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2015-11-16 20:55温泓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替米沙坦氨氯地平治疗

温泓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协调作用。方法:选择自2014年6月~2015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15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氨氯地平单用组(A组)、替米沙坦单用组(B组)和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用组(C组),观察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三组患者在经过4周的治疗后,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C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A、B两组,且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0%,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C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三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应用治疗高血压,优于各自单用的效果,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协同作用;高血压;治疗

高血压是一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在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18%,有1.6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一些并发症诸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衰竭等通常是致命的,而有效降低血压则可有效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方法是依靠抗高血压药物,但由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尤为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一的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已不再明显。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4年6月~2015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门诊或住院进行治疗的15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9例,女性81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51.7±7.4)岁;病程1~25年,平均病程(11.4±5.9)年。将这150例高血压患者按随诊顺序随机分为三组:氨氯地平单用组(A组),替米沙坦单用组(B组),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联合用药组(C组)。

1.2方法

A组患者使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每天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一日一次,一次10mg,连续服用4周。

B组患者使用替米沙坦进行治疗:每天口服替米沙坦,一日一次,一次40mg,连续服用4周。

C组患者联合应用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进行治疗:每天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一日一次,前者10mg,后者40mg,连续服用4周。

1.3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判断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舒张压下降到了正常血压范围或者是下降值≥20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值≥30mmHg;有效:舒张压的下降值在10~19 mmHg但未达正常,或收缩压下降值≥30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不良反应主要分为:头痛、眩晕、腹痛腹泻、下肢水肿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2比较,所有统计分析均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界限。

2结果

2.1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三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的比较,C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A、B两组,且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表明:其中,A组患者共发生头痛2例,眩晕1例,腹痛腹泻1例,下肢水肿1例,发生率为10.0%B组患者共发生头痛1例,眩晕1例,腹痛腹泻1例,下肢水肿1例,发生率为8.0%;C组患者共发生头痛1例,眩晕1例,发生率为4.O%。三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氨氯地平为一种长效的二氢吡啶类降压药物,具有作用时间长,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替米沙坦为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拮抗血管的收缩,发挥降压作用。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高血压,能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替米沙坦氨氯地平治疗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联合托拉塞米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与倍他乐克治疗舒张型高血压临床效果探讨
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在高血压疾病治疗中的运用效果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