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江苏段)申遗

2015-11-15 06:33
江苏年鉴 2015年00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遗产

大运河(江苏段)申遗

运河(江苏段)概况

江苏省大运河遗产包括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和通济渠(汴河)江苏段两大部分。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穿越整个江苏,省境内主线总长约590km,包括中运河江苏段(主线156km)、淮扬运河(主线183km)和江南运河江苏段(主线218km)3个河段,沿途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市。通济渠江苏段主要由苏皖省界经宿迁市泗洪县流入洪泽湖,主线长约33km。

江苏境内的大运河是整个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一段。一般认为,京杭大运河始于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沟通长江、淮河的邗沟,而江南运河历史更早,始于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凿的沟通太湖和长江的古吴水。隋大业元年(605年)拓宽开深江苏省内联系江淮的山阳渎(今里运河),又开通济渠连接洛、黄、汴、泗诸水汇至江苏境内的淮河。大业六年(610年)拓宽浚深江苏和浙江省内的江南运河以达杭州。同时由洛阳附近凿永济渠通卫河,经临清转今天津,形成全长2700km的隋唐大运河,其中江苏省段达800余km。

隋唐以后,江南运河入江口先后经历了京口、小京口、越河口以及通江水道孟渎、锡澄运河、德胜新河的开凿。此后直到1976年改为由谏壁口入江,除部分城区段改线外,江南运河没有大的变化。但江北的运河体系却因黄河夺淮后的黄河治理问题而一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先是北宋年间为避淮行运开辟龟山运河、洪泽新河、沙河等淮河复线。到南宋时,黄河夺泗水和淮安以下的淮河水道,东流入海。

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并开通京杭大运河,由淮安北上至徐州,以其间的黄河为天然航道。由于黄河多沙且善淤善决,明代为避黄河山阳湾之险先后开永济新河、清江浦河,清代为避黄而开中运河。为避黄行运和治黄保运,黄、淮、运交汇的淮安清口一带成为明清两代漕运治理的重心所在,长期而繁密的水利建设创造了一系列宏伟的人与自然联合工程,如加筑高家堰、壅高洪泽湖的“蓄清刷黄”工程形成了今日的洪泽湖及“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后,运河南北阻断,但江苏省内的运河仍保持全线通航,并在民国期间得到导淮委员会及江苏省建设厅等部门的持续整治,解放后又经历了1950、1980和2000年代3次整治扩建工程,形成了江苏段大运河今日的面貌。苏北段大运河已基本完成三级航道改二级的扩容工程,并兼做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干线;苏南段大运河正处于四级航道改三级的关键时期(已基本完成)。二者均是我国内河运输的黄金水道,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综合功能。

江苏的运河遗产资源数量多、价值大、类型全、分布最密,其综合规模居全线各省(市)首位。

古运河烟雨 王松春/省摄影家协会

历史遗存

根据省政府批准的《中国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及相关调查,大运河(江苏段)遗存构成如下。

一、分类构成

江苏省大运河遗产共计121项,按其遗产类型分为四大类:

(1)运河水工遗存68项:包括河道遗存、湖泊/水库/泉等水体遗存、水工设施遗存;

(2)运河附属遗存11项:包括附属设施、管理设施等遗存;

(3)运河相关物质遗产31项:包括相关碑刻、古建筑、古遗址、近现代建筑与史迹等相关遗产点;

(4)相关历史文化街区11项:反映运河历史文化及其沿线生活方式的历史文化街区。

二、分段构成

江苏省大运河遗产按所属水系可分为四段:

(1) 中河段包括11项遗产元素,含3段河道,8项沿线各类遗产;

(2)淮扬运河段包括59项遗产元素,含13项河道、湖泊,46项沿线各类遗产;

(3)江南运河段包括46项遗产元素,含11段河道,35项沿线各类遗产;

(4)通济渠(汴河)段包括5项遗产元素,含2段河道,3项沿线各类遗产。

三、大运河水工遗存

江苏省级大运河水工遗存共计68项:

(1)中运河水工遗存7项,其中:

1)河道遗存3项:中运河、废黄河徐州吕梁至淮安清口段、老不牢河邳州段;

2)水工设施遗存4项:李口吴集月堤、新袁杨大滩月堤、淮安三百六十丈月堤、双金闸。

(2)淮扬运河水工遗存28项,其中:

1)河道遗存11项:淮安明清运河故道、现京杭运河淮安至扬州段、扬州城明清运河故道、伊娄河故道、宝应宋泾河、宝应明清运河故道、高邮明清运河故道、邵伯明清运河故道、古邗沟故道、子婴减河、仪扬运河;

2)湖泊水体遗存2项:洪泽湖、瘦西湖;

3)水工设施遗存15项:清口枢纽遗址、洪泽湖大堤、淮安古运河石堤、淮安古运河石码头、淮安里运河石驳岸、清江大闸、茱萸湾古闸、宝应跃龙关遗址、高邮段里运河东堤西堤、高邮御码头、平津堰遗址、邵伯古运河大堤、邵伯老船闸、邵伯码头、子婴闸。

(3)江南运河水工遗存30项,其中:

1)河道遗存11项:镇江城区运河故道、丹徒河、现京杭运河镇江至常州段、常州城区运河故道、现京杭运河常州至无锡段、无锡城区运河故道、现京杭运河无锡至苏州段、苏州城区运河故道、现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苏嘉运河、頔塘;

2)水工设施遗存19项:虎踞桥、开泰桥、万缘桥、广济桥、文亨桥、新坊桥、飞虹桥、青果巷码头群及古纤道、万安桥、宝带纤道桥、灭渡桥、上津桥、苏州城盘门、吴门桥、下津桥、垂虹纤道桥、安民桥、吴江古纤道、三里桥。

(4)通济渠(汴河)水工遗存3项,其中:

1)河道遗存2项:汴河泗洪段、淮河口;

2)水工设施遗存1项:龟山御码头遗址。

四、大运河附属遗存

江苏省级大运河附属遗存共计11项:

(1)中运河附属遗存1项:龙王庙行宫;

(2)淮扬运河附属遗存6项:河道总督署遗址及清晏园、丰济仓遗址、淮安钞关遗址、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盂城驿、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门厅;

(3)江南运河附属遗存4项:三里亭、十里亭、横塘驿站、灭渡桥水文站。

五、大运河相关物质遗产

江苏省级大运河相关物质遗产共31项:

(1)中运河相关物质遗产2项:宿迁大王庙、疏凿吕梁洪记碑;

(2)淮扬运河相关物质遗产21项:清江清真寺、郑文英墓、陈潘二公祠、吴公祠、淮安府衙、镇淮楼、镇国寺塔、天宁寺行宫、江北运河复堤碑记碑、康熙乾隆御碑、御制重修惠济祠碑、乾隆阅河诗碑、普哈丁墓、仙鹤寺、扬州盐业历史遗迹、扬州城遗址、洪泽湖大堤铁牛、清江浦楼、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马棚湾铁牛、邵伯铁牛;

(3) 江南运河相关物质遗产6项:大成三厂建筑群、茂新面粉厂、寒山寺、苏纶纱厂旧址、皇亭三碑、虎丘塔;

(4)通济渠(汴河)相关遗产2项:第一山题刻、盱眙泗州城遗址。

六、大运河相关历史文化街区

江苏省级大运河相关历史文化街区共11项:

(1)中运河相关历史文化街区1项:窑湾镇历史街区;

(2)淮扬运河相关历史文化街区4项: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高邮南门大街历史地段;

(3)江南运河相关历史文化街区6项:西津渡古街、新河街、清名桥历史街区、青果巷历史街区、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淮安河下古镇 李正荣/视觉江苏网

文化遗产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通过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江苏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段长325km,占遗产河段全长的1/3;遗产区7个,占遗产区总面积的46%;遗产点22处,占遗产点总数的40%。其中,扬州有瘦西湖、个园等10个遗产点入选,是全线列入遗产最多的城市。

七大遗产区之一:清口枢纽

清口枢纽

“清口”,古代又叫泗口,是古淮水与古泗水交汇的地方,自古以来清口就是沟通南北的水上要津。位于黄河、淮河与淮扬运河北段、中河交汇的位置,地处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境内,是明清两代为解决运河会淮穿黄的难题而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水运枢纽。

针对黄河夺淮改变淮河水系的状况,清口枢纽集成与水动力学、水静力学、土力学、水文学、机械等相关的经验型成果,建筑了水流制导、调节、分水、平水、水文观测、防洪排涝等大型工程,成为枢纽工程组群,完整体现明代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济运保漕”的工程意图,是人类伟大创造精神的成果。

清口枢纽于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后逐步废弃,但主要河道和众多水工设施的遗址遗迹仍在,且承袭关系清楚,发展脉络可辨,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技术,是大运河上最具科技价值的节点之一。2006年,古清口作为京杭大运河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扬运河淮安段

北起淮安市淮阴区杨庄,南至淮安水利枢纽以北(里运河,不含淮安水利枢纽)。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永乐十三年(1415年)委命平江伯陈瑄治理此段运河。陈瑄从山阳城西管家湖至西北鸭陈口,凿通清江浦河道10km。该段为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之要害,朝廷在此设立漕运总督部院、南河总督、清江督造船厂和淮安钞关等机构。1959年,大运河在此裁弯取直,原运河段成一内河,又称里运河。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大堤,史称高家堰,位于淮安市境内,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至洪泽县蒋坝镇,现存全长70.4km,是明清两代治理黄淮运交汇枢纽——清口枢纽工程的关键工程。

淮安御码头之晨 仲丽/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自公元12世纪开始,黄河向南改道,在其侵占的淮河河道下游积沙渐高,使淮河泄流日趋不畅,遂在清口上游的洪泽凹陷区潴积,水面逐渐扩大,形成洪泽湖。

明清两代,为配合清口枢纽“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工程策略,解决黄、淮运交汇处泥沙淤积、汛期防洪等问题,在洪泽湖的东侧,大体以历代修筑的塘堰为基础,加筑土坝石堤,抬高洪泽湖水位,使之高于黄河水位,以蓄积导引淮河来水,冲刷黄河运口河床。

沿线保存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铸造镇水铁牛5只、明清“草泽河碑”等碑刻144方。此堤是明清“蓄清刷黄、治河保运”治水方略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水利在坝工技术方面领先世界的历史见证。今大堤主堤保存完好,古代石工墙基本保存完好,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江大闸

位于淮安市主城区里运河。为了在航运过程中克服水位差,并调节黄河、淮河涨落对运河的影响,公元15世纪之后,在淮扬运河河道上,陆续修建清江大闸等水闸,起到调水通航的作用。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平江伯陈瑄建正闸,现高11.5m,闸门宽7.3m。万历十七年(1589年)潘季驯为畅通漕运,在清江正闸西北越河上建越闸,距正闸79m,闸均由条石叠砌,高11.2m,闸门宽6.4m。明清两代,作为大运河南北交通要道的清江浦上的清江大闸,位置十分重要,有漕运咽喉之称,闸体前后水位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每年过闸北运漕粮达400万石左右。1939年两闸被日军炸毁,1946年苏皖边区政府修复。清江大闸为京杭大运河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闸,2006年,作为京杭大运河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金闸

位于淮阴区凌桥乡双闸村二组、中运河北岸,淮北盐河与中河交汇处。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是为解决汛期黄河水量较大在清口处向运河倒灌问题而建的节制闸。汛期双金闸承担减水闸作用,向盐河分流黄河河水,降低清口枢纽的黄河水位。后改为中河的控制水位的闸,历经多次改建迁移。现存为1922年重修。二金门各宽7m,闸墙高8m,叠石21层,中为矶心石墩,口门总宽15余m。1957年,淮沭新河开挖,彻底截断盐河通道,双金闸逐渐废弃。

七大遗产区之二: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位于淮安市楚州区老城中心,毗邻原淮扬运河河道,是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的官署建筑群。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公元12~13世纪(元代时期)是淮安路总管府。公元14世纪时(明初)陆续改为淮安府署、淮安卫指挥使司署。明万历七年(1579年)改为漕运总督府,清末迁并裁撤漕运总督,此处公署逐渐废弃。2002年进行考古发掘,整个遗址呈长方形,整体分为东、中、西三路,发现有大堂、二堂、大观楼遗址、明代官署水井及宋元时期文化层等。2006年,作为京杭大运河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大遗产区之三:淮扬运河扬州段

淮扬运河扬州段

北起宝应县里排河与大运河连接处,南至长江边的扬州市邗江区瓜洲镇,全长151.3km。地处江淮平原,东以里下河水网地区为界,西与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4个湖泊毗邻;北接淮安楚州,南至扬州邗江区瓜洲镇入江口,连接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和宝射河、大潼河、北澄子河、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仪扬运河等主要河流。

淮扬运河扬州段肇始于公元前486年兴建的邗沟,是有确切记载的大运河最早开通的河段。它的产生、发展见证了扬州段大运河在中国交通史、漕运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见证了大运河从早期利用天然河湖水系,逐渐演变并形成独立河道的变迁过程。

20世纪50年代,沿淮扬运河扬州段开凿了水深较深、宽度较宽的新运河,相邻的原运河河道遂被废弃,但现河道仍清晰可辨,与新建运河平行。新建运河仍被称作“里运河”,作为淮扬运河扬州段的一段承担着主要航运功能,现为二级航道。

刘堡减水闸

位于扬州市宝应城南刘堡渡口北180m处,西距现京杭运河东堤50m,是调节运河与宝应湖之间的水位差、保障漕运水位、保护大运河堤防安全的水工设施。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后经多次修缮,清乾隆年间逐渐淤塞废弃。水闸现为遗址状态,青石砌筑,东西长14.24m,南北宽3.44m,另有连闸石堤向南延伸88m,平面呈“】【”字形,整体由南北闸墙、铺地石、地丁、摆手四部分组成。

盂城驿

位于高邮市南门馆驿巷13号,占地面积约16000m2,房屋整体坐北朝南,是明代北京、南京之间的重要驿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后不断加建,逐步成为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古代驿站,也是目前大运河沿线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驿站遗存。现存部分保存完好,门厅、三间西耳房、后厅五间基本完好,正厅柱础完好, 199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邮驿博物馆对外开放。

邵伯古堤

位于江都市邵伯镇甘棠社区以西的运河故道东岸,始建于宋代,用于防止邵伯湖湖水外泄,保持运河水位。现存部分南北长300m,截面为梯形,下底宽8m,上口宽2.5m~3m,高5m。邵伯古堤的修筑,使邵伯段大运河脱离湖面,成为独立航道。古堤也是抵御淮河洪水,保障邵伯镇安全的重要屏障。2006年,作为京杭大运河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邵伯码头

是18世纪时修建在邵伯运河东堤上的4个古码头遗址,自北向南分别称为竹巷口码头、大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这4座码头是大运河上南北往来的客商在邵伯镇的主要停靠处,也是邵伯镇及大运河以东地区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的主要场所。1936年运河改道,这些码头逐渐失去功能,现作为遗址展示。2006年,作为京杭大运河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瘦西湖

位于扬州市西北郊,古称保障河、保障湖,总长约4.5km,宽约13m至116m。瘦西湖最早的两段水体形成于隋代。宋元时期,与城壕连接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水系,成为扬州城的西护城河。瘦西湖水道沿用历代扬州城护城河,并经人工疏浚、凿通,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形成一个连贯的细长又富曲折变化的线形水体。瘦西湖是由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是大运河上独特的文化景观,反映了大运河对沿线城市经济文化的催生作用。2006年,景区内的莲花桥和白塔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

天宁寺位于扬州城丰乐上街3号,地处清代扬州城的北护城河北岸。该寺始建于东晋,经历代重修,现存建筑格局为清同治年间修复后的遗存,由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东西廊房及配殿组成,是清代帝王南巡时在扬州的驻跸之所,也是扬州最早的佛教庙宇之一。至今,篆刻着《南巡记》的乾隆南巡御碑,仍伫立在寺内山门殿的北侧,“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乾隆自己撰写的《南巡记》,点明了帝王南巡的主要目的。南巡御碑也成为定格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物证。重宁寺位于长征路15号,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三进建筑。重宁寺与天宁寺隔路相望,并称“双宁”,是清代皇帝南巡的重要史迹。 2006年,作为京杭大运河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个园

位于扬州城东关街318号,是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建成的宅园,占地24000m2,建筑面积近7000m2,为前宅后园式江南私家园林。住宅由东、中、西三路建筑组成,前后各三进,各路间以火巷相隔。整体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园林以四季假山为主,结合园林建筑、植物配置及理水,是扬州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现保存完好,已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扬州瘦西湖 翁向东/省摄影家协会

汪鲁门宅

位于扬州南河下170号,地处扬州古运河边,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是典型的盐商大宅,建筑面积约1700m2,布局规整严谨,体量宏大,用料考究,装修精致。现存建筑前后共九进,面阔三间,在同一中轴线上,分别为门楼、大厅、二厅、住宅楼等,总长115m。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卢绍绪盐商住宅

位于扬州城康山街22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大运河扬州段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住宅建筑之一,也是大运河沿线晚清盐商大型住宅的代表。现存建筑前后共九进,占地约5000m2,主要建筑及园林有正厅、藏书楼、意园等。现作为扬州淮扬菜博物馆对外开放。

盐宗庙

位于扬州市区康山街20号,东、南临扬州城区大运河,西侧有何园、卢氏盐商住宅等文物古迹,北侧为天主教堂,占地面积约400m2,建筑面积280m2。盐宗庙始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两淮众盐商捐建,原有殿宇五进,庙后还有戏台,为祭祀夙沙氏、胶鬲、管仲等盐业历史著名人物的祭祀场所,后改为祭祀曾国藩的祠堂。盐宗庙证明了扬州盐业在大运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现存建筑面阔三间,前后三进,分别为门厅、二厅、祠堂。盐宗庙现保存完整,2006年修复后对外开放。

七大遗产区之四: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

大运河常州城区段是江南运河西段在常州市区内的主要河段,长约23km,是南方城区段运河的典型段落。肇始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江南运河。唐宋时,运河穿常州城而过,明清以后,运河改道从城外流过。数千年来,运河水穿城而过,绕城而行,形成了常州城中有河、河抱城岸的古城风貌,虽历经数次改道,但依旧保持着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

19世纪以前,此段运河一直是大运河沟通太湖与长江水系的主要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漕运结束后,此段运河作为江南运河的一部分承担着区域航运功能。2004年起,在常州城区段运河以南新建了一段南移改线航段,将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河道绕开,使其失去了原有的航运主航道地位。其中,位于常州市核心区以内的“古运河”段已改为城市景观河道,失去了航运功能。其余部分江南运河河段仍保留了一定的航运功能,现为四级航道。

七大遗产区之五: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

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

北起吴桥,南到清名桥,全长约14km,河段自江尖渚附近起,分为东、西两路,到南水关外又汇合,形成“环城而过”的特殊格局,是大运河江南城区段的典型河段。该段运河最早开凿于春秋末期,隋大业六年(610年)经疏浚拓宽,成为大运河江南段的一部分。明以前穿无锡城而过,明嘉靖年间抗倭筑城,设置南、北水关,漕运改走东、西护城河,城中段运河改名城中直河。东西护城河成为大运河主航道后,被称为老运河。北门外和南门外的运河,因系春秋时期所开的老河道,故称为古运河。

大运河漕运功能结束后,大运河无锡城区段依然承担了太湖周边与杭嘉湖地区的区域性内河航运功能。在1965年和1983年的两次改道工程中,一段新开挖的运河完全绕开此段运河,使其失去了原有的航运功能,而改为城市景观河道与泄洪排水河道。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位于无锡旧城南门外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其形成始于宋代锡山驿的设置,明清以来发展成为以古运河为中轴、清名桥为中心的繁华街区。古运河自北向南穿其而过,南长街和南下塘街夹河延伸,呈现了长达1.6km的“水弄堂”奇观。其间存有大量传统民居、商店作坊和工厂旧址,还有许多古桥、古庙、古巷、古窑,是大运河与城市水系巧妙连接而形成的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街区。

七大遗产区之六:江南运河苏州段

江南运河苏州段

江南运河苏州段由不同历史时期开凿的多段运河组成,总长度约73km,其中最古老的河段(包括今“环城河”“胥江”)开凿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又开凿了向西北通往长江的一段河道(包括今“上塘河”)。隋代初期重新疏浚和拓宽江南运河苏州段的既有河道。9世纪初,在苏州城西北部,上塘河以北新开凿了山塘河,作为大运河北入苏州古城的又一条重要水道。

江南运河苏州段从苏州城区段穿城而过,与长江、太湖、苏州护城河及城内数百条河道互通互融,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水系。时至今日,大运河苏州段仍是运河最繁忙的河段之一。古城苏州因京杭运河而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运河沿线分布有诸多重要的文物古迹,如虎丘、盘门、宝带桥、山塘街等。

盘门

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西、南傍古运河,为连接大运河与苏州古城的一个重要节点。盘门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古称“蟠门”,为伍子胥所筑阖闾城的八个城门之一。盘门由水陆城门、瓮城及两侧城墙构成,战时守城防御、汛期防洪、平时水陆通行,是我国古代水陆并联式城门的杰出范例。现存盘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经明清两代续修。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塘河历史文化街区(含虎丘云岩寺塔)

山塘河是大运河西北方向进入苏州古城的主干河道,北起白洋湾,南至阊门,长6200多米,是古代大运河苏州段的主航道之一。与河伴行的山塘街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街。唐宝历元年(825年),苏州刺史白居易主持开凿山塘河,并沿河筑堤,人称白公堤,即山塘街。明清时期山塘河两岸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苏州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街区至今保存“水陆并行,一街一河”的传统格局,现有居民80%以上为山塘原住民。山塘河历史文化街区现存文物古迹众多,有会馆、寺庙、祠堂、戏楼、牌坊、园林、名人墓、古桥、宅第等等。

无锡城里的运河 省文物局供稿

位于山塘河西侧河岸边的虎丘云岩寺塔建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建筑形制,成为大运河进入苏州段的航标性建筑,为山塘河历史文化街区典型的文化遗产代表。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含全晋会馆)

平江河是苏州城内“三横四直”水系中的第四直河,平路东侧是苏州古代仓储中心,漕运集散地。平江河、路并行,河街相邻,是水城苏州的一个缩影。12世纪曾改苏州为平江府,13世纪为平江路治所,主街平江路以此得名。街区保持着“一河一街”“河街并行”的传统格局,与13世纪《平江图》所刻的“双棋盘”格局基本一致,是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地区。街区面积约8.1公顷,包括胡厢使巷河、大柳枝巷河、大新桥巷河、中张家巷河等多条河流,以及全晋会馆等多处建筑遗产,并保持着原有的居住、商业等城市功能。

位于平江路中张家巷14号全晋会馆,是旅居苏州的山西商人所建的会馆建筑,也是苏州原有百余处会馆、公所中保存最为典型、完整的一处。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光绪五年(1879年),山西商人重建新馆。占地面积约6000m2,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典型的文化遗产代表。

宝带桥

位于苏州古城南大运河西侧,横跨澹台湖东出口,为大运河沿线现存最长、桥孔最多、结构最轻巧的连拱古石桥。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年),由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修筑,因形似宝带而得名。明正统七年至十一年(1442~1446年)改建为53孔连拱石桥,沿袭至今。桥全长317m,面宽4.1m,53孔薄墩连拱,是我国古代桥梁营造技艺的杰出典范。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江古纤道

纤道是古代以人力背纤为行船提供动力的通道,是运河船运的重要辅助设施。

吴江古纤道旧称“九里石塘”,是吴江塘路的一部分,位于吴江区松陵镇南,长约1500m,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宋庆历八年(1048年)增石维修,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1347年)复以巨石修筑。修筑时所垒的巨石由石工凿成统一尺寸,由长1.8m~2.2m、宽0.6m、厚0.4m~0.5 m的青石砌筑,路基用直径10cm~12cm的杉木梢打入土中。明清时期,吴江古纤道既是运河河岸又是纤道,还被充作驿道,是水陆并用的交通要道。为目前江南运河仅存的一条古纤道,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2006年,作为京杭大运河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丘雪景 陈健行/省摄影家协会

七大遗产区之七:中河宿迁段

中河宿迁段

北起徐州新沂窑湾镇,南至宿迁大王庙,长41km,是清代为避黄行运、引骆马湖济运而修建的河道。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骆马湖西开皂河连接泇河和黄河,康熙二十五至二十七年,为减少清口至皂河借黄行运的危险,靳辅开凿中河上接皂河,引骆马湖水济运。康熙四十二年,于成龙、张鹏翮先后开中河,南北贯通,至此黄、运完全分立。由于新河道位于黄河北岸原有两道防黄泛堤之间,因此与泇河、皂河被统称为中河。现此段运河经多次拓宽整治,是苏北航运和南水北调的主要通道。

龙王庙行宫

位于宿迁市皂河镇。该建筑始建于清顺治年间,雍正五年(1727年)和嘉庆十八年(1813年)两次重修。原名“敕建安澜龙王庙”,是清代帝王祈求龙王“安澜息波、消除水患”而建的祭祀建筑。清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故得名“龙王庙行宫”。龙王庙行宫是大运河江苏段沿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帝南巡行宫,见证了运河水神崇拜和国家对漕运的持续重视,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总占地2.2公顷,有三进院落,殿宇14座,建筑面积接近2000m2。中轴线上有山门、御碑亭、献殿、龙王殿、灵官殿和大禹王殿,两侧有钟鼓楼和配殿。主体建筑龙王殿立于须弥座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内部梁枋饰以苏式彩绘。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一览表

(续表)

(续表)

遗产价值

一、总体价值

在世界运河史上,中国大运河的开凿时间和延续时间最长,工程技术成就最高,其中又以江苏省内大运河的开凿时间跨度最大,工程技术难度最高。从最早春秋时期的邗沟到最晚清乾隆年间的中运河,前后延续两千余年,沟通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在世界上最先发明复闸调节水位,在治理世界水况最为复杂的黄河与淮河、运河交汇的过程中,发明了一系列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治水思想和水利航运工程,其遗存至今的线路与堤防、闸坝等水利设施及其遗址反映了中国乃至世界农业文明时期最先进的治水思想与技术。符合世界遗产价值标准I——是人类创造天赋的杰作;II——对技术发展起到了显著影响。

在世界运河史上,中国大运河的流域面积最广,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其中,江苏省段大运河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并通过这些江河与海运沟通,在华东地区组织成了巨大的水运体系,在与黄淮运等诸水交汇处构建了诸多复杂而先进的水利设施用以济运,运河的变迁也与这些自然水道的变迁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同时,江苏省段大运河连接骆马、洪泽、高邮、太湖等诸湖,并对这些水域的形成直接发生作用,极大影响了该地区的自然地理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世界遗产价值标准IV——与具有突出的普遍重要性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

在世界运河史上,中国大运河工程以其鲜明的国家系统工程性质而独树一帜,是由国家投资开凿并负责维护和整治的国家级综合工程,对中国国家统一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江苏省内的江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产粮区,淮扬地区又因其南北之中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漕运枢纽,加之黄淮运交汇带来的特殊的工程复杂性,因而成为古代漕运管理与河道管理的中枢。自明代设置漕运总督以来,总漕总河和户部分司常驻于江苏淮扬地区,此外盐运、织造等相关管理机构也设于江苏,反映了江苏省大运河在全国经济和漕运管理中的中枢地位,见证了我国独特的漕运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符合世界遗产价值标准III——能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江苏世界遗产名录

在世界运河史上,中国大运河对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首屈一指。江苏省大运河在明清时期因其沿线发达的农业生产和漕运中枢地位带来的商业便利,市镇密集,经济繁荣,文化昌明,人才辈出。近代运河漕运停止后,江苏省内大运河作为华东地区江海运输要道的功能一直延续至今。凭借良好的水运条件与上海、南京、杭州等沿海港口的便利交通,先进文化思想与技术,尤其是近代工商业沿运河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发展,江苏大运河沿线苏州、无锡、镇江等城市又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和先进思想的发源地之一。符合世界运河遗产价值标准IV——与具有突出的普遍重要性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

在世界运河史上,中国大运河是从初创至今的两千余年后仍在发挥重大运输功能的少数运河之一,江苏省内大运河是其中通航条件最好、发挥功能最全面的代表。江苏省段大运河是现在中国大运河全线上的黄金水道,苏南和苏北的航道等级分别达到四级到二级,河道不断扩容升级,沿线众多水工设施也达到了当今世界的最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还发挥着南水北调、防洪、抗旱、排涝、灌溉等重大功能,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符合世界运河遗产价值标准IV——与具有突出的普遍重要性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

二、大运河水工遗产价值

(一)大运河水工遗产的整体价值评估

(1)始建早、延续长、流域广:江苏省内的邗沟始于春秋时期,是有记载的最早开凿的大运河雏形。完成于清乾隆年间的中运河是古代京杭大运河最后开凿的一段,民国以后,对运河的历次治理工程也主要在江苏省境内。且江苏省段大运河至今仍然发挥航运、灌溉、输水、排涝、防洪、抗旱等重要综合职能,沟通着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和太湖、洪泽湖、骆马湖等湖泊,主航道长达590多km,约占京杭大运河全长的1/3,是始建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流域最广的一段中国大运河水工遗产。

(2)技术先进、类型多样、系统完整:江苏省大运河由于横跨黄河、淮河、长江等数条区域性大型河流,为解决运河的跨江跨河问题,系统性地使用了闸、坝、堰、引河、减河相结合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问题。自隋唐起,江苏省大运河沿线的水利水运设施中,就出现了许多能够代表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技术,如工作原理类似今日船闸的复闸和澳闸,以及泄水设施石垯等。明清时期,由于黄、淮、运交汇而带来的工程及其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先进性,人力物力的巨大投入,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方面,都是世界其他运河所难以比拟的。遗存至今的线路与堤防、闸坝等水利设施及其遗址类型多,完整性较强,反映了中国乃至世界农业文明时期最先进的治水思想与技术。

(二)中运河古代水利水运工程遗产的价值

(1)通过避黄行运完成运河的全线人工化:中运河的开凿标志着对黄河的治理思想的转变,从元代以前的“借黄行运”、明代的“引黄济运”到明清两代先后开凿南阳运河、皂河、泇河、中运河以“避黄行运”,并最终因中运河的开通而彻底实现了运河与善淤善决善变的黄河的分离,实现了大运河的全面人工化,奠定了至今未变的京杭大运河空间格局,是中国古代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伟大成就。

(2)中运河与黄河共生的堤防系统:中运河一线原有的黄河堤防系统由“缕堤、遥堤、格堤”组成,是明代潘季驯为治理黄河“善淤善决”之特点而创立的堤防系统,清代在黄河北岸的遥缕二堤之间开中河,形成了黄河与运河共生的复杂堤防,现存较为完整的堤防系统反映了农业社会堤防技术的最高成就。

(3)水柜蓄水与渠化运道节水共同组成的水源控制系统:明清时期以骆马湖为水柜蓄水调节水量,配合建立7座节水闸实现航道水深的逐级调节,并利用减水坝与减河解决了排洪问题,使中运河成为完整的工程体系。

(三)淮扬运河古代水利水运工程遗产的价值

(1)开创性:淮扬运河为大运河全线最早开凿的一段,公元前486年即形成了淮扬运河的前身——邗沟,一直沿用至今,是公认的、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沿用时间最长的一段。

(2)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动态线路规划的科学性:早期选址巧妙地利用和沟通自然河流和湖泊为运道。最早开通的邗沟段在线路选择上巧妙地利用了江淮间的天然河流与湖泊,用人工渠道因势利导地自分水岭处地势较低的邗城城下引长江水向北,经武广、陆阳、樊良、博芝、射阳等湖,至山阳入淮河。既避开了长江和淮河间的分水岭,又极大地减少了工程量。同时,在运道沿线地形高差较大处采用弯道技术,放缓河道比降,降低流速,以利舟船航行。在明清以后为避开湖泊风浪,逐渐实行河湖分离,并将湖泊作为调节运河水量和水位的水柜。随着技术发展,逐渐摆脱河流湖泊的限制,并渐渐拉直运道,河道本身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而得到动态的发展和完善。

(3)水利工程的先进性和系统性:宋代乔维岳于宋雍熙元年(984年)在淮扬一带所建造的二斗门船闸是《国际运河遗产名录》承认的世界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双门船闸,比欧洲同类船闸早约400年。中运河、淮扬运河与淮河下游流域共同组成了环洪泽湖流域的复杂的水利系统,自黄河夺淮后,为解决多沙的黄河对运河的侵扰,一系列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水利工程逐渐形成,成为大运河沿线水利工程最密集的地区,其中以明代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潘季驯在黄、淮、运交汇的淮安清口地区建造的水流制导、调节、分水、平水、水文观测、防洪排涝等枢纽工程组群为代表,其“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济运保漕”的治水思想和系列工程,堪称人类水运水利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杰出范例。

(四)江南运河古代水利水运工程遗产的价值

(1)人工与自然河道融合的河网:江南运河江苏段沟通长江与太湖,运河与该地区通江入湖的大量自然水网和从春秋时期陆续开凿的人工水道相连,组成一个完整的“主干—支线—末梢”的河网体系,形成动态的运河水利调节系统,并奠定江南水乡文明的环境基础。该水网系统取代纯自然的湖荡调蓄引排系统,见证了中国自然辩证的传统水利思想,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案例。

(2)以纤道为技术特征的科学选线:江南运河江苏段的选线选择充分考虑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水资源条件、自然水系连通、对太湖水利以及沿途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并因地制宜地采用纤道技术在自然河网中开辟人工运道,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主要运道连续利用达2000年之久,至今依然完整保存并延续着黄金水道的运输功能。

(3)多水道入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江南运河除经镇江京口、月河口、丹徒口北入长江,还有孟渎、锡澄、得胜等多条支河。这些水道不仅提供运河水源,也是特殊时期的通江运道,大大提高了通航的保证率。同时,这些通江入湖的水网系统还起到了以江水、湖水调节运河水量、防治江潮湖洪的侵害,体现了运河规划的综合性和工程利用的灵活性、稳定性。

(五)近现代大运河水利水运工程设施的价值

(1)近代中国水工技术发展的重要见证:江苏境内的刘老涧、淮安、皂河船闸是根据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制订的“导淮入江计划”建造的中国第一批现代新式船闸,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并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部分国外设备。现有的皂河老船闸、刘老涧老船闸的部分遗存等是近代中国水工技术发展的重要见证。

(2)新中国水工技术提高历程的重要见证:江苏段大运河历经20世纪50、80年代和21世纪初3次改造扩容,目前江北全线为二级航道,江南为四级以上航道,同时还承担着南水北调、灌溉、防洪排涝和生态调节功能。沿线二河闸、三河闸、皂河抽水站、淮安枢纽、江都枢纽等各时期的多个水利枢纽均具有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大运河作为国家性综合水利工程的角色得到延续,一直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大运河附属遗产价值

(1)江苏省级大运河附属遗产的发生、发展与大运河的开凿、运输、管理具有明确的、有文献记载的密切联系,是运河漕运管理制度最重要的历史见证。如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河道总督署遗址及清宴园是当时全国漕运管理的最高机构,丰济仓遗址、淮安钞关遗址、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等遗存分别见证了当时的仓储、税收和盐运管理制度,盂城驿、横塘驿站、三里亭、十里亭遗存见证了当时的驿传制度,龙王庙行宫是清代皇帝重视漕运、多次巡视驻跸的见证,灭渡桥水文站是近代运河水文监测制度的见证。

(2)江苏省级大运河附属遗产本身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真实性、完整性,如龙王庙行宫、高邮盂城驿站都是全国同类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优秀代表。

(3)附属遗产本身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形式,灭渡桥水文站反映的水文监测技术,还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艺术价值。

四、大运河相关物质遗产价值

大运河遗产元素中的运河相关物质遗产是构成遗产价值的重要内容,是具有较高文物价值且与运河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代表性建筑遗产。这些遗产对于大运河建造、运行和演变历史具有重要的佐证作用,也为深入理解运河水工遗存、附属遗存的技术、经济、社会、景观价值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信息。

(1)历史价值:中运河沿线的疏凿吕梁洪记碑记述了明嘉靖管河主事陈洪范治水功绩,记载了吕梁洪的险恶和当时漕运情况;宿迁大王庙是运河沿线现存较少的漕运神“金龙四大王”庙宇之一,同时该庙也祭拜康熙年间治水有功的河道总督靳辅;淮扬、江南运河沿线的康熙、乾隆御碑、御制重修惠济祠碑、乾隆阅河诗碑、皇亭三碑则记录了康熙、乾隆皇帝南巡的史实及淮扬、江南运河的治理情况,反映了淮扬、江南运河修建、使用过程真实的历史信息。淮扬运河沿线的扬州城遗址和通济渠(汴河)段的盱眙泗州城遗址则反映了运河对城市兴衰、城市形态的影响;洪泽湖大堤铁牛与马棚湾铁牛、邵伯铁牛反映了镇水祭祀的历史。

(2)艺术价值:运河沿线的清江清真寺、仙鹤寺、扬州盐业历史遗迹、寒山寺、虎丘塔、镇国寺塔、第一山题刻是因运河繁盛而形成的城市园林和人文景观的代表,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造诣。运河沿线碑刻为书法艺术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与文献资料,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科学价值:虎丘塔、镇国寺反映了古代中国高层建筑技术成就。扬州城遗址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布局与规划的科学技术水平。茂新面粉厂等近代民族工业遗产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技术水平以及运河在近代科技传播中的廊道作用。

(4)社会价值:江南运河沿线的大成三厂建筑群、茂新面粉厂、苏纶纱厂旧址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遗产,反映了大运河对两岸社会、经济的影响作用;郑文英墓、普哈丁墓反映了运河沿线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五、大运河相关历史文化街区价值

(1)江苏省大运河相关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分布于运河沿岸,且历史悠久,其建立和发展均与运河变迁密切相关,在不同的侧面见证了运河的开凿或演变过程。如淮安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为公元前486年邗沟北接淮河的所在,见证了运河最早开凿的历史。扬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自唐代以来一直是自运河入城,并联系运河码头及城内盐运管理机构的主要商业街道。扬州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因明清漕运钞关和盐引交易而聚集了大量的会馆和盐商大宅,见证了运河盐运经济的辉煌。淮安河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大量会馆店铺也见证了明清淮北盐业交易的历史繁华。镇江新河街因宋代新开运河入江支口而产生,后逐渐发展成重要的江河转运码头和商业街区。无锡清名桥的发展始于宋代锡山驿的设置,并在明清成为商业、手工业作坊密集的商市,更在近代因运河便利而聚集了大量的民族工商业和各国领事馆。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反映了运河漕运、仓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此外徐州窑湾是骆马湖北岸重要的水运贸易码头,常州青果巷是明清运河沿线果品交易的集散地,苏州山塘是苏州城外水运贸易中心,均是因运河而发生发展的重要商业街区。

(2)江苏省大运河相关历史文化街区是沿运聚落中格局和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精华和代表。主要街巷或沿运河展开,或与运河垂直相接,建筑以清末和民国时期为主,留存有大量的历史桥梁、驳岸、埠头、码头等水利设施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保持着因运河而生的历史空间格局和传统建筑风貌。

(3)江苏省大运河相关历史文化街区均处于运河的重要交通节点上,南北货物和人员的经停带来大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因而成为所属城市甚至是大运河全线重要的商业流通、文化交流中心,人口稠密,商业繁华,建筑类型多样,社会生活丰富,也因而成为官商聚居、人文荟萃之地,留下了大量的寺观建筑、老字号、名人故居、文学作品和故事传说等见证运河经济文化交流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4)江苏省大运河相关历史文化街区既是运河本身变迁及其对沿运城镇发展影响的最佳见证者与展示者,本身又是具有一定的稀缺度与特殊性的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且大多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还能成为进行文化传承、教育和发展旅游经济等多方面事业的良性载体。

延伸阅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5处世界运河遗产

1.法国米迪运河(Canal du Midi,1996)

米迪运河位于法国图卢兹市,是法国南部一条连结加龙河与地中海的运河。运河长240km,航运水道网络有360km,是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比斯开湾间内陆水路系统的主要连接线。运河东起地中海港口城市,埃罗省的赛特港,西至上加龙省首府图卢兹附近与加龙河相接。整个航运水系涵盖了船闸、沟渠、桥梁、隧道等328个大小不等的人工建筑。199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运河建于1667年至1694年之间,是17世纪法国的重要工程。运河设计师是皮埃尔-保罗·德里凯(Pierre-Paul Riquet),他在设计上匠心独运,使运河与周边环境融为了一体,在技术上大胆创新,第一次在地下建筑中使用炸药,在贝济耶附近的岩石高地上开凿出一条长157m的隧道。运河建造共动用了12000个劳动力,包括600名妇女,耗时15年建成。1681年5月15日首次试航。运河河道由五部分构成:240km的主河道,36.6km的支线河道,两条引水用的水源河道及两小段连接河道。整个航运水系涵盖了328座各类船闸、渡槽、桥梁、泄洪道和隧道等建筑工程设施,其中船闸就有65座。其工程建设中最突出的方面有:位于黑山山丘的圣费雷奥勒大坝,船闸的数量,马尔帕斯隧道。米迪运河是法国路易十四王朝的辉煌成就之一,集中了当时西方世界最先进的工程技术。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米迪运河蜿蜒流淌360km,各类船只通过运河在地中海和大西洋间穿梭往来,整个航运水系涵盖了船闸、沟渠、桥梁、隧道等328个大小不等的人工建筑,创造了世界现代史上最具辉煌的土木工程奇迹。运河是在1667~1694年间挖掘出来的,它为工业革命开辟了一条航线。运河设计师创造性的构思,使运河与周边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一种和谐美的效果,堪称建筑技术史上的佳作。

2.比利时拉卢维耶尔和勒罗尔克斯的中央运河上的4座升降机及其周边设施[The Four Lifts on the Canal du Centre and their Environs, La Louviere and Le Roeulx(Hainault),1998]

比利时中央运河上最著名的是4部水力船舶升降机。它们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造的8部水力船舶升降机中仍以其原工作状态保存下来的,因而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力船舶升降机,是19世纪欧洲水利工程高度发展的有力见证。1998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在连接默兹河与斯海尔德河流域的中央运河的一段7km的伸展中,水平面抬高了66.2m。为了克服此高差,位于Houdeng-Goegnies的15.4m的升降机于1888年投入运行,而其他三座各提升16.93m的升降机于1917年投入运行。这些升降机由英国公司Clark,Stansfield&Clark的埃德文·克拉克(Edwin Clark)设计。设计灵感来源于位于加拿大的彼得伯勒提升式闸门(Peterborough Lift Lock) 和科克菲尔德提升式闸门(Kirkfield Lift Lock)。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在古老的中央运河这一小段上,有四座液压船舶吊车,是终极水平的工业杰作,加上运河本身及其附属设施,构成了一幅19世纪末的工业全景图,保存十分完好。19世纪末20世纪初共有八座液压船舶吊车,但是只有在中央运河上的这四座仍然保持着原始工作形态。

3.加拿大里多运河(Rideau Canal, 2007)

里多运河建于1832年,包含了里多河和卡坦拉基河(Cataraqui)长达202 km的河段,北起渥太华,南接安大略湖金斯顿港。在英美两国争相控制这一区域之际,为战略军事目的开凿了这条运河。里多运河是首批专为蒸汽船设计的运河之一,防御工事群是它的另一个特色。在运河建造初期,英国人采用“静水”技术,避免了大量挖掘工作,并建立了一连串的水库和47座大型水闸,将水位抬高到适航深度。运河上建有6座“碉堡”和1座要塞,后来又在多个闸站增建防御性闸门和管理员值班室。在1846至1848年期间,为加固金斯顿港口的防御工事建造了4个圆形石堡。200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建于19世纪初的一条伟大的运河,是北美保存最完好的静水运河,表明当时北美已大规模使用这项欧洲技术,是唯一一条始建于19世纪初北美大规模兴建运河时代,流经途径至今保持不变,且绝大多数原始构造完好无损的运河。里多运河见证了为控制北美大陆发起的战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4.英国庞特基西斯特输水道及运河(PontcysyllteAqueduct and Canal,2009)

英国庞特基西斯特渠(PontcysyllteAqueduct)建于1805年,位于英国威尔士的东北部,总长18km,是英国最长最高的输水道,它的设计师是被誉为“道路巨匠”的泰尔福德(Thomas Telford)。200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英国庞特基西斯特输水道及运河是工业革命土木工程技艺的典范,完成于19世纪初。由于运河横跨各种不同地形,因此需要建造技术出色而大胆,甚至不用闸门。水道桥为泰尔福德所设计,为土木工程与金属建筑划时代之创举,其使用生铁与锻铁强化弧形结构,重量轻但坚固。庞特基西斯特输水道及运河被誉为天才创意经典作品,显示出欧洲已经获得的综合专业知识,并启发了全球无数土木工程。

5.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Seventeenth-century canal ring area of Amsterdaminside the Singelgracht,2010)

阿姆斯特丹运河建于17世纪,作为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艺术品,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是荷兰“黄金时代”时期阿姆斯特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蓬勃发展的具体体现。2010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阿姆斯特丹的运河总长度超过100km,拥有大约90座岛屿和1500座桥梁,使得该市被称为“北方的威尼斯”。三条主要的运河:绅士运河、王子运河和皇帝运河,开挖于17世纪的荷兰黄金时代,组成环绕城市的同心带,称为运河带。绅士运河最时髦的部分称为黄金转弯,有许多双倍宽度的宅邸、内园和车房在皇帝运河上;皇帝运河是三条运河中最宽的一条,介于绅士运河和王子运河之间,得名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王子运河是其中最长的一条运河。沿运河的大部分建筑都兴建于联合省的荷兰黄金时代。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阿姆斯特丹运河区作为一个历史市区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的一项新“港口城市”规划的结果。这一运河网络位于历史市镇及中世纪市镇的西面和南面,它们围绕着老城区,沿着防御边界向内延伸,直至辛厄尔运河。运河网络的修建是一个长期过程,主要任务是通过运河来排干同心弧形沼泽地,并填平中间的空地来扩大城市空间。这些新的空间可以用来统一发展建造商业房屋与大量的纪念性建筑。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扩张是这一历史时期同类发展中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均衡的。这一历史市区也是大规模城市规划的一个范例,直到19世纪它还仍旧为世界各地所参考。

规划保护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在第一阶段保护规划中划定的大运河遗产保护带的基础上,按照水系进行整合,包括大运河遗产及其相关环境。规划运河主线总长约590km。其中:

(1)中运河江苏段:规划运河遗产主线自苏鲁交界至淮安清口枢纽遗址,主线总长156km。

(2)淮扬运河:规划运河遗产主线自淮安清口枢纽遗址至长江,主线长约183km。

(3)江南运河:规划运河遗产主线自长江至苏浙边界,主线长约218km。

(4)通济渠江苏段:规划运河遗产主线自苏皖交界至洪泽湖,主线长约33km。

二、规划分期

以2012~2014年为近期,主要通过实施近期重点保护与整治措施,迎接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检查工作。

以2015~2020年为中期,基本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在实现运河遗产的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开展大运河遗产旅游。

以2021~2030年为远期,全面实现大运河遗产保护、展示利用与沿线城乡生活的结合,实现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区划

(一)省级大运河水工遗产和附属遗产的保护范围

(1)江苏省级大运河水工遗产为现状水域或“在用”工程的,主要依现行江苏省及各市相关法规、规章中规定的河道管理范围或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保护范围。其中,已确定城市蓝线的,主要依据城市蓝线划定保护范围。

(2)省级大运河水工遗产现为遗址、遗迹的,按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的界划原则划定,即包含遗存本体及安全距离。

(3)江苏省级大运河附属遗产按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的界划原则划定,即包含遗存本体及安全距离。

(4)运河水工遗产与附属遗产的保护范围中,位于下列综合价值较高的重要河段的划为重要保护区,其他为一般保护区。

1)中运河的徐州窑湾到宿迁大王庙段

2)古黄河的水门水库到四棵槐段

3)淮扬运河的清口至苏北灌溉总渠段(里运河)

4)淮扬运河的宝应跃龙关至扬州城至伊娄河入江口段

5)江南运河的镇江新河街入江口至谏壁闸段

6)江南运河的常州市区段老运河(新闸镇到戚墅堰)

7)江南运河的无锡、苏州段老运河(黄埠墩到苏浙边界)

(二)省级大运河相关物质遗产和相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划定

(1)江苏省级大运河相关物质遗产的保护范围按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的界划原则划定,即包含遗存本体及安全距离;其中已经各级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的文物保护单位,原则上沿用已公布的保护。

淮扬运河淮安段 省文物局供稿

吴江古纤道 省文物局供稿

(2)江苏省级大运河相关历史文化街区原则上按照经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规划确定保护范围。

(3)若各市级大运河保护规划中通过评估,对既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进行合理调整的,保护范围以市级规划为准。

(三)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

(1)一类建设控制地带:为大运河水工遗产与附属遗产的紧邻周围环境的建设控制地带,依据以下原则划定:所在地为城市和镇的建成区的,建设控制地带宜自保护范围外扩30m左右;所在地为农村建设用地的,宜外扩80m左右;所在地为农田、郊野的,宜外扩300m左右。

(2)二类建设控制地带:为大运河相关物质遗产的紧邻周围环境的建设控制地带。其中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若已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宜沿用其范围。或未划定建设控制地带的文物保护单位,或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大运河相关物质遗产,按以下原则划定其建设控制地带:所在地为城市和镇的建成区的,宜自保护范围外扩30m左右;所在地为农村建设用地的,宜外扩80m左右;所在地为农田、郊野的,外扩300m左右。

(3)三类建设控制地带:即为长江运口段(仪扬运河至丹徒河段)、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骆马湖,沿用现行河道管理范围或水利工程管理范围。

四、保护措施

(一)江苏省大运河遗产保护措施

(1)建立健全运河遗产的“四有”工作。

1)根据本规划和一阶段市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划定的保护范围界线建立保护标识。保护标识的设置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的规定。

2)建立记录档案:结合遗产考古和研究,全面系统采集运河遗产的信息,并做好相关的电子化档案记录工作。

3)根据《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和省级大运河保护条例的相关要求,设立或指定大运河各项遗产的管理专人和专门机构。

(2)编制专项保护规划。

1)在《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中国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和各市级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基础上,逐步编制各类重要点段的大运河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2)根据江苏省大运河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状及展示需求,应分近期和中远期编制以下专项保护、整治、考古和展示规划。

3)近期完成的专项保护规划可单独编制,也可纳入确定的14个省级遗产点段的专项保护规划中编制,但应达到可以具体指导近期保护工作的深度。

(3)省级运河遗产的保护与维护工程。

1)对江苏省级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存以及非“在用”的水工设施遗存,由省文物局根据遗存具体情况,安排必要的保护与维护工程,包括现状修整、防护加固、重点修复等。

2)对“在用”的河道、湖泊、水工设施等江苏省级大运河遗产,由省文物局结合遗产所属的水利、航运等部门,根据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遗产保护基本原则和本规划管理要求,进行维护与保护工程,包括清淤、疏浚、整治航道、维修堤防/驳岸/坝/桥/闸等“在用”水工设施遗存、抢险加固等。

3)对江苏省级大运河相关历史文化街区,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省文物局,进行保护与维护工程,包括基础设施改造、建筑修缮与整饬、环境整治等。

(4)预防性保护与灾害防治。

1)预防性保护:通过有效监测和日常管理维护,保障各项大运河遗产的本体和环境安全,根据实际需求建立安全技术防范报警系统工程。

2)灾害防治: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应与城市防洪和消防工程的规划建设相结合,根据“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应急预案和救灾措施。

(5)背景环境保护与整治。

1)历史环境保护:保护与大运河遗产密切相关的山形水系、古树名木、特色植被,结合展示需求对局部环境进行重点修复。

2)建设环境整治:对运河沿线不利于遗产本体保存、有损遗产价值的、破坏遗址景观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码头、工厂、采矿、采砂及墓地等进行撤并、迁移、改造,满足保障遗存安全、维护遗址景观协调和生态安全的要求。

3)污染防治: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应杜绝垃圾污染、防治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的水环境污染,进一步提高水质,改善沿岸环境质量。

(二)省级重要遗产点段保护措施

(1)除上述适用于运河全线的一般性保护措施外,《中国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在一阶段市级规划的基础上经过整合和横向比较,确定5个省级一类重要遗产点段,9个省级二类重要遗产点段。

(2)一类重要遗产点段包括遗产价值重大且分布密集的淮安城区段、扬州城区段和苏州城区段,以及运河与古淮河、古黄河交汇的淮安码头镇清口枢纽,运河与长江交汇的镇江—谏壁段。

(3)二类重要遗产点段包括遗产价值较高或分布较集中的中运河皂河—中河段、窑湾—骆马湖段、古黄河生态段;淮扬运河洪泽湖大堤、高邮—邵伯段;江南运河常州市区、无锡市区和苏嘉、頔塘运河江苏段;以及通济渠泗州城考古遗址区。

延伸阅读:

1.文化部《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2012年8月14日,文化部发布《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54号),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15条,明确大运河遗产包括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近代以来兴建的大运河水工设施,凡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属于大运河遗产。《办法》规定,大运河遗产保护实行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段管理,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原则;国家设立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协调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重大事项,会商解决重大问题;大运河沿线省级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调查本行政区域内的大运河遗产;国家实行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制度,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由总体规划、省级规划和市级规划构成;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应当明确大运河遗产的构成、保护标准和保护重点,分类制定保护措施;大运河沿线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大运河遗产所在地标识系统,并向公众提供真实、完整的大运河遗产信息;国家实行大运河遗产监测巡视制度,由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定期发布监测巡视报告;因保护和管理不善,致使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受到损害的大运河遗产,由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列入《大运河遗产保护警示名单》予以公布。

2.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2013年7月31日,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2013〕159号)。《意见》指出,江苏是大运河河道路线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的省份,境内大运河约占大运河总长的2/5。运河沿线各级政府作为大运河遗产保护省、市级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应严格按照《中国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要求,确定大运河(江苏段)遗产的保护标准和保护重点,制定科学完善的保护、管理和保障措施,确保大运河各遗产点、段具备良好的保护环境和保障条件,充分发挥规划对大运河遗产保护的规范与引导作用。要全面做好大运河遗产“四有”基础工作,即树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区划,落实保护管理机构,建立完善大运河遗产档案资料。正确处理好活态文化遗产申遗与发展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充分考虑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运河遗产的多种保护利用模式,使大运河遗产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永续利用。《意见》要求,在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并实行建设项目遗产影响评价制度。除防洪、航道疏浚、水工设施维护、输水河道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在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划定的保护范围内进行破坏大运河遗产本体的工程建设。运河沿线各级政府应组织力量对所辖的大运河遗产保护区域进行定期排查,对损害大运河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违法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追究。实行大运河(江苏段)遗产监测巡视制度,建设省级和市级监测系统,对威胁大运河遗产价值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监控和实时预警。

3.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关于保护大运河遗产的联合协定》

2012年9月26日,来自大运河沿线的8省35个城市在扬州共同签署《大运河遗产联合保护协定》。该协定共18条,从签署之日起生效。

《协定》明确,各地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协调工作机构;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大运河遗产保护实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辖区内大运河遗产保护档案资料和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大运河遗产所在地标识系统;建立大运河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对在大运河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协定》还明确,大运河遗产跨行政区域边界的,其毗邻市政府应当加强协作,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并采取联席会议等方式,研究解决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重大问题。城市联盟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协调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跨区域合作的重大事项。城市联盟设立联合办公室,作为常设联络机构。

江苏大运河一类重要遗产点段的保护措施要求

江苏大运河二类重要遗产点段的保护措施要求

申遗纪事

2005年

12月15日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3位专家联名致信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市长,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京杭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

2006年

3月10日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呼吁立即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5月22日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议发表《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宣言》呼吁:“从国家战略高度,建立统一协调机构,制定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统筹保护与发展规划,调动各方力量,实施有效保护,科学合理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5月25日 京杭大运河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月15日 大运河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7年

6月20日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协调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旨在全面推动大运河保护工作有序开展,研究并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大运河申遗工作协调机制,为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9月25日 国家文物局正式发文,确定扬州市作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

9月26日首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在扬州举办。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大运河东关古渡正式揭牌。14个国外城市以及国内中国大运河24个沿线城市市长共同签署《世界运河城市可持续发展扬州宣言》。

2008年

3月24日 “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暨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研讨会” 在扬州召开。会议建立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达成“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扬州共识”。会议还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和论证,将通往河南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整合进来,将“京杭大运河申遗”改称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涉及城市扩大到33个。

9月25日大运河遗产第一阶段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时间进度要求,即:到2009年6月底前完成大运河沿线各设区市段保护规划;2009年12月底前完成各省级规划汇总;2010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大运河总体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10月26日 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工作会议在无锡召开,江苏省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11月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成立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专家组。专家组学科构成包括文物、历史、遗产保护、水利、交通、规划等方面,由8名顾问和29位专家组成。

2009年

4月23日国务院成立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并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会商小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文化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家测绘局、国家文物局、教科文全委会、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办公室等13个部门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8个省、直辖市有关单位领导组成。会商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文物局。会议通过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工作制度》《大运河保护和申遗2009~2010年工作计划》等文件,确定了申遗工作的进度安排,提出了2014年申遗的总体目标。国务院统筹建立省部协商机制,标志着大运河联合申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和行动。

6月4日 江苏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市厅际会商小组正式成立。会商小组组长由省政府副省长曹卫星担任,会商小组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建设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厅、省测绘局、省文物局、省南水北调办公室等11个部门有关领导和运河沿线的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市政府分管市长组成。

8月国家文物局发出《关于加强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通知》(文物保函〔2009〕939号),对进一步做好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大运河遗产点遴选工作全面启动。

9月25日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就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总体安排等作了详细说明。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2009~2014年是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关键时期,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9~2010年的启动阶段,第二阶段是从2011~2012年的保护、整治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13~2014年的申报阶段。

2010年

4月2日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进展情况,分析当前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要求明确重点,扎实推进,加强法规建设,遴选申遗预备名单,加快推进保护、整治,落实经费保障,全力以赴做好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

6月12日 首批“江苏省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启动仪式在苏州举行,徐州市窑湾赵信隆酱园店维修保护工程、扬州市岭南会馆维修保护工程、苏州关税司署旧址维修工程等10项工程列入首批“江苏省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江苏省文物局将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每年确定一批约10个有较高运河遗产价值、而又存在险情隐患的文物保护单位,在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每批安排经费约1000万元。

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省文物局供稿

2011年

3月29日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报了各部门、各省市大运河保护、申遗工作的进展情况和2011年工作计划,原则通过《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管理总体规划》和《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4月12日首批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对外公布,包括8个省35个城市的96个立即列入项目(65处遗产点+31段河道)和79个后续列入项目(67处遗产点+12段河道)。

扬州古运河夜景 张丙涛/视觉江苏网

4月25日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通知》(文物保函〔2011〕950号),提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倒计时工作方案。

12月江苏省大运河沿线8市遗产保护规划通过各市政府批准公布。

2012年

3月20日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大运河保护和申遗2012~2013年行动计划》,重申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倒计时表,明确要求按时间节点,严格有序地推进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进程。

3月29日 在扬州召开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上,大运河申遗办代表大运河城市联盟向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出共同发起、共同制订、共同遵守《大运河遗产保护联合规定》的倡议书,倡议各城市重视并参与大运河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

6月14日 大运河(扬州段)数字管理平台一期工程通过终审验收,标志着扬州在全国基本率先建成示范性大运河遗产数字管理平台。

6月29日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实施《中国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苏政复〔2012〕48号),标志着江苏省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

8月14日文化部公布《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54号),于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8月24日扬州市率先公布《扬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9月26日在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世界运河大会上,来自大运河沿线的8省35个城市在扬州共同签署《大运河遗产联合保护协定》。该协定共18条,从签署之日起生效。

9月大运河申遗文本初稿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预审。

12月20日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公布实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文物保函〔2012〕2286号)。

2013年

1月31日 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提交大运河申遗文本。江苏7个遗产区、28处遗产点段列入。

6月大运河全线完成遗产本体保护、环境整治、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工程;建立大运河遗产国家监测系统,建立大运河遗产省、地市级监测系统;完成大运河遗产点段的展示工程,在大运河遗产区域或相关博物馆展示大运河遗产点段的价值、历史沿革等重要信息。

7月31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2013〕159号),要求抓好《中国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的落实,全面做好树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区划、落实保护管理机构、建立完善大运河遗产档案资料“四有”基础工作。

9月16~26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对中国大运河江苏段申遗项目和相关管理工作进行考察评估。

2014年

6月22日 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投票表决,决定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省文物局 苏 鉴)

延伸阅读:扬州被确定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

扬州被确定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其核心理由是:扬州与大运河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从历史沿革上看,春秋时吴王夫差开邗沟,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锹土是在扬州挖的,之后的隋炀帝全线开凿大运河,也以扬州作为中心城市之一,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扩掘、连接和延伸,这奠定了扬州在整个运河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同时也让扬州拥有了目前大运河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最复杂的河段。2006年,国家作出大运河申遗的决定。因为扬州特殊的“运河地位”,在35座大运河沿线城市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也设立在扬州。2013年1月底,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报申遗资料,由扬州牵头的大运河申遗进入正式申报阶段。

1.国家文物局《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

2. 江苏省文物局《中国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遗产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遗产怎么分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千万遗产
放歌大运河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