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健康快乐大众”的中学体育文化节
——福州三中金山校区体育节发展方向的调查研究

2015-11-03 03:36福建省福州三中金山校区魏各顺钟玲玲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体育节三中文化节

◎福建省福州三中金山校区 魏各顺 钟玲玲

构建“健康快乐大众”的中学体育文化节
——福州三中金山校区体育节发展方向的调查研究

◎福建省福州三中金山校区魏各顺钟玲玲

为了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中学体育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本研究从福州三中金山校区体育节的现状入手,采用文献、问卷、访谈、统计、比较的方法,就体育节的理念、项目设置、目的与作用,对该校师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传统的体育节应向“健康、快乐、大众”的体育文化节方向发展,从而构建满足中学师生对体育物质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需求的体育文化活动。

体育节;校园体育文化;中学

一、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教师与学生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通过运动形式,参与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的一种表现形式独特的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构成要素是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它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活动、体育文化环境、学校的体育制度,以及体育法规法则等诸多文化因素,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学校大力推进体育“阳光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体育节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各学校推行的重点。而目前对体育节的相关研究仅是从剖析学校传统运动会的种种弊端入手,阐明学校传统运动会应向体育节转变,从而去构建研究者眼中的体育节。一方面,这种体育节的构建仅仅是研究者个人的观点及构想而没有相关的调查资料作为充分的依据;另一方面,研究者所构建的体育节,仅仅停留在对传统运动会的形式与内容进行改革,而未把体育节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去研究探讨。为此,本研究从福州三中金山校区体育节的实际出发,对广大师生对该校体育节的看法及今后体育节的设想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在对该校体育节进行认同的基础上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而根据调查,对中学今后的体育节进行设想。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健康、快乐、大众”的中学体育文化节,从而促进中学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在查阅国内校园体育文化类以及体育节的有关文献,了解国内校园体育文化以及体育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福州三中金山校区体育节的理念、项目设置、目的与作用以及广大师生对今后体育节的期望,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学生问卷1200份、回收1027份,回收率为85.58%,有效问卷874份,有效率为85.10%;发放教职工问卷80份,回收72份,回收率为90%,有效问卷65份,有效率为90.2%。此外,就体育节的理念、项目设置、目的与作用对福州三中金山校区主要负责人进行访谈。

三、结果与分析

1.福州三中金山校区体育节实践过程

福州三中金山校区体育节:在传统的学校田径运动会的基础上,改变其竞技性强、项目单一、参加人数少,整个过程都由教师统一组织的特点,以淡化竞技、人人参与为宗旨;以健康、娱乐、大众的体育活动为内容的综合性体育大会。

时间:每年3月份—5月份

对象:全校学生

内容:各年级集体项目(健美操大赛、2分钟11人跳长绳、篮球比赛、拔河比赛、20人迎面接力、7人制足球赛、三分钟绕“8”字跳长绳);微型吉尼斯(慢骑自行车、五点三分球、转篮球、垫排球、颠足球、足球射门、足球绕杆运球、俯卧撑、单人跳绳、踢毽子);对抗赛(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自由活动项目;趣味游园活动。

组织及裁判:在校体育节组委会的领导下,主要由体育组和学生会负责安排体育节的各项工作及竞赛裁判,体育组老师帮助和指导学生会开展体育节活动。

奖励办法:竞赛活动取前八名,非竞赛活动设参与奖、创作奖。

2.福州三中金山校区体育节实践过程分析

(1)师生对体育节文化内涵的期望

在过去的七年里,福州三中金山校区体育节的内涵是全员参与,淡化竞技,师生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团结协作,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这一切对给校园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却仅停留在体育行为上,而缺乏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升华。在21世纪,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学体育文化已经改头换面。当代中学生已不再满足于跑跑步,打打球,调查结果表明(如图1),企盼的是以健身、娱乐、时尚、生活、大众为性质的体育物质文化与以价值观念、社会心理、道德情操为内涵的体育精神文化。

图1 师生对体育节文化内涵的选择

(2)师生对体育文化目的的期望

在福州三中金山校区体育节与师生对体育文化目的的期望进行的调查,大部分师生认为该校体育节做到了健身、娱乐、增强凝聚力和发展全民健身。同时,师生还希望体育节开展的体育活动应该与生活相结合,从而培养生活实践能力;而且体育活动还应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见图2)此外,体育节的开展还应达到调适师生心理的目的,使教师在工作之余能得到放松,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或在生活的困惑中得到调适。

图2 师生对体育节文化目的的选择

(3)师生对体育文化作用的期望

在对体育节与师生对体育节文化的作用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见图3。通过对比显示,福州三中金山校区师生认可了该校体育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增进师生健身意识,促进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该校师生还期望体育节应使广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通过体育节来检验和实践,从而使该校体育节与教学相结合,促进该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此外,该校今后的体育节将成为校园传播文化的理想载体,学校还应通过体育节的开展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图3 师生对体育节文化作用的选择

3.中学体育文化节的构建

(1)体育文化节理念

随着师生对体育物质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需求的不端增长,现今传统田径运动会与简单的体育节的模式将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因此,笔者提出将体育节拓展为体育文化节。文化,就是按照人文本身规律将能够被传承的社会现象教化天下,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两大特点,对社会主体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改变或强化信仰、观念,纯化感情,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增强精神力量和提高道德水平。因而,将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体育文化节可以为我们体育文化拓展空间和时间。从而不仅包含体育文化的内涵,而且向体育文化的外延发展。更在于通过名称的改变,从而改变以往广大师生对体育的错误认识,加强健身意识,促进中学体育文化的发展。

(2)项目设置

体育文化节是否举办成功关键在于项目的设置,能体现广大师生的意愿,并达到目的与作用,可参考以下内容。

一是时尚健身性体育活动:有氧健美操、街舞、团体操、攀岩、旱冰等。

二是竞技性体育活动:田径运动会、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棋类等。

三是娱乐性体育活动:体育游戏、趣味游戏、民俗游戏等。

四是生活性体育活动:扳手腕、自行车比赛、爬竿、背人跑、角斗等。

五是其他体育活动:体育电影、体育录像、体育表演、书法、邮展、知识竞赛、演讲、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

(3)举办时间

由于体育文化节涉及的面较广,体育文化节应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按体育节的内容合理地分配到全年中,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双休日、节假日等,而较大型或综合性的活动应集中几天统一进行,以衬托出体育文化节的气氛。

(4)举办地点

由于校内的环境与场地的限制,导致某些项目无法举行,因而可采用校内外互动式。

(5)组织措施

在校体育文化节组委会的领导下,以体育教研组为主办单位,负责总体规划组织,校工会、学生会协助参与。体育文化节的组织要生动,应不断创新,要强调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经费来源

主要是通过学校出资、商业赞助的形式。

(7)奖励办法

本着参与和竞争的原则,改变原有的奖励方法,应增设表演奖、参与奖、鼓励奖、创造奖、特色奖、组织奖、增强体育道德风尚奖与精神文明奖的力度,充分体现即鼓励竞争,更强调参与的宗旨。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一是传统的体育节已不能满足师生对体育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健康、快乐、大众”的多元体育文化节是其发展方向。

二是中学体育文化节应形成全民健身意识、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体育文化,从而培养积极参与运动、形成终生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新时代中学生。

三是举办中学体育文化节,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就文化理念、项目设置、活动时间、活动地点、组织措施、奖励办法等方面综合分析,构建具有特色体育文化的体育节。

2.建议

为了满足本校师生不断增长的体育物质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笔者大胆提出将体育节向体育文化节转变的建议:把体育文化定位于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健身性、娱乐性、创造性、竞技性、生活性为理念的体育。在一段时间内开展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体育与各学科文化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综合性体育活动,从而促进中学体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林秀春)

猜你喜欢
体育节三中文化节
体育节推迟了
想三中
玉泉体育节
Creative revisions of Peking Opera
践行“真教育”“大教育”的八年蜕变
——东乡三中发展掠记
第三届广灵湿地文化节开幕
阳光体育节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对“一线三等角”问题的探究与思考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