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初中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点思考

2015-11-15 11:08
新课程(中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一节课模块教学模式

石 琳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中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课标中多次提到了对于课程实施要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实践中,我进行了多种类型的尝试,比如对于一个模块的内容进行设计,也就是我们对教材中某一个章节内容的设计,其中以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贯穿始终。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是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去设计相应的任务和主题。由于各个任务是独立的,关联性弱化,因此,学完一个单元后,又给他们加入一个综合实践作品的创作任务。那么,为了让教学设计更连贯,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所以我尝试针对整个模块设计主题任务教学模式。在完成这个主题作品过程中,落实知识,使教学内容为主题服务。

主题任务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具体做法是:提出任务后,与学生一起分析:如何设计“主题”Word文档?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确定制作流程。学生设计学习流程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和学会统筹安排学习任务的过程,以此作为教学流程,同时也解决了各知识点如何在不同任务间分配设计的问题。

经过一个章节的教学实践之后,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下面以实验班与普通班对比列表:

班级作品技术含量(按照书本教学目标)设计思路 语言表达条理清晰,有独到的见解,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可以及时做出回应二班(普通) 多数学生(80%)只是按照要求完成一班(实验) 多数学生(90%)会合理运用有自己的想法,有总体的规划,按照自己的构思来完成作品按部就班完成作品照念,很少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这种教学模式,是带有研究性学习特点的。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可以更深入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多方面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注重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使教学由过去的教学为主体转化为学生为主体,实现了教与学的平等。也使学生更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基于此,我有两点思考:(1)是否可以提出更大、更深的问题作为教学主题,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考空间?(2)是否可以设计一个更为复杂的内容,更深地挖掘学生的能力?通过研究一个问题来完成对信息的技术的掌握和对各学科的知识的整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信息技术,同时可以提高自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

其实这种教学设计的模式,很多老师都在尝试。在实施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其中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解决学生创作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与预计教学进度的矛盾”。对于这个问题我分两部分进行解决:第一部分,我针对整个章节进行备课,做到动态处理教材知识点。例如,在Word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我都会给学生发一张“课堂实况记录单”,记录学生在这一节课当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与否、解决过程和方式途径,最后有一个心得和教师留言。前面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有效监控学生课堂,知道学生一节课都做了什么,存在哪些问题,而且通过这张表,还可以有效反应学生的兴趣所在,像第一节课结束后大多数学生的表中都提到过有关图片的各方面问题,那么,就有必要按照学生的需求把这一节课提前来上。至于教师留言,是我上过第一节课后加上去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同时,这也是一个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和途径,这种用纸条传递心里话的方式,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反应学生的心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部分,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Word当中的非主流问题和Word以外的知识,那么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通过小组协作式学习,共同解决任务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促使他们互相帮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团队精神和良好学风。

以上只是我在初中信息化教学设计路途上实践中的一点思考,仅供大家参考。以模块为单位来设计,一个模块是一个技能领域,这是最常见的思路,也是长春市现行教材的设计思路。其实还可以打破各模块的界限,综合设计单元和主题。这也是即将出台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不同设计思路的经验,灵活运用。

猜你喜欢
一节课模块教学模式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