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县大支边

2015-11-17 09:00刘继绵
吐鲁番 2015年2期
关键词:青壮年吐鲁番新疆

刘继绵



邳县大支边

刘继绵

笔者简介:刘继绵,男,汉族,江苏邳县(今邳州市)人。1946年8月生,1968年3月参军。在新疆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干事、连指导员。后调入军队院校担任政治理论教员。2006年8月退休时,为乌鲁木齐陆军学院正师级教授,大校军衔。虽然军旅生涯40余载,却仍对家乡情有独钟,一如既往。

55年前,在新疆社会主义建设急需人才的时候,来自古老邳州的一大批青壮年,响应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地来到新疆吐鲁番,给这片原本荒芜的大地带来了袅袅炊烟、万家灯火,用坚强和奉献使这片宝地走向了繁荣和富裕。第一批的“老支边”也已是“乡音未改两鬓白”了。他们总是眷恋着自己的故乡,邳州人民应该为他们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我也只能从一个侧面记述这一不凡的过程。

我的家乡在苏北大运河南岸。这一带曾是秦末楚汉群雄纷争的古战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三国前关羽兵困土山,与曹操相约三事的地方;解放战争时又是淮海大决战的战场。记得在1959年9月的一天,我还是邳县土山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值上午课间休息,只见通往运河县城的公路上,锣鼓喧天、红旗招展、鞭炮齐鸣。一辆辆马车如长龙般浩浩荡荡,好大的气派。这正是邳县前往新疆支边的青年出发了。他们带着亲人的嘱托,告别父老乡亲,告别生养他们的故乡,前往万里之遥的边疆,去支援那里的社会主义建设。

我从邳州市档案局获悉,1959年2月9日,江苏省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动员青壮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其主要内容是:中央决定,我省在五年内动员六十万青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是解决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不足,加速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措施。分配给徐州专区八千人。动员的对象,是年龄在17岁以上45岁以下、本人自愿、政治清楚、家务牵累不大的青壮年,其中要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生产经验较丰富的壮年。为此,省委还组成了“动员委员会”,从专区,到县到各个公社都积极宣传、动员,并派出带队护送干部。在欢送青壮年支边的大会上,支边青壮年个个佩戴着大红花。当地政府和四乡八邻的父老乡亲们,像当年送自己亲人参军时那样隆重而又热烈。多少父母满含热泪,拉着儿子、女儿的手,一次又一次地叮嘱;多少兄弟姐妹把自己的亲人送了一程又一程;多少当地干部把鼓励的话儿说了一遍又一遍。亲人们!要为故乡争光,为建设边疆贡献出你们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才智,不要辜负家乡父老乡亲殷切的期望啊……

列车在一曲《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歌声中,缓缓地向大西北——新疆行进,它载着乡亲们的祝愿,载着父母亲的期望,载着当地政府的重托,载着数以万计的朝气蓬勃的青壮年,从青山绿水的内陆平原来到戈壁荒漠……

列车每到一处,沿途各地政府都组织迎送队伍,他们把做好的饭菜送到每一位青壮年手中。沿途到处是欢歌笑语,到处充满关怀和爱护。支边青年到达目的地后,当地都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大会,热烈欢迎他们的到来。

我又从《吐鲁番市志》中查到,1959年9月从江苏来吐鲁番的支边青年中有801名系邳县的薛集、赵墩、宿羊山、石桥、滩上、碾庄、八集、徐楼8个公社的青壮年社员。随后,又从邳县接迁其家属250名。分别安置在吐鲁番的红旗、艾丁湖、火焰山、葡萄等公社。

新疆,地处祖国的大西北。面积16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60万平方公里(大陆面积)的六分之一,当时人口不足600万,真可谓“地广人稀”。这里到处都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和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煤炭等丰富的矿藏资源。吐鲁番的葡萄、鄯善的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伊犁的苹果、阿尔泰的黄金、和田的玉石,早已驰名中外,又可谓“地大物博”。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新疆的劳动力显得奇缺,迫切需要大批支边人员。这时,邳县首批支边青壮年的到来,自然受到了热情的欢迎和关照。吐鲁番县要求各公社在生活上统一吃食堂,实行粮食定量,对不够者可照顾。对各个支边农场给予基建补助。”还专门下拨了临时救济款、补助布票等。使刚刚到达的邳县支边青年受到了莫大的宽慰和鼓舞,这时他们的情绪非常高涨。

但毕竟是万事开头难,他们刚来到新疆那年月也确实不容易。要在这块远离故土的广袤荒原上安下家、扎下根、开出田,并非易事。没有房子,住的是地窝子;没有床,睡的是用树条和土块搭成的麦草床;没有吃的,有时就用清水煮麦粒,能吃上玉米面窝窝头就算好的了;吃菜就更谈不上了,那是开荒以后的事了。在支边农场里,大家过的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集体生活。刨地用的是坎土曼,抬土用的是抬杷子。每天劳动十几小时以上,基本上没有休息日。早晨天不亮就下地,晚上天黑透了才收工。到了秋天,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要加班干到深夜。肩压肿了,手磨破了,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很多年小体弱者都扛不住了。又因吐鲁番气候干旱炎热、风沙大、生活不习惯,特别是日夜缭绕的思乡情绪,使得随后几年陆续自行返回原籍的也不在少数。当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生活困难年代,有的又再次返回新疆。裴援江的“两返两回”就很具有代表性。那是1961年的冬天,裴援江又一次卖掉公社救济的铺盖、衣物和生活起居用品,跑回邳县老家。翌年5月,再次返回吐鲁番。这一回,生产队拒绝安置他。吃住无着的他只好在支边老乡的家里暂时落脚。

这年7月,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席的赛福鼎·艾则孜深入当地视察工作,住在县招待所里。裴援江知道后,便找到了住在县招待所的赛福鼎主席。赛福鼎主席不仅接见了他,还让他一起就餐。香喷喷的手抓饭一端上桌,裴援江便毫不客气的一连吃了三大盘,还边吃边撒谎说,他回江苏老家探亲回来后,生产队就把他开除了。赛福鼎主席了解了实情后说:“支边是一件光荣的事,青年人应把边疆当家乡建设,献出一腔热血!”然后,指示要加强对支边青年的教育工作,安置好他们的生活,尤其对那些走了又回来的支边青壮年,要鼓励他们扎根新疆。赛福鼎主席还叫来裴援江所在生产队长,拿出500元钱给裴援江作为他的安家费。裴援江感动地哭了,他说:“这顿抓饭不能白吃,今后我一定要安下心好好干,做合格的支边人。”

为了安定支边青年的心,帮助他们安家立业,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吐鲁番县从1961年至1965年,又有计划地接纳了大批支边青年的家属。解决了支边青年的后顾之忧,保证了各个支边队(农场)生产等方面的发展。从1961年起,国家开始实行包单产量、包总产量、包总收入,固定土地、固定水、固定农具、固定耕畜的“三包四固定”新政策。各支边队(农场)都进行了单独核算,独立管理,这就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支边青年的积极性。他们立即行动起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凿井引水,开荒造田,改造良田;他们搬走了一座座沙丘,填平了一块块洼地,修建了一条条田间道路;他们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带。在吐鲁番的红旗农场、艾丁湖农场等地,硬是在条件艰苦、风沙肆虐的地方,开辟出一片片大大小小的绿洲,为广大支边青年树立了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榜样。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们安家不久,就经受了一次重大考验。1961年5月,那一场百年罕见的大风暴把即将成熟的庄稼连根拔起,一些大树被拦腰刮断,流沙把坎儿井的明渠填平了,把处在风沙前沿的窑洞刮塌了,还发生了人员伤亡事件。由于支边青年齐心协力,在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又逐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各支边队(农场)生产积极性逐年增强,粮棉产量年年增长。在此期间,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有“打井铁人”郭成德、“风沙前沿铁姑娘”唐金芳、“支边青年好领导”县委委员吴德侠等。人们齐声称赞支边队(农场)的地块就是平整,房子就是漂亮,道路就是平坦,林带就是合理,环境就是优美。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善,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民办工厂、民办企业、运输专业户、个体商业户、餐饮服务业等,很大一部分都是支边队(户)率先搞起来的。如吐鲁番红柳河园艺场的葡萄酒厂和法国联营,生产的干红、干白葡萄酒、巧克力葡萄干享誉海内外,供不应求。

实践证明,邳县首批来吐鲁番的支边青年在这里起到了“筑巢引凤”的作用。其实随后自愿来吐鲁番和新疆的比原先支边的要多得多。他们通过投亲靠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建设第二故乡在承扬着邳州人的聪明才智。吐鲁番县也在地理和行政上随之扩大。已由当初的中心县(兼管鄯善县和托克逊县),扩展成了吐鲁番地区(下辖吐鲁番市、鄯善县和托克逊县)。

吐鲁番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交河故城、高昌古城、苏公塔、千佛洞、坎儿井、火焰山,使它早已成为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葡萄、哈密瓜干甜爽口,土特产享誉中外;这里又是正在开发的吐哈石油基地,素有“天然聚宝盆”之称。吐鲁番地区的石油、矿产资源,粮棉、瓜果产值及旅游收入在新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邳县支边青年在吐鲁番生产、安家和生活,也使古老邳州的文化和风俗在这里传承。从苏北方言、家居摆设,到人情来往,再到饮食习惯,处处洋溢着浓重的故乡情。这里人们很长时间舍不掉吃煎饼的习惯。在新疆工作的家乡人都知道,若是坐火车返回时,可以在大河沿车站(吐鲁番)买到煎饼;若有朋友出差去吐鲁番,都要交待多带回些煎饼。吐鲁番(县)的别称是“小邳县”,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据不完全统计,全地区支边人数不下10万人,他们主要是来自江苏、安徽和湖北三省。当年的土窑洞变成了现在宽敞明亮的新居;当年骑着毛驴、坐着驴车变成了现在的摩托车、小轿车。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朝气蓬勃、稚气嫩生的姑娘小伙,如今已是满头银发、满脸皱纹。在他们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脸上,历史刻记了支边人初期那创业的艰辛。历经十年浩劫的峥嵘岁月,粉碎“四人帮”时的欢欣鼓舞,改革开放时期的兴旺发达……那是自豪,那是欣慰,那是对建设第二个故乡献出青春,献出聪明才智的坦荡胸怀的真实写照。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广大支边人豪迈的誓言。今天,吐鲁番地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处处仍闪现着支边人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感染着下一代,他们的子子孙孙仍奋战在田间地头,奋战在工厂矿山,奋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为开发大西北,为全地区的繁荣富强贡献着力量。今天,“老支边”的第二代有不少已进入地市县的领导岗位,他们的第三代在名牌大学读书深造的也不在少数。

五十多年过去了,广大的支边青年用他们辛勤的汗水默默地实现着自己立下的“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誓言,他们无愧于党,无愧于祖国和人民。他们在建设边疆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也给古老邳州的光荣史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猜你喜欢
青壮年吐鲁番新疆
微创空心加压螺钉联合内侧支撑板治疗青壮年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
陕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现象调查研究
新疆多怪
青壮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的手术治疗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