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广告常见手法揭秘

2015-11-03 06:04李颖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5年8期
关键词:保健食品专家消费者

李颖

广告不是影视剧,也不是讲故事会,广告对市场竞争、百姓消费行为等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有关部门要求,广告必须真实、客观。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虚假违法广告却无处不在。

日前,佳洁士因其双效炫白牙膏构成虚假广告被罚603万元,成为迄今最大的虚假广告罚单。但近日记者检索发现,多家视频网站上仍可观看到这条广告。

为此,《中国质量万里行》梳理了近些年来一些“著名”的虚假广告,消费者从中可看到自己是否曾“栽”在里面。虚假广告的手法主要有:明星+PS,日化洗涤领域,常借人气高的明星代言,并将PS等特效技术应用于广告标的物,通过对比试验误导消费者;“专家”、“患者”现身说法,为食品保健品编“故事”,夸大保健食品功效或用食品冒充保健食品;变身“洋机构”,生造一个“洋身份”骗取信任;或者隐藏于二维码等移动新媒体中,在网站、广告标识牌等载体上发布。

专家认为,增强企业的信用自律意识,完善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是解决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不诚信行为的治本之策。

虚假广告三大招

2015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2014年共查处虚假广告、虚假宣传和虚假表示案件,共计2.67万件。而近5年虚假广告、虚假宣传和虚假表示案件量在总量中占比逐步上升。

无论你是否留意,其实虚假广告一直充斥在你我身边。2007年,由相声演员郭德纲代言的“藏秘排油茶”广告因涉嫌虚假宣传被立案调查;2010年成龙代言的霸王两款洗发液被国家食药监局定性虚假宣传;2014年,“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中国每卖10罐凉茶7罐加多宝”等广告语构成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

工商部门的相关人士表示,医药保健、食品酒类、化妆美容、教育培训、房产销售、旅游服务和金融服务等都是广告监督执法的重点领域。其实细心的消费者不难发现,虚假广告常用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星+PS,为日化美容产品造“效果”。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日化洗涤领域,将PS等特效技术应用于广告标的物,通过所谓对比试验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很常见;

2.“专家”“患者”现身,为食品保健品编“故事”。在不少保健食品广告中,所谓“专家”“患者”以现身说法方式诱导消费者的行为不在少数。通常手法是夸大保健食品的功效,或用食品冒充保健食品;

3.傍“名医”推荐医疗服务。不少民营医院和假药网站都在自己网站上,故意“傍上”名医或名医院为其站台。

虚假广告跟监管“躲猫猫”

我国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对广告的真实性都做出了规定,但虚假广告总会你有政策法规,我有对策花样,玩出众多“变种”,导致监管部门虽频频“亮剑”,却难及时逮着“躲猫猫”的虚假广告。

招数一:藏身二维码。随着技术的更新,不少虚假广告将自己隐藏于二维码等移动新媒体中,在网站、广告标识牌等载体上发布。

招数二:化身“讲座”。现在打开电视,有很多健康养生节目,以新闻报道、讲座、讲坛等形式,主持人和专家、名医介绍“神药”疗效,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有业内人士介绍,过去医疗服务类的广告监管重点是有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现在都是“变相广告”。

招数三:变身“洋机构”。现今,很多机构利用生造一个“洋身份”骗取消费者的信任。

相关部门应重拳打击虚假广告

专家指出,杜绝虚假广告屡打不绝,屡禁不止的现象,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金定海说,2014年底广告法修订草案中,提高了违法广告的罚款额度,扩大了处罚的范围,明确了代言人的责任,明星不能再推卸代言责任。“未来还需加大执法力度”,要罚得违法者倾家荡产,法律才具有震慑力。

其次,互联网时代还需要创新监管方式。据了解,搜索引擎已成为许多虚假广告的背后“推手”。如,一些民营医院、假药网站,通过“竞价排名-二级域名-虚假网站”进行虚假宣传的现象需严查。专家建议,出台互联网广告监督管理办法,明确有偿推广或竞价排名的“广告”属性并进行严管。

此外,现在违法广告中不乏“游击队”,被监管部门“点名”,换个“马甲”挪个地方再卖,“一个省骗一次,还可以骗30年”。有媒体报道称,曾有一个企业的违法广告,6年来20多次遭到地方监管部门查处,多次被暂停销售。对这样的现象,专家建议,应完善“黑名单”制度,建立全国联动的执法和惩戒制度,让这些商户的不良信息上网,让“黑名单”企业晒在阳光下。

专家认为,增强企业的信用自律意识,完善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是解决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不诚信行为的治本之策。

猜你喜欢
保健食品专家消费者
致谢审稿专家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减肥类保健食品中25种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UPLC-DAD快速筛查
最适合胖人去脂减肥的保健食品
直销保健食品业务迎来利好环境
知识付费消费者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请叫我专家
保健食品或可探索“审批+备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