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软暴力,建设和谐校园

2015-11-04 21:33郝春东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加害者受害者暴力

郝春东

人类社会自有学校存在,就有校园暴力问题,这已经成为阻碍儿童健康成长和建立和谐校园的重要问题。

中小学校园暴力可分为硬暴力和软暴力。硬暴力是指以身体伤害为主的校园暴力。校园软暴力是指非肢体接触而从心理上进行伤害,造成受害者自暴自弃、厌学,甚至放弃生命等严重后果,也称精神暴力,或心理暴力。

校园软暴力从人际角度又分成师生间的、生生间的。师生间的软暴力包括漫骂、讥讽、挖苦、批评、怀疑等。

本文就校园生生间的软暴力进行剖析解读。生生间的软暴力十分普遍,鉴别起来也易模糊不清,搞不清是学生之间“闹着玩儿”,幽默戏耍,还是真的欺凌暴力。例如,语言伤害、骂人、起绰号、孤立冷落等。

有人把校园暴力的加害者与受害者分为六种角色: 发起者(挑起欺凌)、追随者(随后加入)、强化者(鼓动欺凌或嘲笑受害者)、护卫者(帮助受害者)、旁观者以及受害者。西方有关流行调查表明,10~20%的儿童是经常性的加害者,只有10~20%的儿童是经常性的受害者。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曾经在校园被欺凌过。

长期以来,人们较重视校园硬暴力现象,也有较成熟的处理经验,而对生生间软暴力处理起来比较复杂麻烦,而软暴力的危害也非常大。以往的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经历校园暴力的受害学生往往在中学阶段学业成绩差, 更加容易辍学。持续性的欺凌,可能削弱受害者的自信, 诱发严重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如,缺乏自信、焦虑,严重的则导致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而对于校园暴力加害者本人,如果在其后成长过程中不改变,并且在其进入中学以后还持续出现欺凌行为,并且持续到成年阶段,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儿童间攻击性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例如,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群间的安全感与竞争都会促进个体产生攻击行为。攻击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存在儿童间的欺凌与暴力现象。社会学理论解释为校园暴力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儿童周围世界有暴力行为的榜样所致,而社会学的“沉默文化”理论可解释为什么大部分儿童受到欺凌不报告,这给治理校园暴力带来阻碍。

生生间软暴力,给受害者带来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且不易被发现,敢于报告的学生也极少。老师容易把这些问题看作是学生间的玩闹而忽略。一般来说,班级中的边缘人,后进入班集体,体型、相貌特殊,孤僻性格的学生则较容易成为软暴力受害人群。

在《尊重,让生命之花更美》一文中,张慧英老师细致描述了一个生生间软暴力的典型。小女孩受到了来自全班同学的孤立和欺凌。事实上,班级里总会有些孩子不够完美,有一些难以与人相处的缺点,文章中的小女孩就是如此。张老师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出发,无条件地尊重孩子及孩子家长,无条件积极关怀孩子,并逐渐找到问题原因。通过班主任真心与受孤立学生的交往,鼓励她在班级中建立朋友圈,真正融入班集体,就能使之完全免受孤立与欺凌。尊重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中重要的内容。

在《静待“千瓣莲”绽放》一文中,单洁老师通过对一个受欺凌的胖女孩和一个欺凌者的帮助教育,化解了班级中的软暴力现象。单老师用的方法丰富,紧紧抓住儿童的心理,先处理好与受害者关系——亲密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受害女孩有强大的社会支持,并使之安全感提升;其次,改变受害女孩的一些行为特点,因为有些行为特点是容易成为被欺凌的理由。有一种理论指出,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反复被欺凌,是因为其身上有吸引人欺凌的特点,如不怀好意地看人,说让人很反感的话,或者有令人反感的行为举止、或者看起来特别另类、特别孤僻等。第三,单老师改变了加害者的心理与行为,这样的教育改变是相当完整彻底的。改变加害者是比较难的,并且使加害者与受害者成为朋友则更难。最后,提高被欺凌女孩的社交水平,交更多的朋友,是其不被他人软暴力的最重要手段。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每一个小学生在班级里都有几个好朋友,就不会有人被欺凌了。

人人都有权利生活在免受歧视和欺凌的氛围中。解决生生间软暴力的措施,教师应做以下几点:第一,关注那些加害同学的欺凌者,应给予足够的惩罚与教育。第二,更要关注那些被害的受欺凌者。如,加强师生关系,让小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定期与这些学生谈话交流。第三,加强小学生的社交技能培养,让每一个小学生在班级中都有朋友。第四,加强关爱他人,加强善待他人,不可欺负弱者的教育。第五,加强与家长合作,经常沟通,注意孩子是否受到过欺凌,观察儿童的表情,如果表情上有一天以上不高兴,则要纳入关注范围。endprint

猜你喜欢
加害者受害者暴力
反性别暴力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暴力”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校园欺凌现象的防范研究
家暴加害者为何从不反省
中国台湾/《为什么我们会指责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
暴力云与送子鹳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向暴力宣战
关注恐怖主义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