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节目创新创优应植根本土——以池州广播电视台为例

2015-11-04 00:05□徐
声屏世界 2015年10期
关键词:杏花村池州文化

□徐 微

近年来,池州广播电视台牢固树立本土意识,服务当地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前提下,发掘地域题材,在本土事件中彰显时代精神,不仅建立了本土观众守望相待的精神文化家园,也使节目屡屡获奖。笔者认为:从地域本土视角进行节目创优,是地方台可有作为的竞争利器。

地域特点与时代特征的共振

新闻离不开时间、地点,因而任何一部新闻作品,不可避免地要烙上时代性与地域性的印记。拥有了时代性,显示的是其横向跨越的共性;拥有了地域性,显示的是其纵向的独特个性。而两者的共振,则让作品升华,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仰观星斗近,俯视泰嵩平”。

一、大处着眼紧握时代脉搏。时下,中国逐渐进入老年化时代,养老问题尤其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当代人无法回避的难题。记者在池州贵池区秋浦街道办事处长岗村采访时发现,这里将给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写进了村规民约,年过六旬者每年发600元,年过七旬者每年发1000元。这种制度在安徽省尚属首创,它既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将此新闻事件置于时代大背景下来思考制作了电视片《贵池长岗农民喜领退休金》,从国家发展和政策制定的层面发掘这一新闻的更大意义,让短消息传递了新思维,看小事件蕴含的大意义。

二、小处着眼宣传地域人文。池州籍青年李雁雁于2002年7月收到了美国加州帕默正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该校第一位盲人学生,开始了博士课程的学习。凭着扎实的功底,李雁雁以全A的成绩获得了美国帕默正骨大学脊椎神经矫正专业博士学位。消息传到国内,有关部门要求池州台做好宣传,而当时李雁雁尚在国外,给电视采访带来不小的难度。主创人员梳理了李雁雁事迹的三个“感动点”:一是李雁雁本人面对厄运自强不息,为梦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二是他学成归国的爱国情怀;三是祖国对他的关爱。并以此为基点,通过细节的纵横交织,构建了专题片《梦想穿越黑暗》的主题和框架。由于与主人公无法谋面,这部电视专题片制作难度很大,但因较好地利用国外音像资料处理了时空相隔的难题,加上主人公个人与命运抗争的传奇经历,重洋相隔的异域情趣,又使专题片既具有了本土文化的独特风格,又具有一般本土题材所无法比拟的奇异色彩。

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共鸣

法国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正如植物是地理的风向标一样,任何一个地域文化都是由本土地理所滋生且带有浓厚本土特征的“植物”。这句话用俗语来归纳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

一、从历史之中追寻文化之根。池州地域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诗文化、佛文化、傩文化得天独厚。老田吴村是九华山脚下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小村落。然而,当记者将这个平常的江南小村置于深厚的佛文化背景下进行采访时,感受到了不同寻常。记者翻开《吴氏家谱》发现了唐至德年间金乔觉(佛教徒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之一)送给村中长老吴用之的《酬惠米诗》。这首诗让记者眼睛一亮,它既使老田吴村与九华山结下了千年佛缘,也使千年后这里的寻常阡陌承惠到了佛文化的底蕴。老田吴村这个寻常村落,因为这些佛文化、诗文化的底蕴而不同寻常。而记者也正是因为在平常的乡野画面中蕴入了佛文化、诗文化的内涵,而使《老田吴村》得到升华。该稿件赢得了安徽省广播电视奖评委的一致青睐,被评为一等奖。

二、从文化之中反观地域文明。安徽贵池杏花村,号称“天下第一诗村”,但自清朝以后,这里日渐式微,名胜古迹尽毁于战火和文革十年浩劫。在采访中,池州台记者有感于盛世古迹重光,追溯其中的诗文化底蕴,努力在时代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寻找最佳契合点。专题片《千年杏花村》以咏唱杏花村兴衰之诗文化的起伏跌宕为文脉,从杜牧千古绝唱《清明诗》起笔,描绘了晚唐时节村中杏花春雨江南的诗酒盛况。明朝时,村中几经战乱,杏花零落,郡丞张帮教触景伤怀,留下了“胜地已无清酒肆,荒村匆有惜花人”的几番感慨。在杏花村千年的烟雨中,这里曾因昭明太子而兴贵池傩戏,也曾因《昭明文选》而播誉四方。曾因一首《清明诗》而在中国文化学史上幽香销魂,也曾因一部《杏花村志》而空留余响。正是缘于这些诗文化的黄钟大吕,寻常而简陋的杏花村画面有了文化底气,楚楚动人;因有了历史活力,而意韵生动。

以创新驱动对历史文化的继承

池州拥有古老的历史,是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和九华山庙会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罗城民歌、文南词、目连戏等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省级非遗名录。但是如果没有创新,那么遗产只能是遗产;只有创新才能让古老的地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传统文化中融入时代精神。2013年池州市春节晚会,池州台根据杏花村和杜牧的故事创作了一首歌曲《又是二月杏花红》,用地方民歌的曲调演唱。这个节目内容传统,曲调传统,但精神现代,是用现代人的视野关照历史文化,既有“又是二月杏花红,还是当年酒旗风。酒肆长啊酒垆高,千年陈酿出美酒,不醉无情种哎”的调侃,又有“又是二月杏花红,彩带翻飞入长空。芳草地啊杏花风,清歌妙舞花正红,美酒待宾朋啊”的时代感觉。这首歌曲在2015年获得了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

二、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包装。同样在2013年池州市春节晚会上,池州台设计了一个开场歌舞《童谣里的新年》,“……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熬米糖;二十五,炒瓜子;二十六,腌腊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扫邋遢……”这是创作人员根据地方民俗改编的儿歌,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万紫千红啊,春天来了,金蛇狂舞啊,龙腾虎啸。锣鼓喧天啊,欢欣雀跃,新年美酒啊,把你我醉了,醉了……”的合唱,经过现代音乐元素的点缀、灯光的铺垫、舞蹈的演绎,一个既有传统韵味又热烈奔放的“年”的感觉面而来。

本土文化视角是一种理念。从这个角度来看节目创优,笔者认为,任何一部电视作品,记者的不同视角就是其不同层次文化理念和文化素养的体现。而善于在平常小事中发掘其不寻常之处,在本土事件中彰显其时代精神,在寻常山水中开掘其历史文化底蕴,则是记者和编创人员功力之所在,也是地方台节目创新创优的关键之所在。

1.《文化贵池》编撰委员会:《贵池文化·杏花村》,合肥,黄山书社,2014年3月版。

2.《文化贵池》编撰委员会:《贵池文化·罗城民歌》,合肥,黄山书社,2014年3月版。

猜你喜欢
杏花村池州文化
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讨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谁远谁近?
杏花村文化研究的学术审思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La vie belle grâceàla technolo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