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厨房:在都市圆一个家常梦

2015-11-07 05:26鲁韵子采访鲁韵子张妍李奕儒编辑Yane
人物 2015年4期
关键词:黑麦餐厅

文|鲁韵子 采访|鲁韵子 张妍 李奕儒 编辑|Yane

摄影|刘云志 高洋 Nata

私家厨房:在都市圆一个家常梦

文|鲁韵子 采访|鲁韵子 张妍 李奕儒 编辑|Yane

摄影|刘云志 高洋 Nata

我们何其幸运

无法确知

自己生活在怎样的未来

私厨经营者们在“任性”时颇有底气,吃与不吃,也是人与人之间一场关于信任和欣赏的微妙博弈。

焦糖色的牛排表面不再冒出青烟,空气中的香味也温和起来。这代表肉已经醒好,一秒也不能耽搁了。于是黑麦把满满一平底锅主菜,从厨房径直拎到雪白的桌布上,客人们适时发出“啧啧”的赞叹。

餐桌已经铺排得满满当当,红酒、茶、调料和一人一盏的开胃青口椰奶汤错落摆放。刀叉拿在手上很有分量,仔细一看是德国制造。每样物件都有点小故事:胡椒研磨器是一个一个试过才买的,唯恐次品转起来不顺、磨出来不细;罐里的盐每次不同,有时是喜马拉雅岩盐,有时是奥朗德海盐,要视主菜而定。桌旁的一排盆栽,种的是罗勒、牛至、迷迭香、薄荷,着急用就掐上一把。

黑麦一直在厨房和餐桌间忙碌,不时还得提醒客人别“找厕所找进自家卧室里去”。待客人满意而归,这个小胡子大背头的“老北京”才能坐在狼藉的杯盏前,点上烟,看看窗外闪烁的国贸夜景。这里是他的公寓客厅,也是私厨餐厅“黑麦的厨房”的所在。墙上打着标记的日历显示,在接下来的30天中,已经有18天的晚餐被预订了。

做饭、待客

藏身个人家中,不做大众推广;只接受预订,每次往往只接待一桌客人;环境家常,没有总听不见召唤的服务员,也没有繁琐的菜单;油盐谨慎、口味清淡,能保证把一半以上的收费用在食材上;老板兼大厨并不多话,胸中却大有故事……

黑麦和许多私厨经营者发现,渴望这种体验的都市人越来越多了。

本职做媒体的黑麦,是熟人圈里有名的生活家,专攻料理和红酒。在利用闲暇开私厨之前,他记不得已为朋友做过多少顿饭。现在想来,生平第一位食客,应该是17岁时暗恋的女同学。“那时在澳大利亚的学校旁一家‘台湾小吃’打工。她有时来喝奶茶,我就想让她高兴嘛,那次试着做了个炸鸡腿饭端出来,看着她吃,心里爽得不行。”

留学数年间,黑麦流连于各式各样的餐厅,端盘洗碗,也能给厨师打下手。意大利老板让他试着做比萨,刚开始他随便配料,“反正端出去客人也都照吃”。日子久了才摸索出来,原来伊比利亚火腿不能搭金枪鱼,“那味儿怪恶心”;百试百灵的番茄则不能配螃蟹,“两样好东西都得毁”。渐渐地,对食物和味觉的理解就出来了。愁,黑麦把两份套餐命名为“一环路环岛”和“国贸海滩”。可客人们在微信公众号上预约时,往往会直接说成“人均180那个”、“260那个”。酒水免单,又没有大宗进货的批发差价,这价位能赚吗?“就是不赚啊,”黑麦笑着说,并没多少遗憾的意思,“这就是为了以后有经验开餐馆嘛。”

媒体人黑麦,热爱美食,利用闲暇时间开办私厨“黑麦的厨房”

刀叉是德国制造,拿在手上很有分量

胡椒研磨器是一个一个试过才买的;罐里的盐有时是喜马拉雅岩盐,有时是奥朗德海盐

等回了故乡,许多曾经惊艳的味道却早已变了样:油、盐、辣椒泛滥,味精放起来跟不要钱一样。“以前的中巴楼你吃过吗?那叫一个好吃!隐泉那时候也贵啊,一分钱一分货。”几声尖得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喇叭声传来,黑麦用力弹了弹烟灰,望向窗外车流滚滚的大望路,“不知道为什么,都自己变low了。”

除了口味的退化,食品安全问题和越发高涨的物价,也让食客们对“下馆子”不再那么热衷。商家那套“经济实惠、方便快捷”的大众化策略,更是与都市吃货对品质的追求背道而驰。

不过,对于大部分应运而生的私厨实验者,工作之余在自家享受料理之乐,还能捎带挣点外快,就是极大的乐趣。

要获得乐趣,前期的辛苦免不了。黑麦掰着手指一五一十地数:从2014年底下决心做私厨,准备了3个多星期,花了快两万;光是盛红白葡萄酒、香槟、茶、咖啡、白水、鸡尾酒等的7种杯子,就得每样准备10个以上。还得研究供货商:三源里菜市场货源齐全,“崔记清真”的牛肉干爽有弹性,最适合做“很嫩很嫩”的咖喱牛腩;71号铺卖的鸡肉,拾掇得干净;蔬菜得算109号铺的新鲜,但有时也难免走遍市场还找不到一根理想的胡萝卜;牛排只能去进口超市买……

最后,带着“逝者不可追”的微妙乡

信任、欣赏

在创建天津“玲食私房菜”的建筑师阮子杰眼中,私厨之乐不只在料理。坐在纯白色的自家餐厅兼客厅里,他对自己亲自操刀的改造成果非常满意。

“2013年的时候想做私厨,又不希望投入特别大——万一后来赔了呢?为了方便,我就确定了整个视觉风格:这屋子不能有别的颜色,只能有白……把墙刷白,地板也是白的,让所有的颜色集中在菜上,这屋子不过是单纯的背景。”

说着说着,戴黑框眼镜、穿黑衬衫、一脸严肃的阮子杰就笑场了:“哈哈,其实我就是强迫症嘛。”

曾留学丹麦、崇尚极简的阮子杰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2012年,以“雨前羽街”为名,他按图索骥地还原了日本美食动画《中华小当家》中的神奇菜肴。由此推出的《小当家料理实验性研究报告》,为他的豆瓣主页迎来4万多关注者。恰好次年“刀工惊人”的母亲退休了。考虑到天津相对单调的餐饮环境,阮子杰觉得,在自家合开私厨餐厅、给妈妈找点事干还是靠谱的。

既然要做,装饰设计就决不能马虎。阮子杰专门定做了两面各不相同的麻布门帘,“客人进门看见门帘上是‘饿’字,吃好出去就看见‘饱’字了”。除了墙面地板,窗帘、桌椅、食器也一律要白,瓶子、杯子就选无色玻璃的。从天花板垂下的黑色吊灯没有灯罩,橘黄色灯光就成了黑白底色上最跳脱的点缀。

如此强调“洁”感的环境,不会对用餐的人形成压力吗?“我就是不想把吃饭做成一件特别随意的事儿,我家也不是特别随意的餐厅,也不允许抽烟喝酒。我希望来的人在吃饭、聊天和其他活动中保有一种紧张感、仪式感,别太放松。我们就乐意这么搞,不喜欢就不用来。”“玲食私房菜”只在周五、周六和周日营业。

从兴趣起家,又刨除了租金、人工等成本,私厨经营者们在“任性”时往往颇有底气。吃与不吃,也不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交易,而成了人与人之间一场关于信任和欣赏的微妙博弈。

从现今预订状况来看,阮子杰母子的尝试反响不错。与许多私厨一样,积极上门的客人绝大部分都是女性。阮子杰自己总结:“有一部分可能是因为我,还有一部分可能就是因为喜欢吃。”而见到“中国小当家”、满足了好奇心的姑娘,评价时也不吝溢美之词。一位食客就在贴吧上写道:“还记得白米饭和被唾液淀粉酶催化水解之后微微带的一点点甜味吗?他家的五彩炒饭吃在嘴里粒粒分明,米粒柔又韧,微微带一点咸,和上述的那一点点若有似无的甜味……非常,非常,非常好吃!

北京姑娘Lisa自言为了找到“做女人的感觉”而开设私厨,租用高档公寓,把自家的用餐环境布置得精致高雅

有饭、有料

“这就是天津和北京的差别了。地区发展不同,心理期待就不同。私厨毕竟不是主流。在大城市,大家——尤其是女孩——就是在意环境、情调、去别人家吃饭那种温馨私密的感觉。所以我们虽然也在杭州、成都做过私厨饭局,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上海,而且男老板的效果最好。”私厨聚合微信平台“有饭”的创始人冯峥总结道。

天津的私厨“玲食”由建筑师阮子杰和他的母亲李女士共同经营,只在周五、六、日开业,五彩炒饭、牛窝骨、压肉等料理的反响不错

曾在丹麦留学的阮子杰将私厨的空间打造成极简风格,墙壁、地板、桌椅和餐具等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

集合了多家私厨餐厅、定时推送私厨饭局宣传的“有饭”,运营一月已有9000多名用户。一些热门私厨品牌,如强调有机食材、云南风味的“石头食堂”,往往一经推送就被迅速预订一空。曾有风投工作经验的冯峥并不急着找私厨经营者们抽取分成,只等粉丝达到10万量级,创建同类APP。

现今最难的是发掘散落在线下各地的私厨创建者们。冯峥曾通过“有饭”号召有志者报名,有近200人呼应。但一个个考察过来,有决心毅力的还是少。“问他几个问题就知道靠不靠谱:怎么学的做饭?是不是常常招待朋友吃饭?以后想开餐厅吗?最要害的是直接问:要不咱们先试一次饭局活动试试看?很多人就会有各种理由推托。”

私厨见得多了,冯峥也看出他们各自的气质特色和运行规律。

比如自嘲是“女汉子”、炸排骨时眼神却很温柔的北京姑娘Lisa,她自言为了找到“做女人的感觉”而开设私厨,不惜专门租住高档公寓,将自家的用餐环境布置得富丽精致。做的虽然是鱼头泡饼、红烧肉一类的家常“硬菜”,却极其强调人工,一道红烧肉就得做上6个钟头。招待的除了朋友食客,也多有生意上的伙伴,定价为人均300元。“她就会把自己的私厨向高端会所方面塑造,又可以给来的客人介绍机会、培养人脉。这也是一种做法。”冯峥评价道。

而参加有机农夫市集的桂林人“石头”,则需要走“做好一道桂林米粉”的单品路线,定价不高,却非常有人气。

“中国人的骨子里就有一个开餐馆的梦,这是民族性的追求。”冯峥头头是道地分析,转眼又满心期待地憧憬:“我自己的话,倒是想让一些私厨的逼格降下来。我就希望花50块钱,去你家吃一次手剁馅、手揉面、手包的饺子,那种家常的感觉。哎,住在大城市又不在家乡,有时就图个这。”

猜你喜欢
黑麦餐厅
TARENTUM萄木餐厅
黑小麦光合特性的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
AMICO BJ餐厅
LUNAR餐厅
城里的怪餐厅
快乐餐厅
脱脂脱蛋白质对黑麦粉理化特性及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
黑麦的历史
“秀色可餐”的虚拟餐厅
意大利美食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