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

2015-10-31 05:27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5年11期

昆虫学

封面介绍:照片示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 (半翅目:叶蝉科)生活史不同阶段及危害状:(A)由酸枣幼茎下刚孵化的若虫;(B)若虫;(C)成虫;(D)由该叶蝉传播的枣疯病症状.凹缘菱纹叶蝉是枣疯病媒介昆虫之一.该叶蝉在枣树上常与另一同属的片突菱纹叶蝉H. lamellatus混同发生,后者的传病能力有待研究.本期报道了一种兼具快速区分两种枣菱纹叶蝉和检测虫体内枣疯病病原的多重PCR方法(pp. 264-270).本组照片由郝少东分别拍摄于北京农学院(北京昌平)养虫室(A, B)及枣园(C, D).

多重PCR法区分枣园两种菱纹叶蝉及检测其体内枣疯病植原体

郝少东,陈昱圻,王进忠,等

目的:目前发现,北京枣园中的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 (Uhler)和片突菱纹叶蝉Hishimonus lamellatus Cai混同发生.已知凹缘菱纹叶蝉可以传播枣疯病,而片突菱纹叶蝉是否携带枣疯病植原体尚待证明.正确鉴别区分枣园中菱纹叶蝉的种类并测定其体内感染枣疯病植原体情况有助于阐明田间枣疯病的流行规律,从而提出有效的预防枣疯病及其媒介昆虫措施显得十分重要.传统形态学鉴定两种菱纹叶蝉种类的方法局限于雄性成虫外生殖器,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区分枣园中两种枣菱纹叶蝉的同时,可检测虫体内的枣疯病植原体.方法:以凹缘菱纹叶蝉和片突菱纹叶蝉的COI基因以及枣疯病植原体的16S rDNA为扩增目标,分别设计引物,建立一种包含3对引物的多重PCR体系.测试该多重PCR体系对叶蝉总DNA的灵敏度、准确性,以及当两种叶蝉DNA同时存在时的辨别能力和对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的灵敏度.结果:该多重PCR可以准确区分凹缘菱纹叶蝉和片突菱纹叶蝉,并对虫体内枣疯病植原体实现检测,其对昆虫总DNA的灵敏度达到0.012 ng,对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模板的灵敏度达到900拷贝.结论:该方法极大方便了对枣菱纹叶蝉的田间种群发生动态及虫体中枣疯病植原体感染的监测.

凹缘菱纹叶蝉;片突菱纹叶蝉;枣疯病;植原体;多重PCR;分子鉴定

来源出版物:昆虫学报, 2015, 58(3): 264-270联系邮箱:郝少东,haosd@bua.edu.cn

封面介绍:《科技导报》2015年第7期第79-83页刊登了徐海云等的研究论文“两种烟粉虱寄生蜂的雌性生殖系统结构与卵巢发育特点”,从寄生蜂生理结构和生理状态等方面明确了浅黄恩蚜小蜂和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寄主处理行为差异,为合理、高效地利用两种寄生蜂防治入侵害虫烟粉虱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期封面为烟粉虱及其两种优势寄生蜂——浅黄恩蚜小蜂和海氏桨角蚜小蜂,由徐海云提供.

两种烟粉虱寄生蜂的雌性生殖系统结构与卵巢发育特点

徐海云,杨念婉,万方浩

摘要:通过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的两种优势寄生蜂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 Girault & Dodd和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 Zolnerowich & Rose的生殖系统结构与卵巢发育特点的研究,明确了影响两种寄生蜂不同寄主处理行为的生理机制.两种寄生蜂雌性生殖系统各包括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受精囊、产卵管和产卵鞘.浅黄恩蚜小蜂的产卵器细长笔直较锋利,海氏桨角蚜小蜂产卵器扁平且尖端向上弯曲,这与两种寄生蜂不同的产卵机制相吻合.浅黄恩蚜小蜂和海氏桨角蚜小蜂雌蜂初羽化时体内成熟卵子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营养的补充,两种寄生蜂卵巢内成熟卵子的数量都会显著增加.两种寄生蜂均为卵育型寄生蜂.

关键词:浅黄恩蚜小蜂;海氏桨角蚜小蜂;雌性生殖系统;卵巢发育;烟粉虱

来源出版物:科技导报, 2015, 33(7): 79-83联系邮箱:徐海云,xuhaiyun201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