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价值

2015-11-07 05:44李艳利
医药与保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微血管糖化对象

李艳利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价值

李艳利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同时分别选择45例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作为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结果 三组观察对象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HbAlc和FBG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因而可作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临床诊断依据。

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该疾病的诱发原因较为复杂,但通常可分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类,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升高。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生率也逐年提高,但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则相对较差,仅有20%左右的患者能够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同时,糖尿病病情容易反复迁延,且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常见并发症包括神经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等,其中,导致患者发生脏器损伤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微血管病变,所以,对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进行有效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价值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与女性比例为 28∶27,年龄最小者 54 岁,最大者 79 岁,平均(64.5±10.3)岁,全部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结合其体征和临床症状,确诊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同时分别选择45例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作为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其中,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观察对象年龄范围在48岁至73岁之间,平均(60.2±11.5)岁,对照组观察对象年龄范围在46岁至77岁之间,平均(63.3±12.5)岁,由此可见,三组观察对象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第一,眼科临床检查证实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第二,排除尿路感染、尿蛋白大于3.0g/L以及合并肾病的患者;第三,发生对称性感觉障碍等相应的神经系统疾病,且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的神经肌肉病变患者。上述三项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一条即可确诊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1.3 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所用检测设备为挪威Nyco CarderⅡ型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检测仪以及HITACHI-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主要检测项目为FBG和HbAlc。本研究所用试剂包括血精试剂(保定长城临床试剂有限公司生产)以及挪威Nyco Carder II型HbA1c快速定量检测试剂盒。样本采集方法:患者检测前夜禁食,清晨抽取适量空腹静脉血,血清分离30min后送检,HbA1c检测方法为免疫层析法,血糖检测方法为葡萄糖氧化酶法。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分析和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通过X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通过(±s)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和表示,其他数据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如果所得分析结果P<0.05,可以证实两组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观察对象HbAlc和FBG等观察指标结果均明显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观察对象(P<0.05),且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观察对象的HbAlc和FBG等观察指标结果又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对象(P<0.05),三组观察对象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三组观察对象临床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3 讨论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微血管血栓形成、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以及血管增殖等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临床上通常可分为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几类,也是糖尿病患者早起并发症的常见类型,该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全身脏器造成严重损伤,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胁[1],所以,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2]。糖化血红蛋白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检查和诊断治疗,其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于关注。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后,全部血红蛋白所占比重,也是患者预后评定和病情诊断的关键指标[3]。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过程通常速度较慢,且属于一种不可逆转的过程,其所占比例会直接受到血糖水平的营销,所以,能够最为直接地反应患者体内血糖水平[4]。另一方面,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不会受到葡萄糖波动、食物以及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进而直接准确地说明患者以往6-8周的血糖浓度情况,所以,临床上通常将其作为糖尿病并发症和近期血糖改变的主要评定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5]。

[1]朱晓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24):77-78.

[2]宋艳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6):78-79.

[3]罗洁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50-51.

[4]冯德力.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价值[J].当代医学,2012,18(2):54-55.

[5]周建,文锦,刘兰,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评估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7):41-42.

作者单位:456300河南省内黄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R587.2

B

猜你喜欢
微血管糖化对象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绝经后非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