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召唤感性

2015-11-03 03:36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学朱燕如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感性事物教材

◎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学 朱燕如

地理教学召唤感性

◎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学朱燕如

地理教学离不开学生对地理事物及现象的感性认识,它是学习地理的一种途径。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的途径有两条:课堂和课外。

感性认识;课堂;课外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以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地理教学离不开学生对地理事物及现象的感性认识,它是学习地理的一种途径。

一、地理教学现状之一——教学中忽视从感性认识出发

目前高考文综三个科目中地理科不论从成绩还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看,都是不容乐观的。这与高中教师在教学上忽视从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出发有关。

1.从学科的内容来看,自然地理知识的掌握对文科生来说是最困难的,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一般来说教师在这部分知识的传授中忽视从感性认识出发,更注重单纯地理知识的灌输,注重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例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教师缺乏引导对太阳视运动的观察。再如,“沿着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这一知识点,教师就难做到举身边福州闽江水对两岸侵蚀的差异的例子进行教学。这种高中地理课堂缺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感性认识的教学成了常态。知识的抽象性成为学习的拦路虎。

2.高中地理教材中一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教材在教学中得不到实施。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和“活动”,特别是“问题研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基本流于形式。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不重视(特别是老教师更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另一方面由于操作上的难度:耗时、研究所需器材的匮乏及“问题探究”涉及的面广,大部分“问题研究”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配合,学生和老师、学校、社会各部门不具备相应的配合能力。如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就需要水文部门的配合。而通过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动”和“问题研究”的有效开展可以很好地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化解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难点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缺少对地理事物从感性认识出发的高中地理教学产生的危害

“今以追求理性为终极目标的教育恰恰忽视了人作为个体的感觉。”缺少对地理事物从感性认识出发的高中地理教学,不利于作为个体的高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理性主义充斥的地理课堂,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控制,驱散地理教材教学中种种不确定性,代之以逻辑的明确性。这样的高中地理教学更趋于功利性。这样的教学追求一种普遍简化的图式,体现在地理高中教学中的直接方式之一就是为应对地理高考主观题而建的“答题模板”,对学生进行“套模”训练。特殊性、多样性及学生个人的适应能力被同一性、普遍性所代替。在目前现实世界中,呼唤创新之时,却培养出无创新意识之人,这与我们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背道而驰的。

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上看,地理教学是召唤感性的。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推崇要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教育过程”。“感觉经验”就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

三、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肉体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世界,也就是学生通过看、听、感受、操作、阅读、观察等活动进行地理信息的接受和比较,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的途径有两条:课堂和课外。

(一)在课堂之内增加高中生的感性认识

1.充分利用地理图片、图表、模型、实物标本等地理教具,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从而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观察静态的图片、图表、模型、实物标本等教具直接感知的是点、线、面、色彩、空间等这些要素。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海平面气压分布图、黄土高原景观图、土壤标本、等高线模型等教具调动学生视觉感官吸引学生去观察,获得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

通过观察教具的动态演示获得感性认识。教师通过演示,让学生先观看,直接感受事物本身,然后辨认,再言说,再由学生演示。例如,在课堂中进行地球自转及公转演示,大气热力环流的演示,洋流运动的的动画演示、冷暖锋面系统的运动演示等等。

2.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观看视频资料,从而获得感性认识。

如《同饮一江水》《河流与生命》《茶马古道》《走进非洲》等优秀的影视纪录片能够生动直观表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知识,成为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媒介。

3.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俚语、俗语、古诗词的美来吸引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例如,①福州话中的俚语:“南风天”—指冬天暖和的天气;“转润”—指反潮;“日头花”—指薄云下的阳光,“二八天”——指春秋宜人的天气。②俗语:“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冷暖气流经常相遇)“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春天气温回升快)。③歇后语:二八天的天气——忽冷忽热;冷热无常大热天下暴雨——猛一阵,长不了;南来的燕,北来的风——挡不住。④古诗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语言让地理知识的美感在课堂中流淌于知识结构中,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4.通过增加与教材相关的身边的事例,以增加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有许多感性的案例可能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例如,在“传统工业区”教材中列举德国鲁尔区的例子,在这里可以增加列举位于福马路、二环路的福州第一化工厂、第二化工厂搬迁至永泰、福清的实例。发生在学生所生活区域的实例,对学生来说比起鲁尔区的案例更具有吸引力。再如,“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节教材也生动的列举了喜马拉雅山的海陆变迁,它跨度几千万年、一年有几毫米的抬升现象,这是学生们不易感知的。在这里可以增加列举鼓山镇的地名如埠头、远洋、浦东、前屿、后屿来说明这些地方曾经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有的曾是岛屿、码头,而现今为陆地。又如,鼓山下院公交站原名为廨院,是坐船远道而来的礼佛的僧人歇脚休息的院子,说明鼓山脚下曾经有可渡船的河道经过,而现今河道萎缩,大部分地方形成了陆地。

(二)利用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和个体的课外活动获得感性认识

1.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鉴于目前的学校教育特点,开展有组织的课堂之外的地理观察有些举步维艰。但地理老师可以每年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如参观学校附近的福州洋里污水厂处理厂,参观福清天生园生态农业园等等。

2.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旅游是获得地理感性知识最直接的途径,鼓励家长支持高中生的旅游活动。山脊、山谷、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地理事物和现象可在旅游中直接感知。

3.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感性认识。例如可引导学生早晨上学、放学路上看看太阳的天空的方位,中午放学时看看自己的影子是长是短,朝向哪里,把视觉感官的复苏延伸至课堂外以增加感性认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再如学生在日常鼓山活动中,欣赏到古道两侧的摩崖石刻,它是学习岩浆岩内容的“活教材”,使学生真实感受岩浆岩之一的花岗岩的坚硬(可以长时间保存古人的字迹)。置身鼓山,不仅感知岩石,还可感知气候、植被、土壤等。这种直接感知的实物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因此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快地发挥作用。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学生对教材知识学习的基础,如果没有感性认识为基础,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只是一种空中楼阁。从感性认识出发,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地理理性思维,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所以,地理教学召唤感性!

(责任编辑:廖炽昌)

猜你喜欢
感性事物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美好的事物
奇妙事物用心看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