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而未逝去的都市

2015-11-03 23:41苏琦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37期
关键词:都市定价上海

苏琦

《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作者:张济顺

出版:社科文献出版社

定价:79元

民国时的上海有张爱玲为之表述,“文革”时上海的有王安忆加以展现,两者之间的上海形象好像只有在周而复的《上海屋檐下》得窥一二了。但考虑到那个时代作品主题先行的大背景,其与真正现实的距离也就可想而知。

除了文学作品之外,史学界对那段历史的研究也偏少,关于上海,人们更多还是喜欢将精力投注到民国、“文革”和改革开放这些充满戏剧感和张力的时段。《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这本书填补了人们对上海历史认知的一个空白,通过对里弄改造、基层选举、民营报社改组、政府和影迷围绕港产片的博弈等切面,对1950年代上海国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进行了解读,细节丰富,资料新鲜,读起来颇不枯燥。

显然,改天换地的年代,社会并非没有自己的能动性,无论是调适性顺应,还是消极性反抗,都增加了画面的复杂与暧昧。这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海基层民众的“贪心”:既想保留过往的日常生活空间,不欲政权过度下沉,又想积极利用国家所承诺的“翻身”来扩大自主自治空间。

而国家所面临的局面也比纸上谈兵式的阶级格局划分要复杂得多。从革命叙事出发,必须依靠底层民众,但他们的小市民性常常令人头痛。无论是居委会干部的虚报人口争口粮,还是工厂管理者为本单位抢购港产电影票,都表明期望中的政权之基似乎并不那么牢靠,需要定期“驯服”,以避免其离心离德。这或许也间接解释了建国后包括上海在内的一次次政治运动的动机。或许这样说更为准确,革命打造了一个貌似全新的政治结构,但运行此一新结构的主角更多不能是被解放者,而只能是解放者自己;而他们自己作为“地方”,又要时时面临更高层解放者审视的目光。

在国家、社会和革命、现代化的多重叙事之间,上海1950年代的形象不再斩钉截铁般的清晰,而呈现出一种丰富的斑驳陆离。回头看去,上海政治社会生活的演变路径也并非一路向“文革”狂奔,而更多呈现出种种的试探和犹移。或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社会对国家权力下沉的消极抵抗和基层民众对国家出于革命话语赋予的自治空间过分积极地利用,令国家控制社会的力度和社会反抗的强度及彼此间的对抗一步步加大,新的激进底层力量因此而产生。

或许正是因为文革的惨痛经历,迫使国家反思并放弃对社会的一轮轮改造,从而给社会留出更多的自治和自为空间。不过这个话题已经逸出了本书所探讨的时空范围了。

都市虽然远去,但从未逝去。等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风起时,上海借由对民国的怀旧和当年远东第一金融中心地位的憧憬,迅速开启了对上海大都市文化资源的新一轮盘整。上海官学两界在实现新旧上海之间几乎无缝对接的能力,让人一方面佩服上海人的务实精神和能力,一方面也不得讶异于上海都市文化本身的韧性。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

作者:[荷]何·皮特

出版:社科文献出版社

定价:48元

涉及制度变迁、可持续发展、技术与风险、环境保护以及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自然资源冲突等当今社会研究领域前沿问题。

《亲历中苏关系(1957-1966) 》

作者:阎明复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68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办翻译组由阎明复、朱瑞真、赵仲元三人组成,负责中央领导的俄文翻译工作。作者作为翻译组组长,亲历了中苏重大事件的全过程。

《欧洲看建筑》

作者:罗庆鸿 张倩仪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58元

借建筑师的眼睛,为读者罗列出西欧建筑演进的脉络,通过解释空间、技术与美学三者之间的历史关系,呈现建筑背后的精要所在。

《旅行从客房开始》

作者:[日]浦一也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45元

日本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浦一也在旅行中,养成了一个奇特的习惯:用纸笔把不同旅店的平面图描绘下来。对于他而言,探险就是对客房进行测量及描绘。

猜你喜欢
都市定价上海
扫地
欢迎选购
欢迎选购
最新出版图书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