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味是素养——读《老子》之三点认识

2015-11-11 13:17杨治钊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10期
关键词:老子万物财富

□ 杨治钊

细读与品味《老子》一书,受益颇深。老子所开启的众妙之门,闪烁着智慧之光,对人的思维方式、处世方略、人生修养,皆产生深远影响;所倡导的水的秉性、善待贫贱、知止不殆等辩证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人生素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心理状态,选择行动方案,豁达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问题。

水的秉性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老子认为,至善者犹如水那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处于卑下之地,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成为百谷之王,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处在下游的位置。一切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比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渗透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它。

水的秉性,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可见水之属性,能高能低,能动能静,能热能冷。正因为如此,一个有德行、操守、素养之人,就要像水的秉性那样。

善待贫贱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是《老子》所说的一句话。即使满屋子的金银财富,也不能长久保持。这说出了贫富无常之哲理。贫穷与富贵,可以相互转换,盛极而衰,衰极而盛。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走向反面。

以一双饱经风霜的慧眼,老子警示我们,处富想穷,居安思危。在享受荣华富贵之时,就应当想到过去贫穷之模样,就应当想起财富积累之难处,就应当想到再多的财富、再多的家产,在一霎间倾家荡产,也是很容易之事。不仅要反思过往之得失,更要防范将来之隐患。曾经处过卑下之地位,才知道居高位之险境;曾经到过黑暗之地界,才知道光明之处太暴露。

接着,老子又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个人占有的财富过多,就会骄奢淫逸。而骄奢淫逸,往往会为自己招来灾难。对于财富的来源,不外乎三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人一出生就在富贵人家;一种是有的人凭投机而发财;一种是有的人靠打拼致富。前两种为富贵来得轻而易举而骄傲,后一种为富贵来得艰苦卓绝而骄傲。殊不知,富贵而自满,盲目骄傲,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就注定要走向事物的反面。

显而易见,在金玉与富贵中,包含着贫穷和灾祸。越是富贵,越要宽厚,善待贫贱之人;越是富贵,越要隐晦,善处日常之事。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只要从衰败、危害、结束之处着想,就不会产生贪恋之心;贫困潦倒,艰难困苦,只要从荆棘、坎坷、起处问由来,就不会产生怨恨之念。

喻 梁/图

知止不殆

读老子《道德经》一书,有一段话值得品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意是说,名誉和生命,哪个重要?生命和财产,哪个宝贵?获得和失去,哪个有危害?太吝啬了最终必然破费更多,囤积财富越多,必然失去财富更多。所以,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此,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九分则满,十分则溢”,满足于九分的程度,不必追求十分完美,否则,就会招至不幸,灾难就会降临,甚至失去身家性命。从这个观点出发,老子在唤醒世人,要珍惜生命,爱惜身体,因为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故此,无论做什么,对于任何事物,过分吝啬必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过分追求名利地位可能要付出惨重代价,过多地聚财敛物必然没有好的下场。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不能过于贪求,不要为名利得失而奴役自己。正如“万事满至十分,其上无以复加,忧患之本也”。因此,“名不动志,利不动心”,绝对不会招来屈辱;心胸开阔,知道“退一步法,让三分功”,必然心安理得,从容安泰,生活幸福,直到永久。□

猜你喜欢
老子万物财富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智者老子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
吃苦也是一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