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2015-11-07 15:28本刊编辑部
人物 2015年7期
关键词:大师杂志时代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编者的话

关于大师,我们听到最多的说法是,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而究其原因,人们也往往愿意归咎于时代本身,百年来的历次文化断层事件,贫瘠了能够滋生大师的土壤,让大师们的学问和人品风流俱成历史背影。

但我们在这本杂志创刊35周年的时候,仍把纪念特刊的主题定为“大师”。就像我们曾经使用的那个slogan,“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相信人亦是时代的尺度,记录这本杂志身处的时代和标刻这个时代高度的个人是对这本叫做《人物》的杂志过去35年历程的最好纪念。

在讨论大师人选时,有的人选也不乏争议。某种程度上,大师是个古典概念,按照民国时代的那批治学博大精深学贯中西的大师标准,恐怕确如汤一介所论,上世纪中叶之后就再无一人可堪大师之称。晚清和民国恰逢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瓦解和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的治乱交替之时,东西方文化激荡融合,产生了一代伟大的学人。但如今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消释了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之间的壁垒,同时在商业化、娱乐化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碎片化的冲击之下,沉静之物深远之学无以生根行之不远。

但当代世界早已高度分工和专业化,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或匠人就可以像古典大师们那样影响世界,已不复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这个世代尊崇的是创新而非“祖制”。倘若我们只沉浸于远眺晚近一代大师谠言淑行渐行渐远的背影,哀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则难免以偏概全不见泰山,无视新的时代精神和历史矢量的代表者。

还有一些争议也在所难免,大师之学难免瑕瑜互见,大师之人也或有公案在身。但入选的者要符合两重标准,首先须在各自的领域内传承学脉薪火并具有超越性贡献;另一个标准则是要具备人格魅力和超出学术范畴的价值。因此,他们怎样处世,怎样治学,怎样学师,怎样育才,怎样六经注我,怎样别开生面,怎样在浊世抱贞守朴不染尘埃,怎样在风雨如晦中为正义守夜,都值得记录,值得言说。

过去几个月我们遍访了这些各个领域的当代大师,并在这里呈现他们的故事,他们中的多数人已经很少和媒体如此深入地交流了,有的垂垂老矣,但壮心未已,有的正值盛年,却埋首喧器之外。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或在沉沦,但这些自拔于庸常的大师们仍然标高着时代的高度,让我们免于失去航路上的灯塔。

《人物》诞生于1980年,是国内创办最早的一本人物类杂志,改革开放创其滥觞,新世纪又尽其深致,躬逢国家盛世,又遭遇媒体危局。在3年前《人物》改版号时,我们说到杂志至关重要的三个要素:当代史、个人、价值观。如果能让这三个要素产生化学反应,我们就会拥有一本好杂志的特质:令读者引以为荣。我希望当你翻完这本杂志,仍能发现我们在坚持着这些。

这些可以归结为8个字: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这也暗合了此次大师评选的两重标准:前者是专业能力,面对困难的事情,不去逃避,所以这本杂志一直在不惜成本地提供中文世界最好的人物报道;后者是媒体使命,合乎道义的事情,要担负起责任来,所以这本杂志始终愿意与推动时代进步的人站在一起,与拥戴人类的自由与价值的人站在一起。回望过去35年,我们最能引以为傲的莫过于此。

猜你喜欢
大师杂志时代
大师剪我也剪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