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识谱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初探

2015-11-02 03:53许洁蔡永红
创新时代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识谱音乐教学有效性

许洁++蔡永红

摘要:关于音乐课上是否要开展识谱教学,迄今为止观点多多,争论不一。新课程实施十多年以来,虽然出现了“新”“活”等音乐课堂教学形态,但很多教师却不愿意涉及“双基”教学,甚至回避识谱教学……本文作者通过演唱、欣赏、演奏和创作等活动,把美育作为目标,以审美为核心,以实践为重点,从感性体验入手,深入浅出,积极探索小学生学习识谱的有效性策略,获得了渐进式提高识谱能力的较好教学效果;呼吁要回归这一教学本位,促使音乐课堂教学更“接地气”,让学生更“有底气”,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音乐能力素养。

关键词:音乐教学;识谱;有效性;策略

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可见,识唱曲谱显然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把握好识谱这一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因为从音乐历史看,乐谱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没有乐谱就无法记录稍纵即逝的音乐,就会给音乐的保存、传播、学习带来困难。然而也应看到,尤其对小学生来讲,单纯的识谱教学很枯燥很乏味,学生若仅仅置身于死记硬背、苦练技术之中,兴趣的扼杀是必然的结果。那么,如何使学生识谱学习富有趣味?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使一堂音乐课能更有效地获得识谱教学效果呢?

一、在演唱活动中让学习识谱成为基本常态

唱歌是培养学生识谱能力最有利的实践活动,重要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对唱歌保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还有较为强烈的学习、探究新事物的兴趣。音乐课本中每首歌曲都附带歌谱,在学生自身兴趣的驱动下,在教师适当的策略引导下,学会歌曲且认识其歌谱,成了很多小学生的愿望,其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不断克服识谱困难。

1.在学习节奏的基础上识谱。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旋律与节奏,而节奏可以脱离旋律单独具有表现力。节奏训练先行,能使视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年级音乐课中的节奏教学主要形式有:寓节奏训练于游戏之中;通过学生熟悉的各种动作来理解节奏进行训练;搜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按节奏朗读;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知识训练节奏等,这些均会产生效果显著。

2.在聆听和熟悉旋律的基础上识谱。在歌曲教唱中,一般先是请学生欣赏歌曲录音或教师范唱,这样可使歌曲“整体输入”到学生的脑中,虽然这时学生还没有学歌曲,但是学生却能在欣赏多段歌词的旋律反复中轻声跟唱,即获得“似曾相识”的初步印象。以此为基础,无论是随后用母音进行旋律的模唱,统一学生歌唱的声音,还是先歌词教唱后再识谱,抑或是直接识谱、学谱、唱谱而达成“熟悉掌握”的状态,都是较好地针对不同年级、班级学生进行识谱的有效策略。

3.选择有兴趣且适合的歌曲进行识谱。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的教唱能否成功,在于歌曲是否优美,是否为孩子们所喜欢。基于此认识,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的识谱水平,以学生年级或班级水平而定,选择学生会唱的、喜爱的歌曲来学习识谱,利用其“闭着眼睛都能唱”的歌曲进行识谱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对识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更能促使学生产生深切的体验—“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工具”,从而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4.在解决难点的基础上集中识谱。教师在教授一首新歌的时候,先让学生认真聆听范唱,歌词多段的聆听一遍即可,再由教师抽取其中两句旋律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要求学生在歌谱中迅速找出来,跟着琴声用一个母音哼唱,接着再去尝试练习视唱这两句旋律的曲谱,经过对这些旋律的音准和节奏等重难点的识谱的“刻意练习”,学生对整首歌曲的掌握也就不难驾驭了。

二、在欣赏活动中让学习识谱成为主要保障

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存在于一个溢满“音乐”的环境里,学生们也无例外,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而这往往会养成“听而不闻”的不良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对此积极地加以“干预”,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辨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音乐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为此,在欣赏音乐中,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并结合识谱视唱,有意识地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在识谱教学的探索中,笔者发现识谱教学也要符合学生音乐学习的规律。因为发展儿童的听力是音乐课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很多小学生喜欢唱歌,也喜欢欣赏歌乐曲,喜欢表现和参与,特别会边听边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这是该阶段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决定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欣赏音乐活动中,要满足学生这个“内在需求”,在认真安静聆听、鉴赏音乐的同时,有机结合识谱教学,这不仅拓展了本课欣赏的教学目标,更是借机练习和巩固了识谱技能。例如,在苏教版第一册第七单元《狮王进行曲》欣赏教学中,我让学生唱唱《狮王之歌》主旋律,反复聆听与模唱及表演相结合,全班学生几乎都能完整准确地视唱下来。

三、在演奏活动中让学习识谱成为重要支撑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演奏器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而“竖笛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途径。竖笛以其本身具有的形式美,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满足其自我表现的欲望,更有利于学生对读谱速度及其他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生吹奏竖笛有效提高其识谱能力的主要实施策略,一是提供学生喜欢且熟悉的歌乐曲进行吹奏练习。在演唱、律动中不断深入地感受、巩固旋律的同时,再用竖笛等乐器进行演奏或为歌曲演唱进行伴奏,学生亲身参与的演奏过程更能促进其读谱、节奏、音准、聆听、表现、鉴赏等诸多能力的发展。二是利用竖笛进行音乐作品二度创作,如同演唱一样,在对作品情绪、曲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吹奏表现中,不但有效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更能加深其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比如,在高年级的《瑶族舞曲》的欣赏中,学生通过吹奏两段不同的主题,感受两段主题在节拍、速度、音区、节奏等方面的变化和所表现的不同意境内涵,在视奏中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等多感官参与,用自己对音乐的实践不断感悟,激起了情感共鸣,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四、在创作活动中让学习识谱成为有效拓展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还指出:“创造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标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要求。例如,关于探索音响与音乐、创作实践等方面,要指导3~6年级学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声音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并尝试运用图谱或乐谱记录声音和音乐等。为此,我们把识谱教学与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有机结合,主要做法一是从模仿中学会创造。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让学生先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再哼唱自己或和小组成员一起创编的简单节奏直至短小的旋律等,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中进行创造学习,这也是教师渗透识谱教学,学生参与识谱学习、提高识谱能力的有效过程。二是从即兴创造进入创作。即兴创造是指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根据老师提出的主题要求等引发的当时的感受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创造行为,是事先不必做准备的临时创作,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教授完竖笛1、2、3、4、5的指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创编由这五个音组成的小曲,体裁、拍号等不限,然后请同学在小组内展示,再推荐几位同学分别作集体展示,可以用视唱来表现,也可以用竖笛吹奏来表现,还可以用视唱和吹奏相结合作全班集体参与展示,创设良好的创造、表演氛围,形成强烈的惊奇、惊喜的音乐学习内驱力,也使学生对识谱产生了极大而持久的兴趣。

“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可见,让识谱教学融入学生的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以渗透着“教”、顺带着“学”的基本策略,让识谱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促使学生“顺其自然”地识谱,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11.

[2][美]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何乾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4]钱丽娟.音乐·社会·心理学—谈音乐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4:60.

猜你喜欢
识谱音乐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中识谱教学问题探究
小学三年级音乐教学中的识谱教学策略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