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改刀肉

2015-11-07 05:25孔润常
乡音 2015年4期
关键词:平泉筋道德才

塞北古城河北平泉,有一种传统风味小吃改刀肉。由于制作精细、风味独特,逐渐成为在承德一带广为流传的菜肴。改刀肉以猪肉和竹笋为主料,切成丝翻炒,边炒边加入鸡鸭汤、口蘑汤、酱油、绍兴酒、香油等。待肉丝、笋丝成金黄色后,浇上汁水,盛入盘中。成品改刀肉外形犹如一座金字塔,笋丝柔韧,肉丝筋道,味道鲜美,爽口而不腻。由于平泉改刀肉刀工和烧法独特,所以冬季放在篓子里可以存放一百天以上,即便在夏季的三伏天仍可存放一周,加热后再吃其味如新。

相传,清道光皇帝在位时,吃腻了山珍海味,想换换口味,御膳房御厨精心烹制的菜肴不能引发皇上的食欲。

有一天,主厨师刘德才突然想到,竹笋鲜嫩可口,与猪肉丝相炒,一定美味无比,遂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伙伴们,大家都觉得有道理,便开始试制。开始几次,由于刀口不对,或下料不当,竹笋浸泡不好,肉搭配不得当,炒成的莱色、香、味、形都未摆脱其他同类菜肴的老套子。刘德才反复思考,吸取失败的教训,终于掌握了用肉、竹笋、刀口、调料以及火候的最佳技术,试制出最满意的改刀肉。这道菜肉丝、笋丝浑然一色,入口绵软,口感筋道,味道鲜美,里面既有肉而又嗅不到肉味。看它外表油显得特别大,吃起来却一点也不腻,并且回锅后味美如初,道光皇帝食后,十分满意,给以重赏。由于这道菜用料并不奇特,重在刀功,所以起名为“改刀肉”。

后来,刘德才因年老退休出宫,孤身一人流落到八沟(今平泉县),开了一座小餐馆。由于烹调技艺超群,引来八方顾客,生意十分兴隆。刘师傅在平泉落脚后,随着生意日渐兴隆,先后收了五个徒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76岁的刘德才病逝,临终前再三叮嘱五个徒弟“好好干,不要散伙。”徒弟们牢记师傅遗嘱,同心协力办好饭馆,就是表明大家一起将改刀肉的绝技发扬光大,并请了当地举人任继风用隶书写了匾额。五个徒弟经营有方,改刀肉的美名到处传扬开来。关内外的满蒙贵族和商人路经平泉时,总要到五魁园用餐,临走时还要特意买上些改刀肉馈赠亲友,于是平泉改刀肉的名声大震。许多有钱的商人都慕名到八沟做买卖,以饱口福。以后,师兄弟五人又各收有门徒。就这样代代相传,历尽沧桑,终于使“改刀肉”流传了下来。

猜你喜欢
平泉筋道德才
河北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平泉滑子菇
承德平泉市总工会搭建普惠服务体系联手推进普惠化服务
画家 孙德才
孙德才·美术作品欣赏
平泉市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做实联动监督“后半篇文章”
够筋道
睡不着
重庆小面
躬耕教苑 德才双馨
吴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