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成型期

2015-11-05 06:29杜书瀛
江汉论坛 2015年1期

杜书瀛

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那时大都名之为“文学概论”,五十年代称为“文艺学”)基本成型的时期,此时大批重要理论著作出版,如雨后春笋,充满新气象、新观念、新思想。其中许多著作,观点不同甚至相互冲突,但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说,它们不是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学术范型同旧的“诗文评”的学术范型的论争和对立,而是现代文学理论(文艺学)、美学范围之内的论争和对立。它们都是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文艺学)的组成部分。在众多学派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美学最有生气,毛泽东文艺思想不久之后即在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现代文学理论;学术范型;成型期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1-0069-04

一、大批论著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基本成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那时大都名之为“文学概论”,五十年代称为“文艺学”)基本成型的时期,并且在初步成型之后,著作如林,其现代的学术范型被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这一时期我国学者许多重要理论著作,如雨后春笋,充分地呈现出他们追求新观念、新理论的极大热情。据我和钱竞主编的《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初步统计,这个时段的著作,有近百种——我在该书《全书序论》列出了其中大部分书目;后来我看到张法等著《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一书所列《1911—1949文学理论著作统计表》,知道我尚有遗漏。张法说,他们的统计表,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二书的基础上.查补近年文艺理论著作综合而成,可见是集众多学者之力而获得的成果。读者可以参考。

这些论著,除极少数,如姜亮夫《文学概论讲疏》(北新书局1931年版),是循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刘永济《文学论》、马宗霍《文学概论》一路下来的旧模式而参进某些新因素之外,其余都是“现代模式”的。只是,他们的具体的立场、观点、方法、价值趋向、派别等等,有许多差别,甚至尖锐对立。例如,有受社会主义的苏联学术思想影响而建构的苏俄模式,顾凤城的《新兴文学概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是其代表。该书虽然也像西方文论的一般论述那样从文学的“情感”特点人手,但它强调:文学表现的不是个别人的情感,而是多数人的情感,什么是社会大多数?无产阶级是也,因而,文学表现情感是有阶级性的。该书认为,依照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结构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学属于上层建筑,并且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依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文学不是一般地表现情感,而是应该去组织情感,让无产阶级的情感达到自觉的阶级意识;由此,文学是有党性的。该书阐发了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说:“普罗列塔利亚文学是普罗列塔利亚在现实解放斗争中之武器的一部分。所以普罗列塔利亚文学必须把握得普罗列塔利亚的意识形态,代表普罗列塔利亚底集团底精神底文学。”这之后出现的蔡仪的《新艺术论》(重庆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文学论初步》(香港生活书店1946年版)和《新美学》(上海群益出版社1948年版),也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写成,但是并非照搬苏俄模式,而是通过自己的融汇创造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系统化。此外,大部分著作是依西方模式而构建。如梁实秋的《浪漫的和古典的》(新月书店1927年版)、《文学的纪律》(新月书店1928年版)、《文学批评论》(上海光华书局1934年版),接受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而建立起自己以普遍人性论为基础的文艺理论;梁宗岱的《诗与真》(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将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兴”进行比较研究;朱光潜的《谈美》(开明书店1932年版)、《变态心理学》(开明书店1933年版)、《悲剧心理学》(法国斯特拉斯堡1933年版)、《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1936年版)、《诗论》(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年版),等等,依西方文艺心理学模式构成。而在西方模式中,英国学者温彻斯特的《文学评论之原理》和日本学者本间久雄亦步亦趋学习温彻斯特而写成的《新文学概论》(汪馥泉译,上海书店1925年版),对中国学者影响最大。张法等著《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梳理了从温彻斯特到本间久雄再到田汉所撰《文学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版)的明显的承袭脉络。

这阶段虽有各种不同的美学观点、文艺观念、思维方法、价值取向的激烈论争,甚至是意识形态上所谓“你死我活”的对立;但是,它们都是现代文艺学的内部论争和对立。不要说二十年代后期创造社同鲁迅的论争、三十年代“国防文学”同“民族解放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关于文学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的论争、周扬等人同胡风的论争等等,属于现代文学理论(文艺学)、美学营垒内部的论争;即使是鲁迅同梁实秋的论争,左翼文艺理论家同所谓“第三种人”、同“新月派”“现代派”、同林语堂……等人的论争,蔡仪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的分歧等等,今天看来也统统属于现代文学理论(文艺学)、美学这个大范围之内的论争。相对于古典形态的“诗文评”和传统美学的学术范型来说,它们同属一个营垒,它们都姓“现代”。而且,我们以往写“史”时认为是“错误”甚至“反动”的某些三四十年代的文学理论(文艺学)、美学思想和学术观点,今天从学理的角度来看,也未必完全一无是处;当年把许多“学术”问题意识形态化从而作出的“你死我活”的结论,今天回到学术本义上看,未必真的那么“不共戴天”。

这些争论都是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文艺学)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的学术范型都属于现代而不是古典。例如,从哲学基础看,虽然其间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对立,但是它们都是现代的,与古典形态“诗文评”哲学基础有根本区别。再如,它们的语码是相同的,或者相通的,甚至有些立场、观念相互对立的理论家、批评家,理论术语和一系列语码却大体相同或相近——你看看鲁迅所使用的文学批评语码与梁实秋所使用的文学批评语码,就知道并不像他们的观念那么誓不两立。再如,他们的论述对象,思维方式,逻辑方法,都是现代的。这一切,与古典形态的“诗文评”有着根本差别。

此外,“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之后,有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下卷1947年出版);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人文书店1934—1943年版);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开明书店1944年版),朱自清的《诗言志辨》也很见功力。

正是基于上述史实,我认为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文艺学)已经基本成型。

二、苏俄和西方论著的译介

这阶段有许多重要的理论翻译不能不注意。

在翻译方面获得突出成绩的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介绍。开始是介绍列宁论托尔斯泰的几篇文章,《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文艺理论和美学论著,托洛茨基的《文学与革命》,以及当时苏联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著作和苏联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后来是介绍恩格斯和马克思有关文艺问题的信件,再后来是译介苏联学者编纂的马列论文艺的著作。其间作出巨大贡献的是鲁迅、瞿秋白和冯雪峰。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鲁迅翻译出版了卢那察尔斯基《艺术论》(上海大江书铺1929年版)、《文艺与批评》(上海水沫书店1929年版),普力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还翻译了有关苏联文艺政策的文件汇集(包括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有关文艺政策的决议、第一届无产阶级作家全联邦大会的决议等等),书名为《文艺政策》(上海水沫书店1930年版);1930年上海光华书局还出版了鲁迅编辑的《戈里基文集》(戈里基即高尔基,1932年再版时改为《高尔基文集》),译者中有冯雪峰、沈端先(夏衍)、柔石等。瞿秋白对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功不可没。1932年瞿秋白据苏联公谟学院(共产主义学院)《文学遗产》资料,编译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其中全文翻译了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的信(题为《恩格斯论巴尔扎克》)和致保·恩斯特的信(题为《恩格斯论易卜生的信》),还有普列汉诺夫的四篇文章。1932—1933年,瞿秋白翻译了列宁论托尔斯泰的两篇文章《列甫·托尔斯泰像一面俄国革命的镜子》、《L·N·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1934年《文学新地》创刊号,署名商廷发);还编译了《高尔基论文选集》。瞿秋白牺牲后,鲁迅将上述译文收入《海上述林》出版(1936)。另一位对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花费了巨大心血的是冯雪峰。1928年9月,冯雪峰(署名画室)从日文翻译出版了《新俄的文艺政策》(上海光华书局),介绍当时苏联的文艺思想和政策。1929年5月,冯雪峰从日文转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之社会的基础》(上海水沫书店,署名雪峰)。1929年5月,上海昆仑书店出版了冯雪峰(署名画室)编译的沃罗夫斯基《作家论》。1929年8月,冯雪峰又从日文转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1929年9月,上海大江书铺出版了冯雪峰翻译的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梅林格(即梅林)的《文学评论》。1930年1月出版的《萌芽月刊》发表了冯雪峰从日文转译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文字,题目是《艺术形成之社会的前提条件——关于艺术的断片》,署名洛扬。1930年2月出版的《拓荒者》发表了冯雪峰从日文转译的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题为《论新兴文学》,署名成文英。1930年5月《萌芽月刊》第1卷第5期上,又发表了冯雪峰从日文转译的《马克思论出版自由与检查》。1930年.上海大江书铺出版了冯雪峰翻译的匈牙利马克思主义者马察(或译玛查)的《现代欧洲的艺术》。弗里契《艺术社会学底任务及问题》。此外,其他学者如陈望道、楼适夷、陆侃如、郭沫若、邵荃麟、冯乃超、彭嘉生、周扬、胡秋原、沈端先(夏衍)、胡风等等,也对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一时期西方文艺论著也不断翻译出版。张资平翻译了藤森成吉的《文学新论》(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版);宋桂煌翻译了韩德生的《文学研究法》(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戴望舒翻译了伊可维支的《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上海水沫书店1930年版);傅东华翻译了《比较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张我军翻译了夏目漱石的《文学论》(上海光华书局1931年版);胡秋原编译了《唯物史观的文艺论》(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傅东华翻译了韩德的《文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稚吾翻译了约翰·玛西的《世界文学史》;杨心秋、雷鸣蛰翻译了柯根的《世界文学史纲》等等。

这些翻译、介绍,说明中外文艺理论已经形成互动机制(虽然当时主要是向外国学习)——这也是一个新的学科基本成型的标志。

三、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件事情

在这阶段文学理论(文艺学)和美学的学术研究中,有几件重要事情是不能不注意的。

一是文学理论(文艺学)和美学上各种“主义”的译介热潮,积极促成当时中国理论思想多元化局面的出现。马克思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印象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意识流、新感觉主义……再加上早些时译介过来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西方各种流派、各种“主义”的文论思想和美学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应有尽有,它们的信奉者和研究者,也都可以找到。当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现实主义,其次是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弗洛伊德主义。这种多元化的局面,对于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二是文学理论(文艺学)和美学开始出现独具特色的派别和潜心研究的专家。譬如,刘西渭(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批评、胡风的强调“主观战斗精神”的现实主义理论、闻一多的“带着镣铐跳舞”的诗论、周扬等人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的介绍和研究等等。在这阶段,出现了像朱光潜这样吸收西方诸多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而又着重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和稍后一些时间同朱光潜相对立的蔡仪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文艺学)、美学研究的专家,他们所撰写的《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诗论》、《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和《新艺术论》、《新美学》(蔡仪)。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文艺学)、美学学术史上最厚实的著作之一。

三是特别需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的输入对中国现代文艺学和美学的巨大影响。中国最早介绍马克思、恩格斯是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之交;到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宣传和研究达到一个新阶段。其间李大钊的贡献尤其值得称道,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俄罗斯文学与革命》、《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再论问题与主义》、《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研究历史的任务》、《什么是新文学》等等,在当时发生了巨大影响。李大钊较少专门谈文艺问题,而是主要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革命理论。更多谈到文艺问题的是瞿秋白和其他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亲赴苏俄,不但写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介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生活.而且努力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许多文艺理论批评文章,如《俄国文学史》、《劳农俄国的新文学家》、《赤俄新文艺时代的第一燕》、《艺术与人生》等等。此外邓中夏的《贡献于新诗人之前》、恽代英的《文学与革命》、萧楚女的《艺术与生活》、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蒋光慈的《无产阶级革命与文艺》、沈雁冰(茅盾)的《文学者的新使命》、郭沫若的《革命与文学》等等,也都努力阐述无产阶级的文学观点。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大量介绍、宣传和阐发,并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理论思想,主要还是二十年代后期以至三四十年代的事情。如三十年代的瞿秋白除了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之外,自己还写了不少阐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文章,如《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的早期“同路人”——女作家哈克奈斯》、《恩格斯和文学上的机械论》、《马克思文艺论底断篇后记》、《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文艺大众的问题》、《五四和新的文化革命》等等,积极解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努力按照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述文艺与政治、文艺大众化、文艺为谁服务、创作方法、文艺的内容和形式、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规律等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冯雪峰、周扬、胡风等一批理论家、作家也写了许多论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文章,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当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在中国的译介,只是众多派别中的一派,而且它的信奉者、研究者水平也并不很高,一些阐释也未必完全恰当,但是它在中国却显出巨大生命力,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四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工农兵方向”、普及与提高、知识分子改造思想、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批评的标准、文艺典型等等一系列理论思想和美学观点,这也是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我们要特别指出,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与瞿秋白的文艺思想在许多地方,如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的大众化、文艺的服务对象、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艺批评的标准、文艺家与工农结合以及改造思想转变立场等等,有着惊人的相似——事实证明毛泽东受到瞿秋白的深刻影响。冯雪峰在《谈有关鲁迅的一些情况》一文中回忆说,鲁迅曾经托冯雪峰把瞿秋白的《海上述林》送给毛泽东,而毛泽东认真阅读和研究了瞿秋白的这部著作。据李又然回忆,毛泽东在谈到瞿秋白与文艺工作问题时曾经十分感慨:“怎么没有一个人,又懂政治.又懂艺术,要是瞿秋白同志还在就好了!”

(责任编辑 刘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