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以写生展开与世界的对话

2015-11-14 20:17董萍
收藏·拍卖 2015年7期
关键词:张彦画派速写

董萍

一身戎装、一顶军帽,开军绿色越野车,军人的身材和神采,相比一名中国山水画家,张彦更像一名军中儒将。四十年外出写生,塑造了张彦独特的气质和着装风格。他常常一出去写生就是十天半月,长期风餐露宿,在强光下暴晒,往往几天无法换洗衣服。这身行头,耐磨耐脏又不会打扰他置身其间的山水。

“只有站在黄河壶口瀑布边上,感受到那种万马奔腾,沙石扑面的气势,才能把这种感觉传递到画面上。”张彦毫不掩饰他对写生的执着和热爱。即使因强光刺激而眼底病变做了手术,他依然不放弃外出写生。

张彦出生于河南洛阳,求学和执教于广州美院,写生足迹遍及国内名山大川,以至周游列国。他继承岭南画派注重写生的传统,扎扎实实深入生活,对景写生,秉承“写生一创作”二元合一的艺术理念,是中国山水画画家中风格极其突出的一位。剑与玉,是张彦最爱的收藏。他的气质中带侠之剑气与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作品亦受到熏染。

科班出身,师从林丰俗,传承岭南画派正统,正值艺术盛年的张彦,对于中国山水画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思考。

14岁踏上写生之路

“老师太爱画画了!”张彦的一位学生说。

每到外国写生,张彦进房间第一件事都是先支起画架画画,等太阳没了,看不到风景,实在画不了,他才整理行李。有时,他与很多画家一同外出画画,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其他画家是拍照和收集资料,而张彦则一般先做15分钟观察,然后迅速把主要东西画下来,回去再补充画细节。

“对景写生带着对当时描画景物的感觉和状态,这和对着照片画差别很大。”张彦常常跟学生强调写生的重要性,能在现场就尽量在现场画。

张彦的很多画都是在路上抢出来的。他走到哪里画到哪里,飞机、高铁、吃饭的餐桌,任何一个街景,他总是随时随地拿出速写本写生,把生活的细节画下来。他认为写生、速写最能锻炼一个人构图、捕捉细节的能力。

从中学时代开始,张彦就痴迷于山水画,而且一开始就对景写生。他的父亲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系,擅画花鸟、人物。家庭的熏染下,张彦从小对于绘画有天生的热爱。当时的启蒙老师刘书民按照从小到大的尺幅规格,要求他以每种规格的宣纸上画百幅水墨写生。

1982年张彦考入广州美院中国画系。分专业时他选择了山水方向。当时广州美院的山水工作室师资阵容非常强大,集结了陈金章、梁世雄、刘书民、郝学军、陈新华在内的一批中坚力量画家,并且是6个老师带2个学生。回忆起来,张彦直叹这简直是“超豪华配置”。更加幸运的是,岭南画派的翘楚人物关山月、黎雄才等人物也时常造访美院。

“我在校园里画画,画着画着,一位老师走过来,给我指点一番走了,过—会儿又来了—位老师,又说一通走了。老师们讲的也有矛盾的时候,有讲的更深透些,有的则换一个触角。做学生就要有自己辨别和领悟,才能真正学到。”张彦笑说。

在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专业学习期间,林丰俗等师辈从宋人绘画入手的教学路径,为他奠定了扎实的功底。与此同时,岭南画派兼采中西的画法与注重写生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助长了他投身大自然的热情。

林丰俗老师对于速写非常严格和注重,要求学生大量速写。张彦从林老师的速写中感受到了写生的美感,使他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一直醉心于速写中的硬笔线条。

除了对景写生,张彦从大学时代开始就时常对着历代前辈的画作,品读他们的心迹,揣摩前辈画中的笔墨密码和行笔轨迹。张彦并不否认画面上曾经有很多前辈的影子,包括关山月、黎雄才、林丰俗、傅抱石、李可染等,但他从中学习到不同前辈的视觉呈现方式的长处。

写生、创作二元合一

“每个人的审美的趣不同。我最主要追求的审美趣味,是画面的简洁、朴素,厚重感、有鲜活的生活气息,不能概念化。”长期大量的写生让张彦形成了对于中国画独特的审美追求。

1986年张彦从中央美院毕业后,先后求学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论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后返回到广州美术学院教书。此间,他走遍国内的山水、村落。基本上一有空就出去,短则两三天,长则十天半月。

2002年,张彦又至法国进行艺术考察,学习数月。期间又进行过域外写生这—课程的实践,随后又到过英国、美国、俄罗斯、土耳其、日本、柬埔寨、尼泊尔等国家继续写生,积累了一大批写生作品。并举办了多次域外写生展。

张彦继承了前人重视写生的传统,但与前辈所认为的“写生一创造”二元格局不同的是,张彦认为写生和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大学时张彦还认为写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直到2002年从法国考察学习归来,他才更加坚定了他的一种想法,即对景写生本身就是一种创作。

“中国画的各家各派,都非常重视写生。我很幸运,有这个条件能够走出去写生。而出去写生越多,越能加大我对写生的认识。”张彦说。

细观张彦历年画集,80年代受到关山月、黎雄才、林丰俗、傅抱石、李可染等前辈的影响痕迹还比较重。通过四十年的持续写生和点滴感悟,其个人的风格越来越成熟,画面亦变得越来越厚重、独到,用笔锋利。

张彦每次外出写生,他总会带着自己的学生,写生、教学、创作三种交融结合。域外写生又成为张彦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而学生们对于张老师的评价是,教学非常认真严谨,从不马虎。而在生活中轻松幽默,没有架子,亦师亦友。

“张老师非常注重师傅带徒弟的传统。他对学生的学业、生活、成长、内心的想法都非常关注,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一位学生如此评价张彦。

“除非走不动了,我就会一直写生下去。”张彦对于写生的执着,已经融入自己的艺术生命之中。

我从不相信不经过“过程”的神话

在广州美术学院张彦的工作室内,张彦用一把德产军用茶壶,冲上—道普洱茶,与我们聊他受到宋画的启发,聊林丰俗老师对他的提点,聊他的收藏和

爱好,聊他所执着的域外写生。

一个艺术家以他丰富而敏锐的触觉,去探寻几千年中国绘画传统的精髓,去感受各国文化器物所蕴含的美感,去描摹这个世界的光影变化意境起伏。而

这一切都是过程。

谈岭南画派传承宋画精神

《收藏·拍卖》:中国传统山水画传承几千年,您如何感受其中的美感?

张彦:从中国古代山水画来看,唐代的山水画在形上可以定位为一种“笔法森严,气度宏大”的时代风格;宋代的山水画在形上更是“穷其物理”地“格物致知”;元代山水画的形是绘画风格化的进化,以“笔墨为本体、主体,摆脱对客观对象的具体描绘”。而倪云林、苏轼等人为代表的文人绘画,则讲究笔墨美感的精神化趣味。

《收藏·拍卖》:岭南画派传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哪些精神?

张彦:岭南画派主要受宋画影响。宋画讲究“穷其物理”,“格物致知”,代表时代的一种高度。宋画里的每一笔,你都可以理解到时光的变化,非常真实。岭南画派就延续了宋画的精神,着力于对于景物物理的把握,对时代的表现,就是时代性。岭南画派是力求客观之上,找出一种美的东西,同时又能准确表达事物,表现现实,表现时代,这也是岭南画派一直倡导的精神。

谈林丰俗老师的创作

《收藏·拍卖》:林丰俗老师给您哪些启发?

张彦:林丰俗的画处处表现出他对这个时代的感受。《假日公社》是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怀集县的作品。他观察到,每逢周末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去

看露天电影,他把那个场景和凤凰树结合起来,画面很亲切很朴实,但是越看越觉得有内涵。凤凰花的颜色浓烈、灿烂,是一种艺术夸张,大家踩着单车往前走,形成装饰性的一条线。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状态。一幅山水画能够画出时代精神,这是非常难得的。

《收藏·拍卖》:似乎林丰俗老师的画总是有一种感动人的力量。

张彦:林老师经常讲要画出“意境”,但到底什么东西是意境?在他的作品《大地回春》中,为表现出“气息”,他把的元素放在油菜花上,而且画的非常细,双勾加色。油菜花画完了再加上钻井。春天土地解冻,北方就有钻井。那种春天来了,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气息立刻出来了。但是还不够,要点题。他就在上面画了密密麻麻的鹩哥,画出了气势。意境要通过具体的东西展现。这些细节是非常感人的。当你明白了,觉得很简单,但是很多人未必能体现。

林丰俗老师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如何感受生活,感受时代的脉搏。这个时候,笔法已经不重要。这也是岭南画画创作的一种状态,笔墨有时候放在第一位,有时候放在第二位,就是要表达你的内涵和意境,可以用各种笔墨各种方式去表达意境,让它变得没有边界。可以说林丰俗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大。

谈域外写生

《收藏·拍卖》:为何您要坚持域外写生,与在国内写生相比,遇到哪些困难?

张彦:以前想出国,除了经济、体制、国外的封锁,很难出去一趟。五六十年代的前辈出去非常艰难,而且是非常个别的行为。现在允许你出去,感受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自然而然会思考一些问题,并且想办法去解决。譬如出去写生时间紧迫,很多时候是走马观花,使得画面多呈现一种速写的状态。其次对于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观察方式也是一种挑战。很多画家面对西式的房屋不知道怎么画了。是不是可以用焦点透视方法来解决画面所碰到的问题?我认为关键是个人笔墨的表现如何更加贴近对象。

《收藏·拍卖》:您到国外写生会经常到集市上购买刀剑,收藏刀剑似乎是您的一大爱好。

张彦:我确实收集了很多各个时代不同民族的刀剑,从中感悟到不同文化的美感。在冷兵器中,“形”的审美趣味一目了然,中国的剑、土耳其的弯刀、印度的手刺、马来西亚的克里士曲形刀剑,无不体现了本民族对于“形”的审美喜好。

在国外写生,不能按照画案上的静气去表现,我会用更加直接、概括的笔墨。我那些域外写生的画,基本上直线多,逢曲必直,所有小的东西都省略,一笔过去就行了,高度简练概括,这其中就有我对明代绘画风格和器形的认知。

谈笔墨与艺术追求

《收藏·拍卖》:从1978年中学时代,您就开始了写生。如果能用三个词来概括您关于艺术道路的探索,就是写生、写生、写生。为何您对写生这样执着?

张彦:有的艺术家是通过一两张创作而改变自己的艺术之路,来确定自己的艺术发展方向。同为中国山水画家的艺术之路,却是用时间来确定和改变的,这是我经过长期写生得出的一些体会。一两张作品无法印证一个山水画家的思想认识和艺术探索的方向。它需要长时间的沉淀:用几十年甚至一生时间来反复自问,反复提高认识,一方面是对传统认识,一方面是对造化理解。这种历程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生活。

《收藏·拍卖》:关山月的题字“江山开眼界,风雪练精神”是您的座右铭?

张彦:是的。我已近知命之年,因而更明确自己的追求。“乐天知命”也是我作为画画人的总心态吧。过程,这是极为重要的。蝴蝶的美丽是在蜕变中缓慢形成的,我从不相信不经过过程的神话。这个过程中包含着艰辛、失败、痛苦,却又充满着希望与执着。“人间正当时沧桑”,回首历代画坛名家大师,没有哪一个是不饱经沧桑而最后修成正果的。

猜你喜欢
张彦画派速写
“90后”设计师张彦:向世界展示中国华服之美
《青年速写·归》
钢笔速写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十年不打自招
“蹲连”速写
无限图和*—有限图
薛永年:谈古代的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