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木刻运动的代表

2015-11-12 11:24林阳
连环画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民美术出版社木刻版画

林阳

力群,1933年与曹白等同学组织“木铃木刻研究会”,同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6年10月,在上海与江丰、新波等组织“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成立“上海木刻作者协会”。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六队”。1938年初,在郭沫若领导下的军委第三厅美术科任少校科员。1940年初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艺术院美术系任教员。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到晋绥边区工作,任文联美术部部长兼《晋绥人民画报》主编。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后到太原工作,任山西省文联副主任、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调北京工作,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1955年,调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美术》月刊副主编、《版画》杂志主编。木刻《鲁迅像》被日本选入《世界美术全集》,套色木刻《太行山风景》《春夜》《瓜叶菊》等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力群木刻选》《力群版画选集》《力群美术论文集》《木刻讲座》等多种著作。曾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文联名誉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2003年获得中国文化部造型艺术成就奖,同年获得“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

1912年,郝力群生于山西灵石郝家掌村。力群的二祖父是位农民画家,在家里挂着他画的梅兰竹菊。力群从小耳濡目染,喜爱上绘画,照着《芥子园画谱》画画,居然有人向他求画。

1927年,力群考入了太原成成中学,图画老师曾经留学日本,他开始教力群写生。力群如饥似渴地学画画,还迷上了没见过面的丰子恺先生。他读过丰子恺翻译的《西洋画派十二讲》《西洋名画巡礼》等书。

1931年,十九岁的力群准备报考美术学校,他中学同学的哥哥阎丽川(后来成为美术史家),当时正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画。阎丽川让同学郭乾德辅导力群。一个多月后,力群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二年级插班生,学习水彩和油画,曾师从潘天寿、李苦禅先生。

1933年,与曹白等同学组织成立“木铃木刻研究会”。杭州方言中,把傻瓜叫“阿木铃”,他们以此命名,表示自己的执着。第一本《木铃木展》画册中说:“以木造铃,明知是敲不响的东西,但在最低的限度上,我们希望它总有铮铮作巨鸣之一日。”同年力群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投身左翼文化运动。在《木铃木刻集》二集的《写在刊前》的序文中,他曾这样说:“许多人说,现在艺术家的任务,不是尽在色和形的抽象上面用功夫,重要的是使艺术的内容接近于大众,才是艺术自身的生命。不错,艺术的创作,是不能离开大众的。我们虽然尚未能把握到艺术的任务,可是对艺术的使命当尽我们的所能,来尽力经营。”这段话正是力群的艺术观点。

他创作的木刻《病》《拾垃圾的孩子们》等作品描述人民的苦难,不久,力群因为创作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被投入监狱,坐牢一年,直到1935年才被放出来。

出狱不久,力群去了上海。在上海期间,他创作了木刻《三个受难的青年》。1935年回到太原,又创作了《采叶》《流民》等作品,并托同学曹白寄给鲁迅先生,先生看后非常赞赏。

1936年10月,力群与江丰、野夫、新波等人组织“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力群与曹白一起为鲁迅画遗像。11月与江丰、野夫、新波等人一起组织上海木刻作者协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在上海柯达公司任职的力群参加由戏剧家李实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六队”,到浙江嘉兴、吴兴一带,积极投身到抗日宣传工作中。

1938年,力群在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郭沫若领导下的第三厅艺术处美术科工作,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力群任主席,并负责出版《抗战木刻选集》《全国木刻选集》。

同年,力群参加“抗敌演剧队第三队”,赴陕西、山西抗战前线演出。1939年,他受邀赴陕西宜川第二战区“民族革命艺术院”,任美术系主任。

1940年,力群辗转来到延安,在鲁迅文学艺术院美术系任教员。

力群在延安时期,创作了《听报告》《帮助抗属锄草》《伐木》《丰衣足食图》《帮助群众修理纺车》等大量木刻作品,反映了延安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生活的情景。《送马》则表现晋绥边区军民同心协力进行抗战的场面。此时,还创作了代表作《饮》。《饮》造型准确,画面中农民饱满的肌肉,饮水的动感,表现了东方英雄的美,是一幅拥有象征意味的作品,这幅作品后来被英国博物馆收藏。

1941年,“鲁艺”成立了文艺俱乐部,华君武在俱乐部负责美术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力群举办了个人木刻作品展览会,展出力群各个时期的作品二三十幅。诗人艾青观看了当时的展览会,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赞扬力群说:“这许多新作很明显地是作者在探求新的道路的一些可贵的努力。它们截然地表明了和他的旧作之间的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不只是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却也是创作意欲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使他的新作成了艺术创作路程上的一个主要的迈进。”同年,力群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力群在延安生活了六年。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他携妻儿来到晋绥边区,担任《晋绥人民画报》主编。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他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中国文联委员。当年冬天调入太原,筹建山西省文联,担任副主任,创办《山西画报》并任主编。

1953年,力群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同年,他的夫人杜萍也调到人民美术资料室工作。1955年夏,力群调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成员、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美术》杂志副主编,《版画》杂志主编等职。1966年,他和夫人一起调到山西,在文联工作。“文革”开始后,力群要求回老家当农民。1970年,力群回到了灵石县郝家掌村老家,他带领农民在山间种树,七年中,和群众一共种了一万多株杨树。1977年,力群平反,调到太原担任山西画院院长。

力群做事情非常认真,一丝不苟,这从他的木刻就可以看出。第一次做编辑工作,业务不熟悉,所以他的审稿速度很慢,加上当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文字编辑素质并不很高,萨空了就曾说过这个问题,因此,力群要做许多文案编辑的工作。今天我们回看1953年到1955年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物,质量还是挺高的,这应该与力群的工作分不开。但他经常是书稿摞了一堆,看不过来。当时,力群的兴趣点还在创作上面。一次,邵宇让他带队下乡体验生活,他很感激邵宇。后来,他对介绍他到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王朝闻说,他每天只能看很少的文字量,做不了编辑。王朝闻听后,表示理解。

1955年夏,力群调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成员、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美术》杂志副主编,《版画》杂志主编等职。力群在《我的艺术生涯》“结束语”中说:“我这一生,随着祖国的命运,真是灾难重重,算很不幸的,但又是很幸福的,因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能像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了的如此坎坷复杂的社会生活。”

虽然他离开了人民美术出版社,但在这之后不久,他编写了一些关于木刻的书。1956年,他编写的《日本木刻选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56年起,他在《连环画报》上逐期发表《木刻讲座》,后结集出版。1957年、1958年又编了《新木刻画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版画选集》《第二届全国版画展览会作品选集》。他写了二十五篇有关美术的文章,1958年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结集出版了《力群美术论文选集》。1959年出版了《苏联名画欣赏》。这应该是他渐渐熟悉编辑出版业务之后的一种厚积薄发吧。

1980年,力群在北京举办《力群版画展览》。诗人艾青再一次参观展览。艾青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这次所展出的作品,题材更多样了,接触的生活面也更宽了,在形式上也更多地吸收我国民族和民间美术传统的表现方法,已逐渐地形成了简洁、明快、富有抒情色彩的风格。而这也正是我在多年前所赞赏他的艺术中的装饰美。”

力群的木刻创作内容逐渐清新抒情,如《百合花》《瓜叶菊》《山葡萄》《石竹花》《林间》等,艾青说,“看了他的这些作品,像读一首首抒情的小诗,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鲁迅是中国现代版画家的引路人,他自己大量收藏世界著名版画,并引导青年木刻家拿起刻刀,以刀为笔,创作反映民间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力群是鲁迅的崇拜者,他多次通过同学曹白给鲁迅画像和写信,受到鲁迅的关注。《鲁迅像》是力群寄给鲁迅,发表在上海《作家》月刊上。《鲁迅像》按照鲁迅的照片创作,这幅作品后来被日本选入他们的《世界美术全集》。

但他第一次见到鲁迅,竟是给鲁迅画遗像。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力群和同学曹白去给鲁迅画遗像。力群回忆说:“一床被子覆盖着他(鲁迅)安详的遗体。过去从照片上看到的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锐利的目光,现在掩盖在深闭的眼帘之下,那熟悉的浓重的黑胡须增添了消瘦了的面容的慈祥感。”力群“含着眼泪用颤抖的手画了四幅鲁迅的先生遗容的速写”。

当日的上海各报除了以显著的位置报道了鲁迅去世的新闻外,也报道了“木刻家力群赶往画像”的消息,许多报纸转载了力群发表在《作家》月刊上的《鲁迅像》。

《饮》是力群版画另一幅代表作。《饮》所表现是延安农民劳动间歇中饮水的瞬间,主要通过刻画农民双手抱着瓦罐仰脖喝水的动作。画面中农民肌肉饱满,充满动势的美,是一幅拥有象征意味的作品。黄永玉评价说:“那手,像西斯庭天顶上《创世纪》那两只接应的手令人难忘。”这幅作品后来被英国博物馆收藏。

《林间》创作于1980年,是力群晚年木刻创作的一个高峰。他是用一把圆口刀完成的,以老道的技法经营画面,以娴熟的刀法表现两只跃起的松鼠,其生动喜悦跃然纸上,尤其是松鼠那松软肥大的尾巴给人很强的愉悦感。松鼠是力群喜爱的小动物,他在家里养了松鼠,常常观察松鼠的动态。据说,当他作草图时,还征求了小女儿的意见。《林间》展出后,引起读者的共鸣,获得广泛好评。

201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十年庆典,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五个展览,其中有人民美术出版社职工书画展。我们邀请人民美术出版社退休老艺术家,包括曾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过的艺术家参展,力群先生也是我们邀请的重点。力群先生提供的作品正是《林间》。我让编辑捎话给他,可不可以将这幅作品捐给人民美术出版社,老人家欣然答应。那年8月《林间》如期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让许多观众流连忘返。年底,我去他在昌平的家里看他,他已经九十九岁了,但头脑清楚,对当年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工作记忆犹新,讲了许多当年的故事。他还说,当年,做事情过于认真,每天看不了多少稿子,为此,常常积压了许多稿子。后来,王朝闻得知后说:看不了稿子,怎么能在出版社工作。于是将他调到中国美术家协会。

力群的版画作品不仅在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潮流中独树一帜,同时也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套色木刻《瓜叶菊》存于南斯拉夫博物馆,《林间》被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他的木刻作品曾先后在苏联、法国、美国等五十多个国家展出。因为力群在版画事业上的贡献,1988年,“日中艺术交流中心”向他颁发“贡献金奖”,199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向他颁发了“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199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力群“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2003年,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向其颁发“金彩奖成就奖”,同年,中国文化部授予力群“造型艺术成就奖”。

猜你喜欢
人民美术出版社木刻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津门画派画家作品
初次在外过夜
长征(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