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笔含萧散淡墨写幽怀

2015-10-31 22:58程波涛
书画艺术 2015年4期
关键词:画展小品中国画

程波涛

马忠贤

1955年生于安徽宿州,现为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199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1985年,中国画《三顾茅庐》入选全国青年美术展。1989年,中国画《远古的幽灵在呼唤》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展。1992年,中国画《鸿门宴》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1993年,中国画《徽乡遗韵》荣获全国首届山水画展银奖。1993年,于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马忠贤国画选》。1994年,中国画《彝乡醉影》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展。1994年,获徐悲鸿基金会二等奖。1997年,中国画《徽班谱京韵》入选全国首届人物画展。1999年,中国画《皇陵故道听花鼓》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展。2000年,版画《中国戏》获全国第十五届版画展银奖。2002年,版画《中国戏之三》获全国第十六届版画展银奖。2D03年,中国画《花季》获2003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2003年,版画《中国戏之五》获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2004年,中国画《徽班谱京韵之二》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展。2D06年,版画《中国戏系列》获得安徽省人文社科艺术类铜奖。2009年,版画《戏》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11年,作品《老戏票》入选第十九届全国版画展并获得中国美术提名奖。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中,文士阶层习惯于视“游于艺”为理想的执艺状态,把游心翰墨、问道丹青的超然,作为创作的体味与追求,并将萧散简远、闲适淡逸的审美情趣与创作风格,视为品评书画艺术主要尺度与标准。中国画作为一种精神物化了的产物,融技法性、艺术性与精神性于一冶,要求画家除了加强技法的锤炼之外,还须有更高层次的“炼意”“炼心”“炼境”及“修为”之功。因此,在创作中,画家应有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善于对表现对象提炼、概括的能力,作品才易于产生感人至深的意味。

古人云:

“境由心生。”马忠贤先生的很多画作,像一首首无韵的散文诗,形象明晰,情感深挚,意境淡雅,足以动人心旌。他的写意小品,擅长以淡雅的笔调,把寻常景致绘写得轻松、随意、闲适、萧散,而不乏韵味。我想,若非画家对自然、生活、人情、世态等有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想必难有此般“流美”笔下的闲适艺境。

马忠贤先生的闲适小品画,意味是醇厚的,余韵是悠长的。他乡土气息浓厚的山野小景,如《蒙山小景》《话秋图》《金秋》《秋车图》《深山高秋》等作品,足以见出画家对乡土题材的熟悉与喜爱。这些作品多以黄淮地区的乡野景致为素材,马忠贤先生用松灵而随意的笔调,勾勒出农家劳作、闲谈、休憩、娱乐等不同的生活场景,显示出画家对淳朴民风的眷恋和深情。他的写意画善于通过刻画人物神情,来表现形象的个性特征和不同心境,如《荷塘秋色》等作品,重在画意与诗意结合;《秋郊听琴》《霜叶红于二月花》《后园听小曲》和《踏秋》等作品,可以感受到:秋日景致下,凭栏送目的女子凝眸处那份闲愁和感伤;在看似萧散闲适的高士中,眉宇间却带着挥之不去的愁绪,及其所传达的落寞和孤独之感;以及作品《兰花花》《采葵》《采莲》《秋云》中的“美人”“花草”“游云”等意象,洋溢着一种清纯、欢快、明朗和健康的气息。总之,这些题材多样、形式多变的闲适小品,皆是画家心念的表征,传达的是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对世态的思考,以及对生命况味的深刻体识。

马忠贤先生小品画的表现手法是多样而又颇具个性特色。他善于将现代绘画中“构成”的因素融入作品创作中,画面还经常运用肌理、渍染等综合手法,其中的部分画作略有经营之感,反映出画家不拘成法的多元化创作观。例如,《皇陵故道听花鼓》《故乡小夜曲》《棋》《乐》等画作中,文字的“构成”意味很强,文字与画面交相呼应、关联,并成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机的衬托了画面,增强了画面的张力,又颇具装饰意味。在上述创作中,画家借鉴了民间美术的一些表现手法,同时运用画面分割和物象变形等技法处理,加上古朴的设色,营构出一个个意味悠长的意象空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马忠贤先生的戏剧小品,如《关云长》《秦琼盗马》《白水滩》等系列作品,皆以“有意味”的意笔手法,对戏曲人物作别具情趣的表现。在《华容道》《徽班谱京韵》等作品中,画家主要是运用意象化、符号化的手法处理“云”的形象,画面灵动,又不失朴拙意趣和装饰韵味。这种带有程式化的表现方式,亦是值得写意小品创作者借鉴的。在马忠贤看来,作为一名优秀的画家,不仅要有娴熟的技法功底,还要有对作品内蕴的开掘能力,因此,他的写意人物画,不仅表现了对人物形象的处理,更表现在对特定“环境”下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塑造”上,作品既有民间美术中朴拙自然的装饰意趣,也善于以文人画灵动洒脱的笔调,表现人物萧散淡泊的精神意象。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马忠贤先生静观万物,感悟人生,深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律动之美,并把这种关系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与高度,作品带给人更多的是随性、闲适、萧散之感,易于引发观者的美感回应与心理共鸣。而在闲适淡逸的画面背后,应是画家对宁静、平淡、淳朴之境的自觉追求。也正是因为如此,观者欣赏马忠贤笔下凭栏送目的多情怨女,垂钓或听曲的闲逸高士或闲坐“话桑麻”的淳朴农夫等等形象时,不能简单对应为人物形象模特般的“写照”,或者是某种生活状态的浅显再现。事实上,这些“形象”已经承载着审美意趣和心象,甚至已经物化为画家对于某种人生境界的意象化表达。

长期的绘画实践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体悟,加深了马忠贤作品的精神含量,提升了画作的艺术品位。在愈来愈多画家注重市场效益、艺术日趋浮躁的当下,马忠贤先生却能以清逸萧疏之笔,绘写艺术与人生适意、悠游之态,体现出一位执著为艺者的守望与自适,实现着“游心”艺术的精神历程。

猜你喜欢
画展小品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临宋人小品》
书画名人汇
白云
奇妙画展暗藏玄机
笨小孩的动物画展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妙妙画展
世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