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语言赏析的误区及建议

2015-11-03 17:57周文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语句文体赏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言赏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够准确地赏析语言,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但在课堂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语言赏析的理解不够深入,认识不够全面,以致于走入了一些误区。

散乱无章,缺少重点。一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常要求学生从文中找语句并作赏析,然后学生满课文地寻找相关语句点评批注。在接下来的交流讨论时,学生甲阐述了自己对某句话的赏析,但实际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不允许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在语句赏析上,所以不管学生甲的赏析是否到位,其他学生多数是点头附和。语言赏析没有重点,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仅会降低课堂语言教学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影响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不利于语言素养的提高。

指向单一,角度狭窄。语言赏析的角度很多,如字词运用、句式特点、修辞、情感色彩、表达手法等。为了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些教师常会要求学生:“朗读全文,将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好的理由。”由于学生小学时多从修辞入手分析语言,于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修辞句的关注上,而对一些文字朴实简洁或矛盾却意蕴深长的句子视而不见。角度单一的语言赏析,只会流于语言形式,无法深入全面地理解语言背后的内容,难以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独到。

文体杂糅,生搬硬套。文体不同,语言特点也不同。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议论文语言言简意赅,新闻报道语言简洁准确,因而不是所有的文体都需要分析语言。对于诗歌、散文而言,它们常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抒发感悟,只有仔细咀嚼才能体会。但对于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它侧重分析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若特意去分析语言就显得不伦不类。不顾文体特点的语言赏析,将会使学生很难依据语言的特点辨别文体,同时让学生误以为好文章就是由优美语句组成的,直接导致学生在写作时,为了文章出彩而刻意堆砌大量辞藻,而忽视语句之间的联系。

这些误区使得语言赏析流于肤浅,实际教学效果低下,难以落实新课标要求,有失语文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笔者认为应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指向性。语言赏析主要集中在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不同文体不同文章语言赏析的侧重点必定不同。散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更侧重于分析形式、内容,议论文、实用文等更侧重于作用。分析内容,则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意识,学会由浅入深地理解语句的多层含义。分析作用,则要引导学生整体分析语句在文中作用,或者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上。有了指向性,教师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赏析,从而提高对文本的理解。

整体性。为避免学生“撒网”式的语言赏析,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规定范围(某些段落)内进行赏析。这样学生在分析讨论时就能有的放矢,紧紧围绕某一内容做深入理解,其他学生的赏析是否有误也更能辨别,这有利于改变之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弊端。同时对于整体性的强调,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白语句之间必须要有某种联系,要紧扣某一内容展开。有了整体性意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运用的逻辑性,而且也会提高学生写作时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

深度性。中学阶段,教师对语言赏析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识记和理解层面,而应向分析综合和表达应用层面深入,逐步培养鉴赏评价的能力。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赏析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探寻这种语言形式(如词语、修辞、句式、结构等)为何能够表现出特定语言意义的原因,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深层理解。如莫怀戚《散步》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煎熬,最终度过严冬的不易与艰难,又写出了“我”对母亲度过冬天的宽慰与欣喜。然而“熬”字为何能表现出这些内容呢?“熬”字的本义是“把蔬菜等加水并放在文火上煮”,因为是文火,所以煮的时间比较长,这正和冬天的漫长相似;蔬菜在锅里忍受小火的长时间熬煮,而母亲就在漫漫严冬长时间忍受着双重痛苦。学生借助熬字的本义,脑海中就会产生对母亲遭遇的形象化理解。这样学生就会对语言运用产生兴趣,进而去学习语言的使用规则与技巧。

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刻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走出语言赏析的误区,注重语言教学的实效,真正让学生学会赏析语言,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周文杰,教师,现居江苏常州。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句文体赏析
重点:语句衔接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步辇图赏析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文体家阿来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文语句实录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