桂林后,公司大巴又开了三四个小时,绕过一座座大山,进入公司基地。在这里,赵老伯见到了宣传片中的厂棚,却并没有见到公司总经理卢祥军口中的“500头牛”。细心的赵老伯数了厂棚里所有的牛,发现都不到100头。

虽然实地考察令赵老伯不甚满意,但考虑到高额的违约金,他只能稳定自己的情绪,说服自己对公司进行更多观察。

仅仅一个多月后,当赵老伯再次前往上海分公司所在某商业广场19楼的办公室时,却发现已经人去楼空。这下赵老伯着急了,他开始给他的业务员打电话,对方却已关机。最后他得知,公司总经理卢祥军已被福建警方抓获。而此时,卢祥军账面上只有区区7万元,根本无法偿还他所欠下的千万巨债。这意味着,赵老伯的投资都将血本无归。

赵老伯的遭遇并不罕见。73岁的张老伯知道自融公司以后,也觉得这钱生钱的生意是个好办法。看别的“大户”投资手笔都不小,他也怦然心动。缺少本金的他未经儿媳同意,将她的钱投入自融性公司。拿了3个月利息后,公司突然跑路,面临坏账的张老伯被即将到来的家庭风暴折磨得无法入睡。

层层圈套

自融性投资受害者虽然个人情况不一,但踏入圈套的步骤都很类似,因为企业的剧本如出一辙。

第一步,企业先用吃饭、送礼物等小恩小惠吸引老年投资人,请他们来“听课”,介绍自融企业的背景,以及许诺的高收益。初步打动投资者后,企业会组织意向投资者去外地考察企业的工厂或研发中心,很多老年人受到“免费旅游”的诱惑,乐得携家带口参加。而一趟考察下来,只要不出大纰漏,盛情难却之下自然乖乖奉上真金白银。

此外企业还有一招,就是让老客户带新客户入圈,许以高额回扣。比起客户经理的推销,熟人之间的口碑营销杀伤力大得多。很多投资人卖力拉亲戚朋友入局,赚取高额回扣。常常会发生的情况是,几个老手同时抢夺一个新人,各自为他介绍N家公司。

“不想一个人死在家里”

这些年迈的投资人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他们并非缺乏判断能力、耳根软,相反大多数人看起来很精明,那他们为什么会轻易踏入圈套?

与这些老人细细交谈后你会发现,高额利息并不是他们进行风险投资的真正理由,退休后的空虚才是最大原因。

一位82岁的退休老教授说得很直白:“其实我就是不想一个人死在家里。”自从1999年老伴去世,这位老教授一直一个人生活,儿女不在身边,他很孤独,所以想要找到新的圈子。和投资朋友们一起吃饭聊天,结伴到外地考察公司,让他觉得不孤单,每天过得都很充实。

另一方面,他们追求高风险高收益,也是为了证明年迈的自己仍有一颗年轻的心,仍然有能力创造价值。投资,在他们眼里不仅仅是获取利益的方式,更是一种事业的延续。这给了那些濒临倒闭急需资金的自融性公司可乘之机。事实上,除去高额的融资成本,包括业务人员的佣金提成,企业真正能入账的有时仅是投资人投资金额的一半,而他们许诺的利息却高得惊人,因此大部分公司的融资不过是饮鸩止渴,风险不言而喻。

(摘自《新民周刊》2015年27期)

猜你喜欢
高额老伯投资人
老伯和桃园
高额彩礼产生的社会矛盾及解决对策的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高额彩礼治理路径探索
高额收益要谨慎,场外配资需辨明
投资人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