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留守老人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研究综述

2015-11-09 09:56
科技视界 2015年31期
关键词:界定老年人体育

王 洋 陈 辉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0 引言

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的是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健康作为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为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国家于2011 年重新制定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鼓励人们参与健身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指数及生活幸福指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仅仅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主要标志,还是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发展全民健身已经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1 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研究

生活方式原属于日常用语,19 世纪开始作为学术用语出现,19 世纪中叶,生活方式开始作为学术概念出现在著作中,到20 世纪,生活方式的研究先后在西方各国兴起。在20 世纪60 年代初期,生活方式正式被纳入科学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众多生活方式相关定义,得出生活方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模式,通过社会的发展客观变化为一定经济基础条件下所反映的民族、社会阶级、社会群体所有特征的总和。

体育生活方式属于生活方式概念的衍生。首次出现在1994 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的“健康促进与体育”的国际会议上。会议上专家普遍认为虽然个人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及家庭,但政府必须创造一个完整的社会环境,使公民形成和保持体育的生活方式(Physically active lifestyles)。大会还督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发展作为公共健康和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了“体育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石”等7 项主要任务[1]。1995 年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召开了国际体育科学研讨会,会上日本学者佐伯聪夫(Saek I,T)在谈到21 世纪日本大众体育时,他指出21 世纪体育应该作为一种文化的生活方式存在,即体育生活方式。明确提出了体育生活方式(Sport Life Style)这一概念[2]。体育生活方式这一定义的提出,为现代社会体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体育生活方式符合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针对“体育生活方式”,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定义,以下是部分学者对体育生活方式给予的界定。

苗大培在体育、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界定,他认为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这样的体育生活方式应该是一种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3]。

张玉秀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将体育生活方式界定为广义的体育生活方式与狭义的体育生活方式。广义的体育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及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体育活动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而狭义的体育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的日常体育实践行为特征及其表现形式[6]。

王娟对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专门的研究,最终界定体育生活方式为: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人们根据主观愿望,用可获得的体育资源来满足自身维持和发展需要的体育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7]。如此界定强调了社会背景及资源条件对发展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

综合以上几位学者给出的界定可以发现其界定主要分为两类狭义概念与广义概念。狭义概念单指表面行为,而广义概念上就包括了活动形成的背景以及活动体现的形式,这种活动本身包含生活方式的全部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生活方式就是一个种群高度发展所产生的一种有利于健康生活的一种生活形式。

2 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前有关体育生活方式现状的研究,地域性很强,大学数学者从制约因素以及发展相应对策来做主要调查及制定相关研究。发现体育场地设施匮乏、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薄弱、体育科学指导不足等已经成为制约体育发展的几大主要因素。

其中,经济条件是制约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君在《北京市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提到农村体育发展缺少资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组织经费来源变焦单一,仅仅依靠财政支出远远不能满足修建体育场地设施、配置体育器材和开展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需求[8]。另外,民众体育意识薄弱是制约体育生活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育参与是人们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要行为,往往因为民众缺乏参与正确的动机和兴趣使体育运动成为一中习惯,继而无法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过上了高度自动化的生活,接踵而来的是“现代文明疾病”的产生。这类疾病大多是因为长期缺乏体育锻炼所致,因此,养成体育生活方式对提供公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研究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几乎渗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体育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多种功能与属性。为了解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吴凤起在《论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中主要论述了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与人的生命质量关系密切,与现代人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休戚相关的特殊生活方式。体育生活作为恢复人的本质与体现人的价值的生活活动及社会实践,意味着是一种人性的解放[9]。

马连鹏提出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的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生活方式理论与现代体育理论,指出了提高生命质量是提高生质量的核心,为现代人在体育活动中实现“健康”的目的而在社会学领域开拓了新的视野,利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手段,便可以从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方面着手解决健康问题[10]。

不难看出,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不仅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还能满足人机体需要和精神享受。

4 留守老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留守老人作为一特殊群体,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对留守老人没有统一的界定,较常见的定义是指因子女长期(半年以上)离开户籍所在地进入城镇务工从事经商或生产活动而在家留守的老人。同时,还发现有不少学者把留守老人等同为空巢老人,对于这样一种现象学术界颇有争议。留守老人与空巢老人本质上极为相似,都具有子女不在身边、年老的特性,因此,学者们在研究时会根据研究需要给予适合的界定。如王学芳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建构探析》一文中就将留守老人界定为子女长期外出流动时留守在户籍地区60 岁以上(或65 岁以上)的老年人[11]。此界定给留守老人在年龄做了一个明确的规定,使概念更具体更明确。然而,黄强却在界定过程中提出如果家中男子外出务工,留下妇女及孩子,老人收到照料有限,生活受到了一定影响[12],也属于这一群体。所以他定义的农村留守老人是指子女外出经商或务工不在老人身边,留守老人是生活照料受影响且具有老年人特征的一类群体。

以上是部分学者对留守老人定义的研究,他们选择不同的维度进行界定,通过归纳总结发现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维度:老人年龄、子女外出情况、外出持续时间、老人是否有人照料。综合众家之长,综上所述可将将留守老人定义为:年龄在60 岁以上,家中男子外出工作,且无时间去照料的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统称。

随着人们对留守老人关注的增多,对其体育生活方式、身心健康等研究也与日俱增。辛利和周毅认为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具有活动频繁、时间较长、持之以恒、群体亲合力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活动项目多样、活动场所固定、体育活动动机多样化等特点。他们还认为随着老年人体育人口的扩大化,文体活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老年体育将趋于科学化,这有望将“运动处方”的锻炼方式在老年人中得以实现,同时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13]。

莫再美与何卫东对广西城市老年人体育活动形式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较为广泛且灵活,主要与朋友和同事一起、个人锻炼与家人一起,偏重于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社会交际等方面[14]。他们还发现广西城市老年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同时对心理、精神和情绪状态有一个良好的调节作用。对于这一点,在刘从梅的研究中得到证实,他通过对安徽省凤阳县城三所院校退休教职工进行体育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途径,是老年人科学健身、预防与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的有效途径[15]。一种良好的情绪能够减少疾病发生,延缓衰老,使老人健康长寿。刘洋波《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中也表明城市老年人的体育生活方式对其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即体育生活方式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评分越高[16]。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年人在年龄过渡阶段,保持日常体育锻炼可以相应提高生活质量。

5 小结

通过查阅众多文献,可以发现对留守老人的研究有许多,有关留守老人体育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的研究也有大量学术探讨,但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老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少数民族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交通往往不太便利,当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再加上如今严峻的经济形势,大多数家庭选择弃农务工,纷纷南下北上讨生活。而这些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家庭,老年人和儿童就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留守。留守中的老年人,在照顾自己生活的同时还兼顾抚养儿童的重任,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体育锻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此类研究的开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现状的了解与分析,探寻一种适合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的体育生活方式,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1]Bulletin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Z].1995:135-136.

[2]Saek i,T.Sport Innovation towards a Mature Society[C].Images of Sport in the World.75th Anniversary of the German Sport University Cologne.1995:99-143.

[3]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03:6-8.

[6]张玉秀.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的界定及其研究状况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3-16.

[7]王娟.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界定[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3:216.

[8]成君,赵冬,曾哲淳等.北京市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5):517-518.

[9]吴凤起,孙新荣.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1,05:9-11.

[10]马连鹏..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与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4,01:47-49.

[11]王学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建构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2]黄强,农村留守老人生存质量状况剖析——基于对四川省宣汉县毛坝镇的调查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6:112-115.

[13]辛利,周毅.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2001(3).

[14]莫再美,何卫东.广西城市老年人休闲体育行为研究[N].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5).

[15]刘从梅.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N].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

[16]刘洋波.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3,20:78-79.

猜你喜欢
界定老年人体育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