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实词理解题的考查重点及备考指导

2015-11-16 14:17陈新国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实词加点文言

陈新国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命题,虽然文言文试题的选文材料都来自课外,但所考实词绝大部分为新课程六套教材文言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并且考查的重点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知识点上。为了帮助同学们增加知识储备,培养思维品质,提升判别能力,我从2014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遴选出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考题,以说明高考命题专家在文言实词释义题设题考查的重点和命题方向。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考查的最主要的一个知识点,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

广东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论”是一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词义非常丰富,有“讨论”“学说”“评定”“定罪”“按照”等意思。B项中的“论”在古代确实具有“讨论”之意,但在此句中“讨论”一义讲不通。因为在这里,根据阅读材料的上下文来看,王甲杀人一案,刘敞看案卷觉得有冤情,他将此案交付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反而强加罪名,将要批决定罪。因此这里的“论”应该是“定罪”“批决”的意思,从“论”字后带了一个“囚”字大概也能猜出与“定罪”有关。

【备考指导】不可脱离语境。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都会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从逻辑上去推测词义。而考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凭识记猜测,完全忘记了“语境”二字,容易导致失分。尽管文言实词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它只有一个意思,如果长期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来解词,就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弄懂文意,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古今异义

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词义完全相同;二是完全不同;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等。特别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貌似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一些词语容易造成错觉,使人望文生义,把它们当作一个双音节词语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

安徽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D

【解析】“殷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热情而周到”,而D项理解为“周到”正是犯了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古汉语的错误,其实“殷勤”在古汉语中一个常见义项是“情意深厚”“恳切叮嘱”。D项中“殷勤”正是此意,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备考指导】不可望文生义。虽然语言有一定的继承性,但语言毕竟又是发展的。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词语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那么,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应牢牢树立起这样一个意识:不可以现代汉语来理解古汉语,近年高考文言实词试题中就经常涉及这方面知识的考查。也就是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解释项往往是错误的。命题者通常会在四个选项中故意对其中一个词进行“望文生义”式的解释来干扰迷惑考生,让考生掉进陷阱。特别提醒大家要多积累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今异义的词语课文里有许多,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一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作息”词义就不同,这里是偏义复词,词义偏向“作”。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是两个单音词,意思是“用手指指给别人看”,而现代汉语中“指示”是一个双音词,是“上级机关对下级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的意思。同学们要注意在平常的学习中多积累,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意。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有新的意义,进而改变了词性。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

天津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B

【解析】B项将“全”解释为“全部”,放入语境中显然不通。联系语境,“全活甚众”是说徐谦尊在崇祯末年,救济因蝗灾而挨饿的乡亲,让许多百姓保全了性命。这里的“全”和“活”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并且是使动用法。“全”应理解为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保全”,这样句意才通顺。

【备考指导】不可主观臆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也是高考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因此同学们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如: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句中的“斗”字,根据句意,“斗”和它的宾语“诸侯”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因此要理解为“使……斗”。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该读本字的音。如:

新课标II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D

【解析】D项中的“著”应该理解为“登记”。而正确项A中的“振”就是一个通假字,通“赈”,所以A项解释为“救济”是对的。

【备考指导】不可先入为主。在阅读古诗文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个别字与语境完全不合,或者说,根据文脉,由于个别字的出现而使文意无法理解时,可依据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等特点去考虑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不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而仍按原字去解释,就会造成费解或者错误的理解。

现结合个人多年的备考经验将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推断方法列举如下,以期帮助考生们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

1.音形训义法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可以通过字形来解释词义,是谓形训;还可以通过字音来解释词义,是谓音训(或者叫声训)。如:

湖南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4其庐焉 造:建造

D.以屋名雪,讵不韪4欤 韪:正确

【参考答案】A

【解析】答案项A中的“造”在这里应为“造访”的意思。正确项D中的“韪”字是个形声字,从是,韦声。《说文解字》:“韪,是也。”D项中解释为“正确”,因此是对的。

2.对文断义法

所谓对文,是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意相关的对句中,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常常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比如成语“文过饰非”,词中对应位置上的“过”和“非”意思相同,同学们可能觉得“文”字不好理解,其实可以从对应位置上的“饰”入手,从而求出“文”的意思就是“掩饰”。同样的道理,文言文中,很多对文的词语可以互训。对文训释的意义在于据已知训未知、由易知训难知。这就便于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如:

北京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B

【解析】B项把“虞”理解为“料想”是错的,这里应该是“忧虑”“忧患”的意思。这一项干扰较大,致使很多考生误选。其实B项可以联系原文“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来看,“风波之恐、覆溺之虞”是一个典型的对文,根据对文的特点,“恐”和“虞”词性应该相同,意义也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再联系上下文,文中是说以前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常常害怕风波兴起,担心船被打翻,因此可以猜测B项的“虞”与“恐”词义接近,应该解释为“忧虑”“忧患”“担心”的意思。

3.语法辨义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要判断文言实词的具体词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词性、用法和意义。如:

新课标II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D

【解析】D项中命题者将“著”解释为“彰显”,好像译不通,因为这个句子中,“著”处在谓语位置上,应该是个动词,并且后面带有宾语“之”,其实句中在“籍”前应该省略了介词“于”,再联系前一句,“著”应该理解为动词,意思是“记录”“登记”的意思。

4.语境推义法

文言实词大多具有多义性,即词义是不确定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确定一个实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我们可以联系语境进行具体分析。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外部语境来推断。如:

江西卷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A

【解析】A项中的“命”是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在古汉语中没有“指责”的意思,在这里将“指责”的意思代入到句中,也讲不通。再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文章是说被人切断了鸡冠的公鸡看见“我”给的粟米便长声鸣叫,就像是招呼所有的鸡(来)啄食。“命”在古汉语中有“告”的意思,这里可以引申为“招呼”“召唤”的意思,如成语“命俦啸侣”中的“命”就是这个意思。

5.成语证义法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出文言实词的词义。如:

福建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A

【解析】A项中的“绳”字后面带了代词“之”作宾语,“绳”字在这里活用作动词,题中解释为“捆绑”,不合语境意思,应该解释为“约束,制裁”的意思,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来理解A项“绳”字的词义。

江苏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B

【解析】B项中把“责”字解释为“指责”,是望文生义的解释,是以现代汉语的方式来理解古汉语,联系前文“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无以韩责我”句中的“责”字应该解释为“要求”,这一词义在成语“求全责备”中保留着,考生如能联系“求全责备”这一成语,理解这个“责”字就不难了。

6.联想明义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即所谓立足于教材,选材于课外。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联想学过的课文例句,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提醒同学们,牢记课文经典例句。如:

山东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C

【解析】C项将“延”理解为“迎接”,不贴切。从语境来看,文段是说当地的富豪之家吴氏家请了老师教授小孩,詹鼎也就从学于吴家。因此,这里的“延”宜理解为“邀请”。这一义项我们可以联想到学过的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的句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以及高中课文《过秦论》中的“秦人开关延敌”等句子来印证。

重庆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D

【解析】D项将“间”理解为“间或”,不恰当,联系上下文来看,这里应该是“暗地里”“私下”的意思。“间”字的这一词义,我们可以联想到学过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句子:“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文言实词是高考的一大热点,然而实词量大义广,以上介绍的文言实词词义常用的六种推断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考生完全可以综合运用其中二种或三种方法(如福建卷中对“绳”字的判断就运用了语法辨义法和成语证义法),以便更快、更准地判断试题中文言实词的确切含义。

猜你喜欢
实词加点文言
给地球加点绿
给电影加点特效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泡脚可以加点药
为腼腆胆怯加点“料”,秀出你的不同凡响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