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经络 学好五劳七伤往后瞧

2015-11-13 13:46崔建
健身气功 2015年5期
关键词:经脉脏腑交会

崔建

什么叫“五劳七伤”?“五劳七伤往后瞧”中为什么要强调往后瞧?《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为什么上病可以下取,下病可以上取,头病可以取足,腰病可以取?认识、了解这些问题对学好健身气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拟从中医学角度对经络知识和“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功法动作进行深入研究,阐述其作用原理和功法要领,为健身气功的学习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一、认识经络

经络及其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是气功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中医学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网络。经是指经脉,络是指络脉,人体通过经络系统有规律而复杂的交会,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和谐有序、正常进行。

经络包括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经脉为纵行的主干线,络脉为经脉的分支网络。经脉部分可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部分。根据阴阳学说的演绎,把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两大类,即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瞧),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手少阳三瞧经(属三瞧络心包),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奇经八脉由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组成,其中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各有本经所属穴位;其余冲、带、跷、维六脉的穴位均见于以上各经。冲脉行于腹部第一侧线,交会足少阴经穴;带脉横行腰部,交会足少阳经穴;阳跷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交会足太阳等经穴;阴跷行于下肢内侧及眼,交会于足少阴经穴;阳维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交会足太阳等经及督脉穴;阴维行于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和颈部,交会足少阴等经及任脉穴。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络脉部分由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别出的走表里的经脉,加上任、督两脉各分出的一支别络和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脉)、孙络(别络之分支)、浮络(孙络之浮在肌表者)组成。络脉连属组织部分包括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络脉与经脉组成一个密布周身,通达上下,渗贯表里的网络,把脏、腑、肌肉、四肢、九窍、骨骸、皮毛所有组织器官联缀成一个统一整体。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经络的生理功能作用主要来自于经络内的经气。经气除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组织、通行气血外,还有濡养脏腑、感应传导、维持和调节机体平衡的作用。正如《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那么经气是如何运行的呢?《灵枢·脉度》篇指出:“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这说明经气是不断运动,流行不止的,在人体内有规律地周行全身。以十二经来说,其经气的循行走向规律可概括为:“手之三阴,以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经络学说认为,通过针灸、按摩推拿或适当的动作导引,能够起到调节经气,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和脏腑,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等作用。可见“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的作用原理就是通过经络的上下、内外关系来调节经气的作用结果。

由此可见,经络如同江河湖泊一样,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担负着输送、调节人体周身气血、濡养脏腑、筋骨、皮毛,传递信息,抵抗病邪等工作,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功法内涵解读

“五劳七伤”,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人们经常用“五劳七伤”来形容人身体虚弱多病。其实,“五劳七伤”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形成因素也包含着多个方面。例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的“久视伤血”。肝藏血,开窍于目,由于肝脏的经脉联系于目,人的视力又有赖于肝气疏泻和肝血濡养,因此,眼睛过度疲劳会伤肝,进而影响血的调节,所以有“久视伤血”之说),久卧伤气(是指人长时间卧床,会导致精神昏沉、萎靡不振,引起气的散内,得不到凝聚,久之则气散,无力化神,则人更是萎靡不振,神疲乏力,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由于人体呈坐姿时,身体肌肉要保持一定的张力以维持身体的平衡,长时间坐着不动,则颈、腰等局部肌肉必然会疲劳、损伤。再者,人体呈坐姿时,由于体位关系,其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得不到改善,影响肌肉等组织的代谢活动,长此以往,肌肉的功能便会出现退化,所以说“久坐伤肉”),久立伤骨(是指人长时间站立不动,人体骨骼会因长时间支撑身体而劳损,引起骨或骨关节的发育畸形和活动障碍),久行伤筋(由于人的行走主要有赖于筋肉对骨骼的拉动,如长时间行走,必然使下肢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筋膜等软组织因疲劳而受伤或劳损,这也是为什么人走路多了会酸痛疲劳的原因),是谓五劳所伤。”“五劳”有时还指人的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五种劳伤,而这“五劳”与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有着密切的关系。“七伤”是指因为“七情”太过而造成脏腑损伤和疾病的说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由于七情致病直接伤及脏腑,故又称“内伤七情”。再有另一种说法是《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提到的“一曰大饱伤脾……二曰大怒气逆伤肝……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四曰形寒、寒饮伤肺……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六曰风雨寒暑伤形……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由此观之,“五劳七伤”应理解为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较为恰当。

那么为什么五劳七伤要强调往后瞧呢?

综观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功法动作及要领要求,首先可发现,往后瞧的转头动作能使脊柱两侧的肌肉得到舒、缩运动,可有效刺激颈部大椎穴及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心、肝、脾、肺、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俞穴;其次是往后瞧的转头动作配合两臂向外充分旋转,能使脊柱微微成反弓活动,及使胸腹向上伸展,牵拉胸腔、腹腔内的脏腑。而由经络知识可知,这样动作能有效刺激身前的任脉、冲脉、身后的督脉和环绕于腰腹的带脉。由此可见,通过本式动作导引,使奇经八脉不断受到松与紧的交替刺激,进而起到调节十二经脉及周身阴阳作用,从而调和脏腑器官的气血运行,起到防治“五劳七伤”的目的。

三、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动作要领和体悟方法

《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中表明: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方法是两腿徐缓挺膝伸直;同时,两臂伸直,掌心向后,指尖向下,目视前方。然后两臂充分外旋,掌心向外;头向左后转,动作略停;目视左斜后方。接着,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缓缓下降;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两臂内旋按于髋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前方。右势动作与左式相同,唯方向相反。本式一左一右为1遍,共做3遍。

综观其动作方法,如何去体悟其动作要领呢?根据经络知识,以及本人练功体会和教学心得,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来体悟:

1、头向上领,肩向下沉

头向上领,肩向下沉是做好本式动作最基本要领。只有头向上领,肩向下松沉,才能使脊柱中正,对拉拨长,颈椎和手臂的旋转充分、到位,才能更有效对经过颈椎的经络产生牵拉刺激,调节经气活动,起到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健身效果。

2、一正四平,起止轻灵

一正四平,起止轻灵是顺利完成本式动作的基础。一正是指立身要中正,整条脊柱要正直;四平是指两耳要成水平、两肩要成水平、两胯要成水平、两脚要成水平。起止轻灵是指整个动作过程用意不用力,动作轻松,旋转自然。只有做到一正四平,才能使头部轻松、灵活,旋转自然、准确、到位、舒适,起到高质量的锻炼效果。

3、转头旋臂不转体,内外相合意气随

本式定势动作要求两臂随膝关节伸展而伸直,然后两臂外旋,掌心向外,头部向后方转动,双目尽量注视斜后方。要完成好这一动,要求在转头同时旋臂,但不转动身体,身体只做轻微的上下升降运动;同时还要注意意念与动作的配合,在旋臂的同时意在刺激手三阴三阳经,后瞧转动颈部意在大椎,转肩意在内气从丹田上升至胸,劲达脊背及手掌指,蹲身时意在气沉丹田。这样才能使外形导引动作的升降开合与内气的升降出入相一致,内外相合,意气相随,达到通行血脉,濡养脏腑的锻炼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经络在人体生命及练气养生保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经络及其学说不但是中医,而且也是健身气功功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学习和认识经络知识,了解经络的功能作用和规律,对学好和教好健身气功,提高锻炼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经脉脏腑交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试论经脉的气与针刺取气
中国最早的人体经脉漆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