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育国际化评价要素研究

2015-11-08 02:49贾剑方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东道国国际化要素

贾剑方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507)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背景和有关教育国际化的观点

针对广东农垦集团在马来西亚沙巴州和砂捞越州分别购置15万亩和18万亩土地建立海外胶园、在泰国东北部购置土地并成立沙墩有限公司和董里有限公司、与柬埔寨签订投资4.25亿美元于桔井省和蒙多基里省垦荒新植协议等,向东南亚拓展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农垦”为主旨的广东省南亚热带农业职教集团,肩负着向广东农垦跨国机构输送和在东道国当地培养橡胶、剑麻、蔗糖等种植、管理和经营一线从业人员的重任。面对客观现实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这一客观要求,作为广东省南亚热带农业职教集团34个成员单位之一的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职业教育“走出去”作为了学院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并确立了“创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东南亚有影响,具有南亚热带产业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目标。

对此,广东省立项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国际化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但对于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目标,由于职业教育“走出去”这一新情况的出现,需要对以往教育国际化的认识作出重新的解释。自2002年起,为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该院就引进了英国商业与技术委员会HND层次的BTEC项目,开展了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国内的推广,走上了职业教育“国际化”之路。但这只是实现了职业教育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并未涉及职业教育的“输出”问题。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教育合作阶段所形成的教育国际化概念来评价职业教育“输出”,并以此来衡量学院教育国际化水平和目标的实现程度,显然从当前所面临的客观现实来看,已不适时宜,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国际化的概念、评价要素,以考核学院职业教育国际化目标的实现程度。

有关职业教育国际化研究,目前尚十分欠缺。较多的文献集中在对研究性大学的教育国际化。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观点。一是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看作“一种趋势”[1];二是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看作“一个过程”;三是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看作“一个标志”;四是将高等教育国际化视为“一个目的”;五是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看作是“一个综合体”。龚放还对这一综合体进行了进一步地阐述:教育的国际化是一种现象、一种趋势,一种理念、一种价值,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一个过程、一种状态[2]。但人们对教育国际化的深化研究,往往多集中在标准、尺度和状态方面,集中在教育国际化评价要素、指标和权重方面。认为这些才是怎样才能算得上国际化、能够清晰描述国际化的最核心内容。

二、教育国际化评价要素的研究状况

2005至2008年间,笔者参与了华南师范大学王国健校长主持的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东高校中外合资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课题组在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院校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国际化观念与规划、国际化机构设置、学生结构国际化、教师结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科研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7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见表1)[3]。该文由李盛兵教授执笔,为方便起见称之为《李标》。

在此基础上,广东省教育厅于2009年出台了《广东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简称《广标》),并于2010年在全省高等院校中开展国际化评价试点(见表2)。

2009年,由中山大学牵头,联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同组成的课题组,在对北京、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南地区33所大学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简称《中标》,见表 3)[4]。

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虽然《广标》和《中标》都关注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战略规划(战略)、组织机构(组织)、人员构成(师资的海外背景)、人员交流(人员的国际性流动)、教学设施(基础条件)、成果交流(国际/港澳台科研合作)等方面国际化水平,但是三者的一级、二级构成要素和观察的角度差异很大,而且相近要素的权重差异也很大。如,《广标》的“理念与战略”和“组织与制度”权重值为27%,而《中标》的“战略规划与组织机构”权重值为10%,前者是后者的2.7倍,《李标》介于中间为15%;《中标》的“人员构成与交流”权重值为40%,《李标》最高,为45%,而《广标》的“人员的国际性流动权重值为8%,前者是后者的5倍以上。而且,从当时的被调查对象来看,客观上并不存在也未考虑境外办学的因素。显然,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权重尚不能成为人们评价教育国际化凭借的一致性依据。至少,在要素构成达成共识之前,权重尚不具有较大的权威性。

表1 大学国际化评价体系表

表2 广东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试行)

表3 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

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和评价要素的逻辑分析

李盛兵指出,教育的国际化包括 “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5]。没有“走出去”的国际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也不可能完全实现高等教职业教育的国际化[6]。在我国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被别人化”的实践与探索不少,但我们去“化别人”的经验和条件尚十分缺乏。而以往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高等院校“引进来”这一中外教育合作办学项目调查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当时并不存在高等教育境外办学这一客观实在,因而,其调查结果也无法包含这一因素。但是,随着跨国企业的发展和校企合作与职教集团的形成,首先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走出去”的客观要求。

1.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往往由经济发展而引发

职业教育,自产生那天起它就区别于以人的需要而驱动的自由教育,而是经济生活领域所驱动的教育类别。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同样如此。广东农垦的跨国经营,引发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思考与践行。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逻辑关系来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经济全球化对当地经济的推动。对此,已有人指出: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当地生产、销售以及相应的管理与服务的国际化,而对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人才的国际化要求,推动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6]。换句话说,教育国际化的动力主要不是在职业教育内部自发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2.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输出应着眼于东道国经济的发展

一般而言,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建立生产基地时,高级管理人才往往要由母国公司派出,而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工作人员,则原则上应在东道国就地培养、雇用。但这种教育输出显然仍然是被动的,是仅仅站在满足跨国公司对人才需求这一狭隘、短视基础上的,也必将会是短命的。因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输出,除满足跨国企业的需要之外,还应考虑结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接地气”。否则,职业教育国际化输出将失去根基和动力。

在区域性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上,区域性是基础,同时也是目的,而国际化只是手段、是机遇。因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不应仅站在满足跨国企业当下(如,广东农垦东南亚亚热带作物种植、经营)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着眼于东道国经济发展和整个人才市场需求这个基础,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这是职业教育国际化输出能够长期立足之根本。

3.职业教育国际化输出应着眼于全球对人才的要求

如果站在职业教育输出长期立足于东道国的角度来看,其目光理应着眼于东道国的经济市场和教育市场,为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但站在更高的视野之上看问题,对东道国的教育输出,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狭义的“双边”性国际化,而不是广义的多边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广义的教育国际化,必然是以面向全球人才需求作为教育输出的终极目的。退一步讲,即使站在跨国公司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审视,在经济全球化的状况下,跨国公司除生产环节外,其销售环节、服务环节也是散布世界各地的。因而,着眼于全球来思考职业教育国际化输出,既是职业教育输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职业教育在面对这种机遇时,必须珍视和完成在这种形势所迫的“被动”国际化过程中由“被化”到“施化”、由“自发”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4.职业教育国际化评价的构成要素

职业教育是否实现了教育的国际化,从哪些角度审视可以说明职业教育国际化目标的实现或实现程度,这需要构建评价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要素构成。由于职业教育的“走出去”还只是当前形势的所迫而非既成的事实,因而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要素构成暂且只能做一逻辑上的推演。依据前者的诸多研究,众多学者并非认同将教育的国际化仅仅看作是趋势、观念、过程层面的认识,而越来越多地去从一种标准、尺度和状态的结果层面去思考。在这种观念下,“引进来”仅仅被视为“中外合作项目”,是学习、消化国外先进教育的方式和阶段,尚不能被称之为“化”。而国际“化”则反映了教育状体状况的程度、等级、水平,是通行于国际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从观念、战略、政策与措施、支撑体系到项目与成效的系统整体。之所以称之为系统整体,是基于“状态”(即成效反映)是一系列因素的结果,是假设观念作用于战略、政策措施、支撑体系,战略作用于政策措施、支撑体系,政策措施作用于支撑体系,最后呈现出一种效果状态的逻辑推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观念是结果之源。沿着这一逻辑思路,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评价要素应包括如下内容 (见表4)。并呼吁职教界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国际化评价要素的构建,在形成共识的情况下,进一步展开要素权重的研究。

表4 教育国际化评价的构成要素

[1]杨邦荣,王燕.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访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J].中国高等教育,2001(7):36.

[2]龚放.大学的国际化与民族特色——海峡两岸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J].中国农业教育,2000(l):20.

[3]李盛兵.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113-116.

[4]陈昌贵,曾满超,文东茅,等.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调查及评估指标构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130.

[5]李盛兵.“走出去”——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1(12):93.

[6]普女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2:14.

猜你喜欢
东道国国际化要素
聚焦港口国际化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