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北极之行传达了什么信号

2015-11-06 09:09李益波
世界知识 2015年20期
关键词:阿拉斯加事务北极

李益波

今年4月,美国正式从加拿大手里接棒,担任为期两年的“北极理事会主席国”。8月31日~9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出席“北极事务全球领导力大会”并视察阿拉斯加州北极地区,成为第一位访问该地区的美国总统。

动因

在美国的官方媒体中,奥巴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视察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对策。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向外界传达美国重视北极事务的战略决心。近年来,美国接连颁布有关北极事务的战略文件、路线图等,但外界认为是“雷声大雨点小”。许多美国智库专家批评“美国在北极已落后于俄罗斯等其他国家”。自去年克里米亚事件以来,俄罗斯加紧了在北极的军事部署和外交活动。今年3月16日,为纪念收复克里米亚,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天下令对北方舰队、西部军区部队、空降兵部队进行突击战备检查,并命令上述部队进入全面战备状态,以检验其保卫俄罗斯及其北极地区军事安全的能力。此次检查共有3.8万名俄军士兵参加,动用3360件军事装备、41艘战舰、15艘潜艇及110架飞机等。近年来,俄战略空军还加大了在北极圈、北美上空的巡航活动,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评价称“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活跃”。8月初,俄向联合国递交申请,要求将120万平方公里的北极大陆架划入俄罗斯。这些活动无疑刺激了美国的神经,为了表明美国也要积极参与这场“游戏”并发挥重要作用,奥巴马亲自出场了。

第二,阿拉斯加地方政府的推动。早在2012年7月,来自阿拉斯加州的参议员马克·贝吉奇(民主党)和丽萨·莫科沃斯基(共和党)就写信给奥巴马要求尽快出台“正式全面的北极战略”,称美国需要“奋起直追”,维护和扩大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过去两年来,上述两人多次致函奥巴马,要求尽快设置“北极大使”一职,全权处理美国的北极事务。丽萨还多次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组织的论坛上呼吁,美国要积极行动起来。此外,阿拉斯加前副州长以及北极事务特别代表等也都主张,美国应该重视阿拉斯加在北极战略中的地位。

第三,提升民众对北极事务的关注度。美国普通民众对北极不了解,缺乏北极意识。美国海岸警卫队副司令彼得·内芬格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的民众认为美国只是一个拥有北极圈内一个州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北极国家。民意调查显示,只有32%的美国人和35%的阿拉斯加居民听说过北极理事会。提升民众对北极事务的关注度,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美国北极战略的顺利实施,应是奥巴马此行的重要目的。从实际效果来看,全球各类媒体大肆渲染奥巴马与冒险家贝尔·格里尔斯共同参与“荒野求生”的活动,赢得大量点击率,这也算是美国北极公共外交的一个妙招吧。

第四,为开发北极能源做准备。北极争夺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能源。因环保与开发的两难选择,美国曾一度叫停阿拉斯加的能源开发项目。近年来随着一些国家开发北极能源的可能性的增强,美国也不甘落后。据《金融时报》报道,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BOEM)“有条件”批准了壳牌公司的阿拉斯加北极海域钻探计划。尽管此举遭到了民众抗议并违反法律,但壳牌公司仍然得到了美国内政部的授权,并于8月17日在楚科奇海(北冰洋海域)重新开工。奥巴马也于8月29日表示拥护这项授权。

2015年9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抵达阿拉斯加州,乘船视察冰川地带。

措施

军事准备。2014年10月,五角大楼把阿拉斯加司令部的军事隶属关系由太平洋司令部转交给北方司令部。此举的目的正如北方司令部长官海军上将威廉·哥特尼在2015年3月12日参议会听证会上所言,“我相信,此次隶属关系的调整将有助于北方司令部和北美防空司令部更好地履行其在北极地区的职责。”2014年7月,海岸警卫队前司令帕普被任命为美国北极事务特别代表,而其他国家的这一职位通常是由职业外交家充任。此外,美国还加紧了“洛杉矶级”核潜艇和“海狼”级核潜艇在北极的巡航部署。“海狼”级潜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战斗力的多用途攻击型核潜艇,其声纳配备有透过冰层的侦测装置,适合在北冰洋活动。该潜艇在冷战时期的主要设计目的就是猎杀敌方核潜艇。

物质技术准备。包括海图测绘、港口扩建、气象预报、破冰船建造等。据悉,美国利用其先进的卫星遥测技术,正加紧对北极地区进行海洋测绘。此外也在提升阿拉斯加地区的港口和机场设施。安克雷奇港2006年被确定为国防部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海港,整个美国有19个海港拥有这种战略级别。奥巴马此次提出要改造安克雷奇港,其战略意图十分明显。美国现役的破冰船只有两艘,破冰能力也不够强,与俄罗斯拥有17艘相比,差距明显。为此,奥巴马在阿拉斯加宣布,将加速采购破冰船。

外交准备。美国继续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加强多边或双边合作,比如与加拿大和北约。帕普就任北极理事会代表后,先后走访了挪威、丹麦、芬兰、加拿大等国,谋求进一步发展与上述各国的合作。最近北约在北极问题上的立场也有变化,北约秘书长拉斯姆森曾在2013年5月明确表示:北约无意提升其在北极的存在和活动。但随着乌克兰事件的升温和俄罗斯加大在北极的军事活动,北约也开展了针锋相对的回应。今年3月11日,北约组织了一场代号“寒冷回应”的联合演习,共有15个国家参演,总兵力为14000人,演习地域包括挪威、瑞典和芬兰北部及北冰洋。参演主要国家包括美国、挪威、加拿大,法国、荷兰、英国和瑞典等,瑞典和芬兰虽非北约成员国,也参与其中。笔者认为,美国是希望以北约为抓手,整合相关国家的军事力量,推动其在北极角逐中进一步发挥作用,这既有助于牵制俄罗斯的北极扩展,同时也为美国的“迎头赶上”争取时间。

国内舆论准备。自2013年5月美国公布《北极地区国家战略》以来,美国的主流媒体就开始加大了对北极的报道力度。笔者通过《华盛顿邮报》的官网搜索,在过去一年里该报共登载了683篇有关北极的报道,大多涉及冰川融化、北极航道、环境保护及对俄罗斯北极扩张的关注。《纽约时报》的情况也大体如此。此次奥巴马出席“北极事务全球领导力大会”并访问阿拉斯加北极地区更是引发了媒体的高度关注。

未来走向

进一步提升在北极的军事行动能力。冷战结束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减弱,美国关停了阿拉斯加的反潜基地和雷达设施,战机数量和驻军人数也被大幅度削减。随着北极热点的升温,美国将进一步提升阿拉斯加的战略地位,增强军力部署和军队的寒区作战能力。美国未来的重点是提升北美乃至北极的反导能力、完善北极地区的卫星监测及预警能力、加大核潜艇在该地区的巡航力度等。

把北极理事会这一多边治理机制的功能局限在非安全问题上,如能源、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这既可发挥美国的经济、技术优势,也可以限制其他北极利益攸关方(包括中、韩、日等)的作用。美国将更加倚重双边或者北约来应对未来的北极军事安全斗争。

有可能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俄罗斯此次向联合国申请了约120万平方公里大陆架,这让美国陷入两难境地。1982年通过的“公约”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自然的大陆架宽度至少为200海里,最多可扩展到350海里。俄罗斯的行为有理有据。如果美国继续拒绝加入“公约”,就不能划定其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更不能在“公约”框架内限制其他国家的合理要求。

美国2016年的大选结果也会对其北极政策产生影响。如果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当选,美国对北极事务的关注和资源投入将进一步提高。希拉里在任国务卿时就曾遍访北极周边国家,并且积极参加北极理事会(也是美国国务卿首次出席)。以希拉里的外交风格来看,在她的领导下,美国的北极政策将更趋强硬和进取性。

随着北极理事会进入“美国时间”,美国必将趁机调动国内舆论、地方政府、私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加紧实施既定的各项北极战略规划和路线图,奥巴马的“倾情出镜”无疑只是一个序幕。

(作者为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阿拉斯加事务北极
2023年4月3日。在阿拉斯加联合太平洋多国战备中心举行的阿拉斯加23-02演习期间,美军士兵正扮演敌方调查周围地区
基于分布式事务的门架数据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021年6月18日,一架F-16战隼在联合太平洋阿拉斯加靶场上空
北极有个“放屁湖”
河湖事务
北极兔乖乖,唱起歌来
北极
SQLServer自治事务实现方案探析
冰川的蓝,极光的灿——阿拉斯加梦飞行
移动实时环境下的数据一致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