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辞其旧

2015-11-07 05:01本刊编辑部
人物 2015年1期
关键词:死难者克拉玛依乌镇

难辞其旧

写这篇编者的话的时候,是2014年的最后一天,朋友圈这一天批量生产着各种年终总结和感谢,到了晚上,国家领导人也发表了高屋建瓴鼓舞人心的讲话。照例我也应该在这里写一点辞旧迎新的话,但对读者诸君如实以告,我已经不相信,也不愿意敷衍出这么一类文字了。

12月8号,是克拉玛依大火的20周年,我曾经供职的媒体的公号又刊发了一遍我当年写这场大火的报道,这个媒体的新年献词也曾风行一时。8号那天我转发这篇稿件时说:从写下这篇稿子到现在已经8年了,那场大火也过去整整20年了,我们所有的愿望仍然都没有实现。

那场大火夺去了323人的生命。我文中的一个采访对象如今也在北京,她每年的此日总会给克拉玛依老家的朋友打一个电话,问今年有没有官方的纪念,回答照旧是:没有。这个城市也从未为这些死难者建立一个可供凭吊的纪念馆。于是她每年只能在网上给他们献一朵花。对于这323个死难者的家人来说,如果不能让他们以一种公开而有尊严的方式辞其旧痛,那就没有可能让他们迎接新的生活。

2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我和一位创业的好友在他广州的办公室聊创业聊到后半夜。6年来我每次见他都劝他赶紧离开那个没有可能性的纸媒出来创业,而这一次他却在劝我。纸媒式微,貌似任何有点出息的人留在这个行业都会引人投来异样的目光,若是这人还有点傲气不愿意顺从这个行业不足为外人道的潜规则,那就更是连你的同行都觉得不可理解了。我回答他说,《人物》就是一场创业。这不但是说《人物》团队在3年前市场占有率几乎是零的情况下,筚路蓝缕不避劳烦创造出来如今还算不错的发行量及美誉度,同时在纸媒之外,《人物》的新媒体和视频项目从诞生之日起一直就是按创业公司的工作强度自我驱动的。到现在我们可以说,这些新项目无论是内容品质还是赢利能力,我们做得比几乎所有纸媒同行都出色;但越往前走,越是前所未有的艰难。外部的压力,内部的认同,都是只有靠继续发展才能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如何破除纸媒既有的旧思维旧机制旧路径依赖拥抱新的机会,不能辞其旧,便无法迎其新。

朋友的办公室收留了一只被遗弃的小猫,在楼下捡到它时一周不到,断尾。这只在创业公司长大的小猫心很野,也许圣诞那晚受了神启,次日那天它从21楼窗户一跃而下。它奇迹般地幸存,没有内伤,只断了条后腿。目前正养伤,眼睛总瞄着天。

也许它认为自己是只鸟,我想。这让我找到了对某些人的理解路径。这期报道的主人公有很多是想做一只鸟的人,姜文,陈向宏,甚至是庞麦郎。他们做的事说的话我们未必赞同,但是理解,并且以讲述他们故事的方式呈现这种理解。事实上,10年前,我和乌镇的操盘手陈向宏有一场针尖对麦芒的对话,强烈质疑他对于乌镇西栅的拆迁方式,10年后,我理解了他。那场背水一战的拆迁和几年之后他在挣扎中挂冠下海使乌镇有了今天成为东方达沃斯的某种可能性,这也是我今年听到的最好的辞旧迎新的故事。

不久前我因为某个公共事件为一群被围攻的同胞辩护,一时激愤对围攻者说了粗口。如今我理解了他们,对他们来说,辞旧迎新只是形式主义的说辞,他们难辞其“旧”、思维固化、立场褊狭,一孔之见容不得他人僭越,但我要祝贺他们从此一劳永逸地拥有了待在井底做蛙的理由。

2014年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那只从21楼跃向天空的猫。

猜你喜欢
死难者克拉玛依乌镇
克拉玛依胡杨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乌镇
SBS改性克拉玛依沥青的相容性和稳定性机理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再唱克拉玛依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在乌镇做一场戏剧的梦
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