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评弹印象》中扬琴的角色

2015-11-08 01:50江秋皛
戏剧之家 2015年22期
关键词:小书三弦扬琴

江秋皛

(江阴市锡剧团 江苏 无锡 214431)

苏州评弹《评弹印象》中扬琴的角色

江秋皛

(江阴市锡剧团 江苏 无锡 214431)

评弹起源于清朝中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极具特色与艺术魅力的曲艺形式。本文对评弹的流派、伴奏等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了乐曲《评弹印象》中扬琴的角色。

评弹;《评弹印象》;扬琴

评弹起源于清朝中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苏州评弹又称“说书”,有两种形式:有弹有唱的叫小书,又叫评弹;无唱只说的叫大书,又叫评话。小书有一个人说的,称单档;最多的有两个人,一男一女,称为双档;偶尔也有三股档。单档是一人一三弦,所有角色均由一人承担。评弹中的角色很多,小姐、丫鬟、书生、老爷、闲杂人等,都用不同的嗓子、不同的腔调进行演绎,故放单档的人通常都掌握很全面的基本功。至于唱的调门,则各有不同,如蒋元仙女单档,她各种调头都唱,甚至连戏曲、地方小曲都能很好地运用,她说的《啼笑姻缘》,又是南腔北调,男女主角的中州韵、将军的山东话、老妈子的常熟话等等,都演绎得惟妙惟肖。而严雪亭先生自创的流派“严调”,又有所不同,自始至终用一个调,书中角色虽多,却演绎得个个到位,说起来不紧不慢,极尽潇洒之能事,听来丝丝入味,尽得听觉之享受。双档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通常为一男一女,男的为上首,女的为小首;也有男双档,如“沈薛调”之创始人沈俭安、薛山卿。“沈薛调”通常用中速偏快演唱,一般为一分钟一百拍左右。“沈薛调”又可区分为“沈调”和“薛调”,“沈调”软糯,“薛调”刚强。至今,评弹中快调的代表仍是“沈薛调”这一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流派。女双档也有,但是较少。

双档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对苏州评弹的唱腔大有推动的蒋月泉先生,他继承周云端先生之唱法后发扬光大,创下了自己的流派——“蒋调”。“蒋调”的唱法极具韵味,其中“慢蒋调”速度较慢,加上蒋月泉先生醇厚而略带沙哑、充满磁性的嗓音,把“蒋调”发挥得淋漓尽致,统治了评弹慢调的大局。后来又有“张调”“仙调”,均是在蒋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无论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还是对景物环境的描绘,“蒋调”都远胜于“沈薛调”。因为情节和情感发挥的需要,又创造了“快蒋调”。“快蒋调”虽快,却和“沈薛调”不同。“沈薛调”板眼均速,“快蒋调”却是弹的速度较快,唱则用散板的形式来进行,很有特色,也具有表演张力。

另有张鉴庭、张鉴国二位先生,也是一对男双档。张鉴庭先生嗓音沙哑,要他唱出极具韵味的“蒋调”那就是天方夜谭了。但张鉴庭先生就是喜欢蒋调,生生地把一种极具韵味的唱腔变成了苍劲有力的唱腔,按现在的说法,可理解为把民歌唱成了摇滚。张鉴国先生的琵琶是评弹界的一个奇迹,琵琶的叮咚之声紧紧地缠绕着苍劲的声音,由此形成了张鉴庭先生自创的“张调”。评弹票友中也不乏嗓音条件不够好的人,于是,“张调”也变成了深受大家喜爱的一种调头。

说到苏州评弹,有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她叫徐丽仙,也是在“蒋调”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调门,叫做“仙调”。之所以用“仙”字来命名此调,是因为此前已有徐云之先生自创的“徐调”。另外,“仙调”确实可以称之为评弹界最美丽的调头。评弹的伴奏很有特点,是不固定的,但徐丽仙先生的“仙调”在演唱过程中,不少过门都是固定的,并根据内容或情感的需要,对过门进行了处理,使其更具有音乐性。故在介绍中国民间曲艺时,美国的哈佛大学就引用了徐丽仙先生的“仙调”作为教材,因为:第一,仙调是典型的评弹;第二,它具有全世界通用的语言——音乐性;第三,它实在是非常美!

评弹中的弹词,即小书。评弹中还有一种形式,叫做评话,即大书。大书通常是一个人说的,小书又叫做单档,但大书却无此种讲法。大书说的内容与小书不同,小书一般是才子佳人,如“珍珠塔”“玉蜻蜓”“西厢记”等;大书说的内容却多是武书,如“七侠五义”“岳传”“杨家将”“英烈”等。因为大书与音乐无关,故于此一笔带过。

下面要讲的是评弹的伴奏,评弹的伴奏是非常有特点的。评弹是宫调式的,所以它的主旋律均以135为主音。通常,在过门进行中,唱便穿插进来了,而伴奏所弹的并非唱的旋律,而是以135为主音的各种旋律,如:

直到唱最后一字,乐器(说书人称之为“家生”)才会跟上去并立即进入过门。第一句是上句,第二句叫落伙,落伙的最后一个字(音)和前面是隔开一拍的,这也是评弹的一个特点。落伙后有一个固定节奏的模式,在“沈薛调”中,这个固定节奏的模式演变出了无数种弹法,令人赏心悦目(下文提及的乐曲《评弹印象》中多次出现此种变化)。这个节奏模式有一个很奇怪的状态,评弹是四分之二拍的,但落伙后一定会出现一个四分之三的节奏,这样才算完成一个上下句,才算完整,才算舒坦,不知是谁发明出来的,已无从考究。

评弹中除了说书外,还有不少“开篇”。“开篇”即是将一个故事或一段心情完整地唱出来的一段弹词,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莺莺操琴”“宝玉夜探”“战长沙”等等都是很著名的“开篇”。“开篇”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评弹是宫调式的,通常结束音却是2,而且很舒服,也完全有终止音的效果,这大概跟锡剧中的簧调相似,宫调式的乐曲,终止音却是6。

评弹是一种用方言表达的曲艺,使用吴语,这样便决定了它的影响范围只在使用吴语的地区,即长江之南至上海以及浙江以北地区。前一阵北方的评书在全国范围内大为流传,其实评弹的表演技巧和对各种角色的演绎比北方评书丰富、有趣很多,但是能听懂吴语的人不多,所以很可惜,评弹没有办法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

讲到评弹的伴奏,应该说是非常奇妙的。三弦和琵琶这两个最好的搭档,在演奏过程中旋律是完全不一样的,搭配起来的效果却非常好听。

下面我要说说《评弹印象》这首乐曲了。这首乐曲由杨元旦先生和王建邦先生共同创作。杨元旦先生和王建邦先生二人都是出生于评弹世家,自小便接受了评弹的种种熏陶。全曲采用了评弹中的快调代表“沈薛调”和慢调代表“蒋调”:“沈薛调”欢快、明朗,在弹奏过程中琵琶的执法最为丰富,推、拉、吟、揉交错使用,使乐曲既俏皮又活泼,好似一个美丽活泼的“小娘鱼”(小姑娘,苏州方言称小娘鱼);“蒋调”则优美、充满韵味,演奏过程中也有不少推、拉、吟、揉的指法,但效果却和“沈薛调”大相径庭,“蒋调”的旋律听起来就像一位风华绰绰、风韵十足的贵夫人。乐曲又结合了一些江南丝竹的元素,使《评弹印象》在充满评弹元素的同时,又非常具有音乐性。

因为《评弹印象》要表现的是江南的苏州评弹,因此乐曲不宜过多,仅几样乐器,琵琶、扬琴、二胡。琵琶当然是主角,二胡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人声,而扬琴则代替了三弦的位置,这中间便产生了一些变数,三弦的音色铿锵,有时带点狡猾和诙谐,相比之下,扬琴就柔和多了。三弦和琵琶像一对夫妻,扬琴和琵琶却更像姐妹。在乐曲中,扬琴演奏的旋律和琵琶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扬琴演奏的是三弦的旋律:

J826

A

1007-0125(2015)11-0067-02

猜你喜欢
小书三弦扬琴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爷爷的三弦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内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师培训班在呼举办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蝴蝶
蝴蝶
朝鲜音乐历史上的三弦与三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