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入海口 文化有源头

2015-11-06 04:29杨春风杨洪琦
鸭绿江 2015年11期

杨春风+杨洪琦

辗转奔腾了一千多公里,辽河于辽宁省西南角的盘锦市穿城而过,并到底在城市的尽头投向了大海的怀抱。辽河入海口的存在,使辽河成就为一条有头有尾的河,也使盘锦坐拥了辽河三角洲的天然地利,进而成为孕育并承载辽河口文化的核心区域。辽河口文化是一个内蕴丰厚的概念,两千余字的篇幅恐难将其讨论周全,这里仅筛选几个最紧要的关键词来略作阐述,虽失于详尽,却也大体勾勒了全貌。

文化起源:五千余年

辽河口文化是指生活在辽河三角洲这片扇形冲击平原上的人们,在业已经历的漫长时光中,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承以及民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所形成的一种别具风貌的文化形态。精简地说,辽河口文化是对辽河口地区的社会文化的命名。

辽河三角洲这片广袤的扇形冲击平原,远古被称为“辽泽”,近代也素称“九河下梢”及“退海之地”,始终受着地处海河边缘之境的很大限制,导致史上记载相当有限,其文化含量亦因此受到世人的长期质疑。后来的事情表明,辽河口地区不仅有着坚实的历史文脉根源,而且那丰厚的历史积淀还呈现了独树一帜的濒海临河的文化面貌。与众不同的是,对辽河口文化的研究并非仅集中在对古籍中相关地名、史料的索引上,而是以考古学范畴的调查与借鉴居多,具有浓厚的田野考察性。

在1980年至1984年的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和2007年至2011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考古工作者相继在辽河口地区发现了大量遗址、遗迹、遗物等,并留下了翔实的考古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足以表明,未曾侥幸被记载,并不意味着人类文明不曾发育及发展。迄今的考古调查已确凿无疑地表明,辽河口地区的文化起源至迟发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且与辽河流域的经典文化形态之红山文化同源,证据是早在5000余年前,红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彩陶片就已出现在了这片土地上。接下来先人们在此持续繁衍,并相继留下了相关物证,包括商周时期的聚落址,战国时期的燕刀币,辽金元时期的瓷器,明代的边墙、墩台、镇堡以及清代的炮台、甲午战争遗址等,甚至出土了唐代的货币。

王绵厚先生说,辽河是“战国以前,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唯一被载入正史的中华名川”。辽河口地区的先民虽然较少被史籍记载,却仍然以实物为后人留下了他们曾在此努力求存的有力证据,足以构筑起辽河口文化的历史根基。

文化属性:平民文化

通常意义上的“平民”,是指身无官职之人,包括那些因种种原因被罢官或已辞官之人。辽河口地区的人口结构即素以平民为主体。这在根本上是由它的地域特点所决定的。

一是辽河口地区地处海隅,以“斥卤”二字著称于史,政治、经济与文化都不发达,不具备自产或吸引高官贵胄的条件;二来辽河口地区濒海临河,苇塘遍布,土地虽然贫瘠,却拥有晒盐熬碱、打鱼摸虾、编苇织席之利,这样的地域特点被俗称为“好混穷,有吃烧”,对经济条件大多不够乐观的平民产生了很大吸引力。两相结合,也就导致了辽河口地区民与官、精英与凡夫之比例的失调。平民由此成为辽河口文化的创造主体。

作为对人群的一个分划性词语,与“平民”素相对应的是“贵族”。在叔本华看来,平民精神是求生意志;在尼采看来,贵族精神是求胜意志。在周作人看来,前者是要求有限的平凡的存在,后者是要求无限的超越的发展。也就是说,前者求生求存,后者求胜求强;前者易满足于吃饱穿暖衣食无虞,后者则强烈渴望出人头地出类拔萃。

辽河口文化由此具有了鲜明的平民特征,史上其民众大多不思进取而但求生活安稳,不求轰轰烈烈而唯愿天下太平,以至于商人鲜有创业大举,士绅也罕见超凡建树。然而,恰恰也正是因此,也最终形成了朴茂平和的民风,素简纯朴的民俗,并留下了龙舞、高跷等数项演绎平民自身生活的民间艺术之葩。

总之,史上辽河口地区既无名公巨卿,亦无高僧大德;既无名人雅士之墓葬,亦无雕梁画栋之建筑;既无千古不朽之名篇巨著,亦无万年流芳之散曲小调。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一地区虽亦贫富有别,却从未形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巨大落差;虽无显赫于史的世家望族,却多其乐融融的四世同堂;虽无南征北战或著书立传的风流人物,却有于斥卤之地及海河之中执着求存的芸芸众生。贵族的绫罗气派虽不具,平民的布衣气象却万千。

时至今日,辽河口文化的核心承载地盘锦仍被公认为“宜居之城,养人之所”,而非建功立业之地,那些掌握了时代前沿技艺的年轻人亦因在此并无用武之地而多半外流。实际上这是一方能让人们生活得相对闲适的沃土,古今亦然。

文化形态:三元一体

辽河口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颇具特色的辽河口文化,如果以一句力求精简的话语来概括,那就是“三元一体,混合交融”。不同的自然地理导致了不同的经济类型;不同的经济类型又促生了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些文化形态又在共处并存的同时互相渗透聚合,最终使辽河口文化“三元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形态”得以定型。

尽管同属辽河口地区,域内却仍然呈现着三足鼎立式的自然地理区划:濒海,临河,内陆。或者说,正因为是河口地区,其域内必然会存在这三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毕竟要有河流在先,且海洋就近在眼前,才能成就河口之地。辽河口的濒海地区以盘锦市二界沟为焦点,临河地区以盘锦市田庄台为核心,内陆地区则指盘锦东北部,随着河淤海退的持续,这片地区最早在漫漫时光中演变为桑田。

濒海地区二界沟的驻民,多是渔民及服务于渔业的人,鉴于他们赖以为生的辽东湾是中国纬度最高的渔场,每年冬季都会冻结,他们就在许多年中候鸟似的春来秋返,到底孕育了以外海捕捞为载体的渔雁文化;临河地区田庄台的驻民,则多是商人或服务于商业的人,辽河、双台子河及绕阳河一度繁荣的航事,相继促生了田庄台、盘山等几个商事兴旺的埠头,最终孕育了以河运为载体的商业文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内陆地区由于是名副其实的退海之地,也就在很长一个历史时间段里呈现出“坨多岗繁”的地貌特征,这些坨子地、岗子地远远高出周围地表,并由此最早有人栖居,成为辽河口地区最早孕育了人类文明的所在。坨地与岗地的四周则潮沟遍布,苇塘连片。在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尚且有限的时候,其经济行为就基本取决于当年的具体年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三种经济形态,即“涝捕鱼虾旱晒盐,风调雨顺种庄田”。这种间错交融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使这一地区的驻民大多集农民、渔民、手工业者于一身,并由此在辽河口文化这种大型的混合型文化形态之中,又酝酿出了一个小型的混合型文化形态,进而使辽河口文化愈趋丰满。

(图片提供/辽宁省辽河凌河保护区管理局 图片编辑/李雨忻  张思宇)

责任编辑 郝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