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岁月 每想每芬芳
——读黄增的诗

2015-11-14 18:20赵金钟
湛江文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金钟芬芳儿女

※ 赵金钟

远逝的岁月 每想每芬芳

——读黄增的诗

※ 赵金钟

每个人都会经历几段“难忘”的岁月。而这些岁月断片或如暖春滋润着心田,或如严冬啃噬着肌肤,其状往往各具其趣。然而,当它们穿越记忆,进入诗人的“回味”通道时,那情状则又常常发生出人意表的变化:温暖的继续温暖着,寒冷的往往又不再寒冷。因为这个时刻,诗人已从现实世界跳到了诗的世界,“回味”已使既有的“存在”变成了审美的“存在”,诗也即由此而生。

我把那些悄悄飘落的花朵

放在掌心上

望着日趋黯淡的颜容

我听见了风和时光

匆匆跳动的声音

我想把它深深地埋葬

然而 它的芬芳

早已深深打动我的

黄增(岭南师范学院)的这首《失落的岁月》正是在向我们传达着过往的日子在其心头留下的印记。岁月无情,那些美丽的花朵正在悄悄地飘落,其丰润的“颜容”也在“日趋黯淡”;然而诗人有意,他舍不得它们离去,要痴心地把它们“放在掌心上”,以“逆天而动”的执着留住它们的容颜和生命。诗至此时已不是在客观叙述某段“难忘”的岁月,而是在审美的层面上以“回味”的形式对其进行“咀嚼”。他“望着”“掌心上”上日渐枯萎的容颜,却并未真的在全神贯注地端详,而是“听见了风和时光”“匆匆跳动的声音”——此时此刻,他其实是在用“心”聆听,聆听那曾经有过的生命的律动。诗人是在唱着生命的恋歌。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来的情绪”。朱光潜特别赞赏这一句话,认为是“一句至理名言,尼采用一部书所说的道理,他用一句语就说完了。”“沉静中的回味”是对创作中惨淡经营之状的描述。人生长在大地上,总会有不如意的经历,特别是诗人的童年,身处乡村,家境贫寒,不如意事常常缠绕,长大之后,入了城市,回味起来,那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缘此推进,诗人将“沉静中回味”得来的“情绪”化为语言的艺术,便有了诗作《记得那时候》。正如诗的副题所示,这首诗是“献给爸爸妈妈的诗”。爸爸妈妈,生命所出也。在贫穷的年代,他们承受了所有的苦难,换得了儿女们人生的高度。“爸爸”曾是民办教师,“妈妈”是“全村唯一念过高中的”知识女性。然而,知识并未给他们带来多少好运,为了孩子们的“肚子”,他们放下了“斯文”和健康,奔波在“求生”的道上:爸爸的“心头除了学生的ABC∕更多的是我们生活的加减法∕他要用犁头与斧头∕在田野在荒林∕为我们寻找生活的出口”;妈妈“也像一台不知疲倦的发动机∕除了四季的农活∕她常常起早摸黑∕帮人家插秧、种蔗∕以透支健康的方式∕为孩子们添衣服、买书包”。奔波中的爸爸妈妈只有一个愿望:通过自己的不知疲倦的劳作,换得儿女的幸福。与一般村民不同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要用知识改变儿女们的命运。

整体来看,这首诗歌或许还有值得打磨的地方,但诗中所流动的情感却是感人的,特别是一些细节抒写,让人印象深刻。诸如刮风下雨的时候,爸爸妈妈担心屋漏淋雨甚或屋顶被大风刮走,就用长长的绳子固定屋子。这时刻,大人焦心,孩子幸福,“风声雨声叹息声∕温暖着我们兄妹的梦到天亮”;儿子考上镇里“尖子班”,爸爸在村民的疑惑中卖掉耕牛,给孩子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我现在猜想父亲豪情满怀的回答:∕我的孩子正用知识在耕耘∕良田万顷”,质朴的语言感人颇深。还有诗的结尾,那一咏三叹的“那时候”,也让人甚为感动。

表达“回味”中得来的情绪的诗作还有《等你》。那一句“我的天空∕始终悬挂你的名字”让人回味无穷。

猜你喜欢
金钟芬芳儿女
大爱芬芳
匆匆太匆匆
韩正义党党首骚扰同僚被解职
一路芬芳
花开芬芳
花园里的芬芳
家有儿女欢乐多
韩偶像歌手在酒店自杀
京剧舞台演绎精彩人生
儿女不孝老人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